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奈何的成語 (32個)
-
21
末如之何
- 成語拼音:
- mò rú zhī hé
- 成語解釋:
- 猶言無法對付,莫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晉·葛洪《抱樸子·塞難》:“吾所以不能默者,冀夫可上可下者,可引致耳。其不移者,古人已末如之何也。”
-
22
必不得已
- 成語拼音:
- bì bù dé yǐ
- 成語解釋: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23
面面相覷
- 成語拼音: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成語解釋:
- 面面:臉對著臉;相:互相;覷: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著。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 成語出處: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第六卷:“僧問:‘如何是大疑府人?’師曰:‘畢缽巖中面面相覷。’”
-
24
扒耳搔腮
- 成語拼音:
- bā ěr sāo sāi
- 成語解釋:
- 形容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還有一個小目的,是在對于以我去年的免官為‘痛快’者,給他一個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
25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 成語解釋:
- 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26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 成語解釋:
-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27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 成語解釋:
- 原本指無力與敵人對抗;最好是避開。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28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
- 成語解釋:
- 著:下棋落子,比喻計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29
新亭對泣
- 成語拼音:
- xīn tíng duì qì
- 成語解釋:
-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聲哭。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 成語出處: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
30
新亭之淚
- 成語拼音:
- xīn tíng zhī lèi
- 成語解釋:
- 新亭:地名,在今南京南。表示懷念故國或憂國傷時的無可奈何悲憤心情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
31
仰屋竊嘆
- 成語拼音:
- yǎng wū qiè tàn
- 成語解釋:
- 竊:私自。仰望屋頂,私自嘆息。形容處于困境,無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資治通鑒·漢紀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
32
作死馬醫
- 成語拼音:
- zuò sǐ mǎ yī
- 成語解釋:
- 醫:醫治。比喻在無可奈何時作最后努力
- 成語出處: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三卷:“入門見死馬,跳梁走往死馬頭,噓吸其鼻,頃之,馬即能起,奮迅嘶鳴,飲食如常。”
* 關于奈何的成語 形容奈何的成語 描述奈何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