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言的成語 (72個)
-
41
雋言妙語
- 成語拼音:
- jùn yán miào yǔ
- 成語解釋:
- 指才智過人,語言幽默
- 成語出處:
-
42
目送手揮
- 成語拼音:
- mù sòng shǒu huī
- 成語解釋:
-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意在言外。
- 成語出處:
- 三國魏·稽康《贈兄弟才公穆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43
訥于言,敏于行
- 成語拼音:
- nè yú yán,mǐn yú xíng
- 成語解釋:
- 訥:語言遲鈍;敏:敏捷。指說話謹慎,辦事敏捷
- 成語出處: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44
大辯若訥
- 成語拼音:
- dà biàn ruò nè
- 成語解釋:
- 訥:語言遲鈍,不善于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 成語出處:
-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45
夸大其詞
- 成語拼音:
- kuā dà qí cí
- 成語解釋:
- 詞:言論。語言夸張;超過事實。
- 成語出處:
- 《宋史 王祖道傳》:“蔡京開邊,祖道欲乘時徼富貴,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士,夸大其辭。”
-
46
言無倫次
- 成語拼音:
- yán wú lún cì
- 成語解釋:
- 語言雜亂無章。
- 成語出處:
- 明·李開先《亡妻張宜人散傳》:“言無倫次,事無統紀。”參見“語無倫次”。
-
47
言過其實
- 成語拼音:
- yán guò qí shí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過:超過;越過;實:實際。原指言語不實;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現多指說話說得過分夸張、不符合實際。
- 成語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48
發科打趣
- 成語拼音:
- fā kē dǎ qù
- 成語解釋:
- 科:古戲曲用語;打趣:用詼諧的言語湊趣助興。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人發笑或拿人開玩笑
- 成語出處:
- 清·頤瑣《黃繡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黃通理大家參酌,中間也有發科打趣的處在。”
-
49
語簡意賅
- 成語拼音:
- yǔ jiǎn yì gāi
- 成語解釋:
- 語言簡練,意思完備。
- 成語出處:
- 余易木《初戀的回聲》十一:“如今,當‘周馬’這個綽號,由于語簡意賅,迅速地成為我的正式代號的時候,我反而處之泰然了。”
-
50
言外之意
- 成語拼音:
- yán wài zhī yì
- 成語解釋:
- 言:語言;之:助詞;相當于“的”。言語之外的意思。指沒有在話里或文章里明說出來的意思。也作“意在言外”。
- 成語出處: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下卷:“七言難于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余不失言外之意。”
-
51
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 成語拼音:
- yǔ yán wú wèi,miàn mù kě zēng
- 成語解釋:
- 憎:厭惡。形容說話枯燥無味,面貌使人厭惡
- 成語出處:
- 巴金《談》:“她的確是一個‘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
52
發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f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 成語出處:
- 明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 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
53
簡截了當
- 成語拼音:
- jiǎn jié liǎo dàng
- 成語解釋:
- 指語言、文字簡明,清楚,直截了當。
- 成語出處:
- 朱自清《論通俗化》:“描寫差不多沒有,偶然有,也只就那農村生活里取喻,簡截了當。”
-
54
警憒覺聾
- 成語拼音:
- jǐng kuì jué lóng
- 成語解釋:
-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聵的人覺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 成語出處:
- 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厘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
-
55
風言醋語
- 成語拼音:
- fēng yán cù yǔ
- 成語解釋:
- 散布嫉妒性的中傷語言。
- 成語出處:
- 漢·焦贛《易林》:“華言風語,亂相誑誤。”
-
56
不可名狀
- 成語拼音:
- bù kě míng zhuàng
- 成語解釋:
- 名:說出;狀:形容。不能用語言來形容。
- 成語出處:
- 晉 葛洪《神仙記》:“光彩耀目,不可名狀。”
-
57
插科打諢
- 成語拼音:
- chā kē dǎ hùn
- 成語解釋:
- 科:古代戲曲用語;插科:指劇中人的表情和動作;諢:戲謔;開玩笑;打諢:用詼諧的語言相戲謔。指演劇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逗引觀眾發笑。現也指在鄭重場合中插入的戲謔動作或言語。也作“撒科打諢”、“攙科散諢”。
- 成語出處:
- 明 高明《琵琶記 副末開場》:“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
58
不動聲色
- 成語拼音:
- bù dòng shēng sè
- 成語解釋:
- 動:變動;聲:說話的聲音;色:臉色。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在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鎮靜、沉著。也作“聲色不動”、“不露聲色”。
- 成語出處: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59
打情罵俏
- 成語拼音:
- dǎ qíng mà qiào
- 成語解釋:
- 情:風情;俏:俏皮;風趣。指用輕佻的語言、動作勾引挑逗。多指男女間調情。
- 成語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齊巧這兩天糖葫蘆又沒有去,王小四便打情罵俏起來。”
-
60
發蒙振聵
- 成語拼音:
- fā méng zhèn kuì
- 成語解釋:
- 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 成語出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
* 關于語言的成語 形容語言的成語 描述語言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