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可的成語 (64個)
-
41
必不得已
- 成語拼音:
- bì bù dé yǐ
- 成語解釋: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 成語出處:
-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42
乏善足陳
- 成語拼音:
- fá shàn zú chén
- 成語解釋:
- 善:良好成績;陳:陳述,告訴。情況如常,無可稱道
- 成語出處:
- 《追求》:“正所謂賤體粗安,乏善足陳。”
-
43
死馬當活馬醫
- 成語拼音: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
- 成語解釋:
- 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求藥,仍然抱萬一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 成語出處:
- 清 顧張思《土風錄》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醫治曰‘死馬當活馬醫’。”
-
44
言是人非
- 成語拼音:
- yán shì rén fēi
- 成語解釋:
- 謂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 成語出處:
- 明·李贄《史綱評要·宋紀·太祖》:“徐鉉、張洎言是人非。”
-
45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 成語解釋:
- 原本指無力與敵人對抗;最好是避開。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46
徒呼奈何
- 成語拼音:
- tú hū nài hé
- 成語解釋:
- 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辦。白白叫喊,無可奈何。形容一味著急,毫無辦法
- 成語出處:
- 《星火燎原·黃洋界保衛戰》:“陷入了我人馬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
47
仰屋竊嘆
- 成語拼音:
- yǎng wū qiè tàn
- 成語解釋:
- 竊:私自。仰望屋頂,私自嘆息。形容處于困境,無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資治通鑒·漢紀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歸舍,口雖不言而仰屋竊嘆,莫不知其多冤,無敢牾陛下言者。”
-
48
至高至上
- 成語拼音:
- zhì gāo zhì shàng
- 成語解釋:
- 至:最。最高,無可再高
- 成語出處:
- 茅盾《子夜》:“吳蓀甫忍不住笑了。范博文向來的議論——傖俗的布爾喬亞不懂得至高至上神圣的藝術云云。”
-
49
扒耳搔腮
- 成語拼音:
- bā ěr sāo sāi
- 成語解釋:
- 形容焦急而又無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魯迅《華蓋集續編·不是信》:“還有一個小目的,是在對于以我去年的免官為‘痛快’者,給他一個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
50
不是冤家不聚頭
- 成語拼音: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jù tóu
- 成語解釋:
- 聚頭:碰頭。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成語出處:
- 《京本通俗小說 西山一窟鬼》:“這個不是冤家不聚會。好教官人得知,卻有一頭好親在這里。”
-
51
不是冤家不碰頭
- 成語拼音:
- bù shì yuān jiā bù pèng tóu
- 成語解釋:
- 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 成語出處:
- 康濯《春種秋收》:“還是開春后第一回上坡里做活,就說巧不巧地鬧了個‘不是冤家不碰頭’啊!”
-
52
才藝卓絕
- 成語拼音:
- cái yì zhuó jué
- 成語解釋:
- 才:才能;藝:技藝;卓絕:無可比擬。才能技藝高超無比
- 成語出處:
- 漢·桓譚《新論·思慎》:“人雖才藝卓絕,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
53
顛撲不碎
- 成語拼音:
- diān pū bù suì
- 成語解釋:
- 顛:跌到;撲:拍打。無論怎樣摔打都破碎不了。比喻理論、學說完全正確,無可辯駁
- 成語出處:
- 宋·文天祥《西間書院釋菜講義》:“天地間只一個‘誠’字,更顛撲不碎。”
-
54
面面相覷
- 成語拼音: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成語解釋:
- 面面:臉對著臉;相:互相;覷:看;瞧。你看我;我看你;互相對著。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 成語出處: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第六卷:“僧問:‘如何是大疑府人?’師曰:‘畢缽巖中面面相覷。’”
-
55
深入膏肓
- 成語拼音:
- shēn rù gāo huāng
- 成語解釋:
- 謂毛病已經無可救藥。
- 成語出處:
-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我在廣播時也曾考慮到這諱疾忌醫的深入膏肓的毛病,但我把話說得委婉了一些,結果倒也沒有觸犯到那一片的逆鱗。”
-
56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shì shàng jì
- 成語解釋:
- 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57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 成語解釋:
-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 成語出處: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58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成語拼音:
- sān shí liù zhāo,zǒu wéi shàng zhāo
- 成語解釋:
- 著:下棋落子,比喻計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了事
- 成語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59
天地經緯
- 成語拼音:
- tiān dì jīng wěi
- 成語解釋:
- 指天地間理所應當、無可非議的道理。引申為以天地為法度治理天下。
- 成語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
-
60
徒喚奈何
- 成語拼音:
- tú huàn nài hé
- 成語解釋:
- 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辦。白白叫喊,無可奈何
- 成語出處:
- 冰心《往事》:“因為文字原是最著跡的,云霞卻是最靈幻的,最不著跡的,徒喚奈何!”
* 關于無可的成語 形容無可的成語 描述無可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