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上下句 (1179個)

    141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成語拼音:
    chūn shēng xià zhǎng,qiū shōu dōng cáng
    成語解釋: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成語出處:
    《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綱紀。”
    142

    吃一塹,長一智

    成語拼音:
    chī yī qiàn,zhǎng yī zhì
    成語解釋:
    塹:壕溝,比喻困難、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長一分見識。
    成語出處:
    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 與薛尚謙書》:“經一蹶者長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為后日之得。”
    143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成語拼音: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
    成語解釋:
    登:加;衽席:床席。把人從水火中拉出來放到床。比喻解救危難中的人們
    成語出處:
    章炳麟《致南京參議會論建都書》:“國維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則其幸耳。”
    144

    此一時,彼一時

    成語拼音:
    cǐ yī shí,bǐ yī shí
    成語解釋:
    此:這;彼:那。時間不同,情況有了變化,不能相提并論
    成語出處: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145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成語拼音: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
    成語解釋: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成語出處: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146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成語拼音:
    chéng zé wéi wáng,bài zé wéi kòu
    成語解釋:
    指在爭奪政權的斗爭中,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的人被稱寇賊。成功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
    成語出處:
    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147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成語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成語解釋:
    當局者: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成語出處:
    《新唐書 元澹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148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成語拼音: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
    成語解釋:
    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成語出處:
    《周易 系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149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

    成語拼音: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成語解釋: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成語出處:
    《星火燎原 跨新的高度》:“那時我還缺乏理解,但是也曉得大部分同志習慣于‘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150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成語拼音:
    féng rén qiě shuō sān fēn huà,wèi kě quán pāo yī piàn xīn
    成語解釋:
    逢:遇見。指人與人互相欺瞞,不把實際情況或心里話說出來
    成語出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孫富叫家童算還了酒錢,與公子攜手船,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151

    方寸之木,高于岑樓

    成語拼音:
    fāng cùn zhī mù,gāo yú cén lóu
    成語解釋:
    方寸:比喻小;岑:尖頂高樓。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樓的尖頂其高度高于高樓。比喻類比不當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152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成語拼音:
    fēn jiǔ bì hé,hé jiǔ bì fēn
    成語解釋:
    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成語出處:
    《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53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語拼音: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成語解釋:
    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成語出處:
    《國語·周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154

    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成語拼音: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
    成語解釋:
    逢:遭逢,遇見;迭:一層加一層。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的重重障礙
    成語出處: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鴉兵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155

    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成語拼音:
    fù shé shì shǒu,zhuàng shì jiě wàn
    成語解釋:
    手腕被腹蛇咬傷,便立即截斷,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緊要關頭,必須決心當機立斷。也比喻犧牲局部,照顧全局。
    成語出處: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
    156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成語拼音:
    fāng yǐ lèi jù,wù yǐ qún fēn
    成語解釋: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成語出處:
    《周易·系辭》:“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157

    高不湊,低不就

    成語拼音:
    gāo bù còu,dī bù jiù
    成語解釋:
    就:成。高者無力得到,低者又不屑遷就。形容求職或婚姻的兩難處境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高不湊,低不就,打從幫閑的,處館的兩項人見了他,也就做鬼臉,把‘倒運’兩字笑他,不在話。”
    158

    官不威,爪牙威

    成語拼音:
    guān bù wēi,zhǎo yá wēi
    成語解釋:
    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官員未必威風兇悍,手人則仗勢逞威耍狂
    成語出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2卷:“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做都管,做大叔,走頭貼,打驛吏,欺估客,詐鄉民,總是這一干人丁。”
    159

    官不威,牙爪威

    成語拼音:
    guān bù wēi,yá zhǎo wēi
    成語解釋:
    牙爪:爪牙,比喻輔佐的人。指官員未必威風兇悍,手人則仗勢逞威耍狂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俺也是文齊福不齊,你正是官不威牙爪威。”
    160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成語拼音: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
    成語解釋: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成語出處: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上下句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