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成語 (871個)
-
81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
- 成語拼音:
- bù zhī yǒu hàn,hé lùn wèi jìn
- 成語解釋:
- 不知道有漢朝,三國魏及晉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長期脫離現實,對社會狀況特別是新鮮事物一無所知。也形容知識貧乏,學問淺薄。
- 成語出處:
-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何論魏晉。”
-
82
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成語拼音: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
- 成語解釋:
-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83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
- 成語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ué
- 成語解釋: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成語出處:
- 《文選 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至斷不蹶者,持之者眾也。”
-
84
百足之蟲,至斷不僵
- 成語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duàn bù jiāng
- 成語解釋:
- 百足:蟲名,馬陸,多足蟲;僵:倒。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
-
85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 成語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 成語解釋:
-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后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 成語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
86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成語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 成語解釋: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成語出處: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87
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成語拼音:
-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 成語解釋:
- 百足:蟲名,軀干計二十節,切斷后仍能蠕動。僵:肢體僵硬不能活動。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 成語出處:
- 三國 魏 曹冏《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
88
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 成語拼音:
- chōu duō bǔ shǎo,chōu féi bǔ shòu
- 成語解釋:
- 抽:提取;補:補助。指提取多余的補益不足的
- 成語出處:
-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附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抽多補少,抽肥補瘦’,同時堅決地團結中農,保護富裕中農,給富農以經濟出路。”
-
89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成語拼音:
-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 成語解釋:
- 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 成語出處:
- 《晉書 解系傳》:“[司馬倫]怒曰:‘我于水中見蟹且惡之,況此人(解系)兄弟輕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90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成語拼音:
-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
- 成語解釋:
- 此:這;孰:哪個;容:容忍。如果這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張敬兒傳》:“履霜于開運之辰,堅冰于嗣業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91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
- 成語拼音:
- chūn fēng fèng rén,xià yǔ yǔ rén
- 成語解釋:
- 春風:春天的和風;風:吹人。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夏天的雨水滋養人。比喻幫助了別人,人家也會給予回報
- 成語出處:
- 漢·劉向《說苑·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
92
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成語拼音:
- chī fàn fáng yē,zǒu lù fáng diē
- 成語解釋:
- 吃飯時要防止被食物噎住,走路時要防止摔跤。形容處事小心謹慎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回:“豈不聞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
93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 成語拼音:
- chū hū qí lèi,bá hū qí cuì
- 成語解釋:
- 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同類聚集。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 成語出處: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
94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成語拼音:
- chī kǔ zài qián,xiǎng shòu zài hòu
- 成語解釋:
- 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 成語出處: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而同別人比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
95
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成語拼音:
- chī kǔ zài xiān,xiǎng shòu zài hòu
- 成語解釋:
- 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 成語出處: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與群眾同甘苦,不實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從組織決定,不接受群眾監督。”
-
96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成語拼音:
- 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 成語解釋:
-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 成語出處:
- 北齊 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97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 成語拼音:
- cōng míng yī shì,měng dǒng yī shí
- 成語解釋:
- 懵懂:頭腦不清楚或不能明辨事物。人一輩子都很精明,但有時一下子糊涂。指聰明人也會犯錯誤
- 成語出處: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五回:“我蘇友白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我此行雖因叔命,原為尋訪佳人。”
-
98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成語拼音:
-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bù bèi
- 成語解釋: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成語出處: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99
出其不意,掩其不備
- 成語拼音:
- 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
- 成語解釋: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成語出處: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100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 成語拼音:
-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
- 成語解釋: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成語出處: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八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