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什么而什么的詞語
不什么而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不約而同、不言而喻、不得而知、不一而足、不脛而走、不寒而栗、不謀而合、不辭而別、不期而遇、不翼而飛、不歡而散、不勞而獲、不宣而戰、不顧而唾、不期而會、不惡而嚴、不言而喩、不戰而潰、不告而去、不勞而成、不壹而足、不謀而同、不扶而直、不了而了、不勞而食、不令而信、不藥而愈、不期而同、不平而鳴、不言而信。
不什么而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不約而同 | 不約而同【解釋】約:相約。事先沒有約定而相互一致。【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應對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示例】中軍元帥欒書,~,亦至朝門,正遇胥童引兵到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近義詞】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異口同聲【反義詞】眾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語法】緊縮式;作狀語;指行動、動作相同 |
不言而喻 | 不言而喻【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出處】《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示例】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盡可~了。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第一回【近義詞】顯而易見、無庸贅述【反義詞】撲朔迷離、模棱兩可【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很明顯 |
不得而知 | 不得而知【解釋】得:能夠。沒有辦法知道。【出處】《后漢書·桓譚傳》:“蓋天道性命,圣人所難言也。自子貢以下,不得而聞。”唐·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示例】從未到過廣西,所以誰做了廣西政府的“高等顧問”等等,我~。 ◎鄒韜奮《經歷·貧民窟里的報館》【近義詞】一無所知、不知所以【反義詞】洞若觀火、了如指掌【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用于不知道某事 |
不一而足 | 不一而足【解釋】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出處】《公羊傳·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示例】兩邊擺地攤,售賣農家器具及鄉下日用物件的,~。(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一回)【近義詞】層出不窮【反義詞】屈指可數、寥寥無幾【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分句;用于句尾 |
不脛而走 | 不脛而走【解釋】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事物無需推行,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出處】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示例】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東西,檢點一番;別的一樣不缺,只有金銀首飾和鈔票洋錢,卻一概~。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近義詞】不翼而飛【反義詞】秘而不宣【語法】緊縮式;作謂語、狀語;比喻不經宣傳就迅速流傳開來 |
不寒而栗 | 不寒而栗【解釋】栗:畏懼,發抖。不冷而發抖。形容非常恐懼。【出處】《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為治。”【示例】豈果脂粉之氣,不勢而威?胡乃骯臟之身,~。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近義詞】毛骨悚然、提心吊膽、膽戰心驚【反義詞】無所畏懼、臨危不懼【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用于想到、聽到或見到令人恐懼不安的事 |
不謀而合 | 不謀而合【解釋】謀:商量;合:相符。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出處】晉·干寶《搜神記》卷二:“二人之言,不謀而合。”【示例】如磁石鐵,~。 ◎宋·蘇軾《朱壽昌梁武懺贊偈》【近義詞】異口同聲、殊途同歸、不約而同【反義詞】眾說紛紜、言人人殊、見仁見智【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動作、想法一致 |
不辭而別 | 不辭而別【解釋】辭:告辭;別:離別。沒有告辭就離開了。或悄悄溜走了。【出處】元·鄭德輝《王粲登樓》第一折:“報老爺得知,王粲不辭而別去了。”【示例】于是,大家想不辭而別。 ◎老舍《不成問題的問題》【近義詞】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反義詞】不速之客【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不打招呼就離開 |
不期而遇 | 不期而遇【解釋】期:約定時間。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出處】《谷梁傳·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示例】前在公主府內,也是我們姐妹三十三個先會面;今日~,又是如此。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九回【近義詞】不約而同、萍水相逢、不謀而合【反義詞】失之交臂【語法】緊縮式;則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意外相遇 |
不翼而飛 | 不翼而飛【解釋】翼:翅膀。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丟失。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出處】《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戰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示例】足足的一百六十塊錢就那樣便~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近義詞】不脛而走、不知去向【反義詞】原封不動、失而復得【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東西不見了或消息傳得快 |
不歡而散 | 不歡而散【解釋】散:離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出處】明·馮夢龍《醒世通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眾客咸不歡而散。”【示例】公子大慚,~。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近義詞】妻離子散、一哄而散【反義詞】濟濟一堂、歡聚一堂【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補語;用于意見不合,感情破裂 |
不勞而獲 | 不勞而獲【解釋】獲:獲取,得到。自己不勞動卻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出處】《孔子家語·入官》:“所求于邇,故不勞而得也。”【示例】我的目標是不滿于楊,而因此而是為的舉動,卻也許被第三者收漁人之利,~。 ◎魯迅《兩地書》三十【近義詞】坐享其成、不勞而食【反義詞】自食其力【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比喻不勞動而得到成果 |
不宣而戰 | 不宣而戰 (未經宣戰而進行戰爭)未經宣戰的戰爭。1907年《戰爭開始公約》第1條規定:“締約各國承認,除非有預先的和明確無誤的警告,彼此間不應開始敵對行為。警告的形式應是說明理由的宣戰聲明或是有條件宣戰的最后通牒”。按照這條規定,不宣而戰在法律上是非法的。 |
不顧而唾 | 不顧而唾 bùgù’értuò[spit without looking back] 頭也不回便啐唾沫。形容盛怒 |
不期而會 | 不期而會【解釋】①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②未經約定而自動聚集。【出處】語出《榖梁傳·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示例】晚上九點鐘光景,吳公館里~的來了些至親好友,慰問吳蓀甫在廠所受的驚嚇。 ◎茅盾《子夜》十四【近義詞】不期而遇【語法】偏正式;作謂語;指意外會見 |
不惡而嚴 | 不惡而嚴【解釋】并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出處】《周易·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反義詞】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用于長輩 |
不言而喩 | |
不戰而潰 | 潰:潰敗。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斗力 |
不告而去 | 辭典解釋不告而去 bù gào ér qù 沒有道別就先行離去。 《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孫夫人沉吟良久,乃曰:『妾與君正旦拜賀時,推稱江邊祭祖,不告而去,若何?』」 |
不勞而成 | 不勞而成【解釋】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因事之理則不勞而成,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示例】任骨鯁正直,與之修復故事,以興大化,可以~也。 ◎《新唐書·李翱傳》 |
不壹而足 | 不壹而足【解釋】足:充足。指同類的事物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法列舉齊全。同“不一而足”。【出處】《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
不謀而同 | 不謀而同【解釋】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出處】《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近義詞】不謀而合【反義詞】眾說紛紜【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
不扶而直 | |
不了而了 | 不了而了【解釋】猶不了了之。【出處】茅盾《子夜》二:“我們這次賭賽,就此不了而了。” |
不勞而食 | 食:吃。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 |
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不藥而愈 | 不藥而愈【解釋】生病不用吃藥而自行痊愈。【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慮,世妹之病,大約可以不藥而愈。”【示例】剛才著了涼的不爽快,也就~了。 ◎葉圣陶《馬鈴瓜》【近義詞】不治自愈【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
不期而同 | 不期而同【解釋】指不約而同。【出處】郭沫若《文藝論集整理國故的評價》:“仿吾教人要注重科學,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近義詞】不約而同【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同“不約而同” |
不平而鳴 | 平:公平;鳴:發出聲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發出不滿的呼聲 |
不言而信 | 不言而信【解釋】舊指君子不用說什么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示例】堯舜之世,正百官而諸侯服,去四兇而天下安,~,不怒而威。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 |
不教而誅 | 不教而誅【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示例】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近義詞】不教而殺【反義詞】仁至義盡、諄諄教誨【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
不壹而三 | 不壹而三【解釋】指再三;多次。【出處】《孔子家語·弟子行》:“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矣。’” |
不勤而獲 | 不勤而獲【解釋】指不勞而獲。【出處】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不言而化 | 辭典解釋不言而化 bù yán ér huà 不用約束、禁制,而天下平治。 唐.魏征〈論時政疏〉:「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
不言而諭 | 不言而諭【解釋】諭:舊時指上對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出處】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茍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近義詞】不言而喻【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指事理非常明顯 |
不教而殺 | 不教而殺【解釋】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出處】《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示例】對待犯錯誤的人應當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針,而不應該~。【近義詞】不教而誅【反義詞】諄諄教誨【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
不期而然 | 不期而然【解釋】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這樣,而竟然這樣。表示出乎意外。【出處】宋·鄭樵《與景韋兄投宇文樞密書》:“蓋磁石取鐵,以氣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示例】名山大川之間,赤縣神州之外,無遠勿屆,不期而然。(清·吳研人《糊涂世界·序》)【近義詞】出乎意料【反義詞】意料之中【語法】緊縮式;作謂語、狀語;形容意想不到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