按需分配的讀音 按需分配的意思
- 按
- 需
- 分
- 配
“按需分配”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àn xū fēn pèi]
- 漢字注音:
- ㄢˋ ㄒㄩ ㄈㄣ ㄆㄟ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按需分配”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按需分配”的單字解釋
【按】:1.用手或手指頭壓:按脈。按圖釘。2.止住;擱下:按兵不動。按下不提。3.抑制:按捺。按不住滿腔悲憤。4.介詞。依照:按勞分配。5.(編者、作者等)加按語:編者按。
【需】:1.需要:需求。按需分配。2.需用的財物:軍需。
【分】:[fēn]1.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范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2.由整體中取出或產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3.由機構內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háng)。4.散,離:分裂。分離。分別。分崩離析。分門別類。5.辨別:區分。分析。6.區劃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晝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職責、權利的限度:分所當然。身分。分內。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構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質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資)。情分(情誼)。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屬于一定的階層、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知識分子。
【配】:1.兩性結合:婚配。配種。2.用適當的比例加以調和:配藥。3.有計劃地分派:分配。4.把缺少的補足:配零件。5.襯托;陪襯:配角。紅花配綠葉。6.夠格;相稱:我的字不配用好紙。打扮要跟年齡、身份相配。7.古指流刑;充軍:發配。
“按需分配”的相關詞語
“按需分配”造句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十年后,明白到按需分配多路存取和CDMSII的確真實檢測,但目前為止,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肯定說我們有膽小鬼。
消費按需分配,消費應該是平等的,三人有異議.
統計時分復用技術應用于SDH設備可實現帶寬的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沒有極大豐富的物質條件是不可能的.
生產關系的這種變化,會逐步逼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新型社會形態,這已經使一個“幽靈”真正是不僅僅在歐洲的上空徘徊了。
基布茲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其成員沒有工薪,在基布茲外工作的成員必須將全部所得如數交公。
勃朗說理想國,應建立在這樣的原則上,以下由我引用,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沒有生產力的極大發達,沒有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怎么搞按需分配?
湖南旺旺醫院院長李永國則建議,采取“各盡所能治小病,按需分配抗大災”的模式。
列寧說過,“我們要努力把‘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準則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變成他們的習慣,變成他們的生活常規。
* 按需分配的讀音是:àn xū fēn pèi,按需分配的意思:

【按】:1.用手或手指頭壓:按脈。按圖釘。2.止住;擱下:按兵不動。按下不提。3.抑制:按捺。按不住滿腔悲憤。4.介詞。依照:按勞分配。5.(編者、作者等)加按語:編者按。
【需】:1.需要:需求。按需分配。2.需用的財物:軍需。
【分】:[fēn]1.區劃開:分開。劃分。分野(劃分的范圍)。分界。分明。條分縷析。分解。2.由整體中取出或產生出一部分:分發。分憂。分心勞神。3.由機構內獨立出的部分:分會。分行(háng)。4.散,離:分裂。分離。分別。分崩離析。分門別類。5.辨別:區分。分析。6.區劃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晝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職責、權利的限度:分所當然。身分。分內。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構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質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資)。情分(情誼)。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屬于一定的階層、集團或具有某種特征的人:知識分子。
【配】:1.兩性結合:婚配。配種。2.用適當的比例加以調和:配藥。3.有計劃地分派:分配。4.把缺少的補足:配零件。5.襯托;陪襯:配角。紅花配綠葉。6.夠格;相稱:我的字不配用好紙。打扮要跟年齡、身份相配。7.古指流刑;充軍:發配。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十年后,明白到按需分配多路存取和CDMSII的確真實檢測,但目前為止,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肯定說我們有膽小鬼。
消費按需分配,消費應該是平等的,三人有異議.
統計時分復用技術應用于SDH設備可實現帶寬的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沒有極大豐富的物質條件是不可能的.
生產關系的這種變化,會逐步逼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新型社會形態,這已經使一個“幽靈”真正是不僅僅在歐洲的上空徘徊了。
基布茲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其成員沒有工薪,在基布茲外工作的成員必須將全部所得如數交公。
勃朗說理想國,應建立在這樣的原則上,以下由我引用,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沒有生產力的極大發達,沒有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怎么搞按需分配?
湖南旺旺醫院院長李永國則建議,采取“各盡所能治小病,按需分配抗大災”的模式。
列寧說過,“我們要努力把‘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準則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變成他們的習慣,變成他們的生活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