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法的成語 (67個)
-
21
返本還源
- 成語拼音:
- fǎn běn huán yuán
- 成語解釋: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成語出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幺?”
-
22
管見所及
- 成語拼音:
- guǎn jiàn suǒ jí
- 成語解釋:
- 管見:從管子里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 成語出處:
- 《抱樸子 勤求》:“故世間道士知金丹之事者萬無一者。而管見之屬,謂仙法當具在于紛若之書,及于祭禮拜伏之間而已矣。”
-
23
舊調重彈
- 成語拼音:
- jiù diào chóng tán
- 成語解釋:
- 舊調:陳舊的調子。陳舊的調子又重新彈奏。比喻把過去的主張或陳舊的議論、說法重新搬出來。
- 成語出處:
- 朱自清《回來雜記》:“北平早就被稱為‘大學城’和‘文化城’,這原是舊調重彈,不過似乎彈得更響了。”
-
24
暮四朝三
- 成語拼音:
- mù sì cháo sān
- 成語解釋:
- ①《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原指說法、做法有所變換而實質不變。②比喻反復無常。
- 成語出處:
-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
25
同工異曲
- 成語拼音:
- tóng gōng yì qǔ
- 成語解釋:
- 工:細致,巧妙;異:不同的。不同的曲調演得同樣好。比喻話的說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達到目的。
- 成語出處:
- 唐 韓愈《進學講》:“子云相如,同工異曲。”
-
26
語不投機
- 成語拼音:
- yǔ bù tóu jī
- 成語解釋:
-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 成語出處:
- 《五燈會元·大愚芝禪師法嗣·云峰文悅禪師》:“所以道,言無展事,語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
-
27
縱理入口
- 成語拼音:
- zòng lǐ rù kǒu
- 成語解釋:
- 縱理:嘴兩角的橫紋。迷信說法,認為嘴兩角的橫紋進入口里,是餓死的相貌
- 成語出處:
- 漢·司馬遷《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許負指其口曰:‘有縱理入口,此餓死法也。’”
-
28
作舍道邊
- 成語拼音:
- zuò shě dào biān
- 成語解釋:
- 在路旁筑室,和過路人商量。比喻各有各的說法,事情沒法做成功。
- 成語出處:
- 《詩經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
29
毀譽不一
- 成語拼音:
- huǐ yù bù yī
- 成語解釋:
- 毀譽:詆毀和稱贊;不一:不一樣,不一致。有人說好,有人說壞,說法不一。
- 成語出處: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7回:“外臣毀譽不一,俱著各自據實奏聞。”
-
30
芥納須彌
- 成語拼音:
- jiè nà xū mí
- 成語解釋:
- 須彌:傳說中的古印度山名。佛教說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須彌大山或整個世界
- 成語出處:
-
31
命里注定
- 成語拼音:
- mìng lǐ zhù dìng
- 成語解釋:
- 舊時迷信說法,命運早已決定安排好了。亦作“命中注定”。
- 成語出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八回:“這都是命里注定的,你說靈不靈!”
-
32
泥古守舊
- 成語拼音:
- nì gǔ shǒu jiù
- 成語解釋:
- 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規或說話。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說法,不知變通
- 成語出處: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7章:“我們要寫許多通俗的書,說明古不如今,舊不如新的道理,以破除社會上一般泥古守舊的思想。”
-
33
人多嘴雜
- 成語拼音:
- rén duō zuǐ zá
- 成語解釋:
- 雜:雜亂,多種多樣。談論的人多,說法多種多樣。也指在場的人多,七嘴八舌。
- 成語出處:
- 清 李汝珍《鏡花緣》:“閨臣恐人多嘴雜,說話不便,即同良箴,紅蕖,紫綃另在一房居住。”
-
34
議論紛紛
- 成語拼音:
- yì lùn fēn fēn
- 成語解釋:
- 紛紛:眾多、雜亂的樣子。表明各種意見的言論多而雜亂。意見不一;說法眾多。
- 成語出處: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新令既出,百姓議論紛紛,或言不便,或言便。”
-
35
眾議紛紜
- 成語拼音:
- zhòng yì fēn yún
- 成語解釋:
- 紛紜:多而雜亂。指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
- 成語出處: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55回:“有言宜調代遼氏貉諸附屬之兵,與國家出力者,眾議紛紜。”
-
36
辯才無礙
- 成語拼音:
- biàn cái wú ài
- 成語解釋:
-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 成語出處:
- 《大乘起信論》:“或令人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
-
37
不諱之變
- 成語拼音:
- bù huì zhī biàn
- 成語解釋:
- 不諱:死的委婉說法;變:變故。指人的死亡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申屠剛傳》:“不諱之變,誠難其慮。”
-
38
尺寸可取
- 成語拼音:
- chǐ cùn kě qǔ
- 成語解釋:
- 比喻有些許長處。這是認為自己有才能的謙虛說法。
- 成語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
39
采及葑菲
- 成語拼音:
- cǎi jí fēng fēi
- 成語解釋:
- 別人征求自己意見時表示謙虛的說法。
- 成語出處:
- 《詩經·國風·邶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
40
芻蕘之見
- 成語拼音:
- chú ráo zhī jiàn
- 成語解釋:
- 芻蕘:割草打柴的人。認為自己的意見很淺陋的謙虛說法。
- 成語出處:
- 《詩經·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 關于說法的成語 形容說法的成語 描述說法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