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為什么的詞語
以什么為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以退為進、以攻為守、以鄰為壑、以是為恨、以親為解、以白為黑、以書為御、以危為安、以耳為目、以進為退、以訐為直、以人為鏡、以譽為賞、以古為鏡、以文為詩、以紫為朱、以意為之、以人為鑒、以古為鑒、以法為教、以意為主、以日為歲、以規為瑱、以筌為魚、以慎為鍵、以守為攻、以人為本、以日為年、以言為諱、以鹿為馬。
以什么為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以退為進 | 以退為進【解釋】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后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近義詞】掩人耳目、以守為攻、故作姿態【反義詞】突飛猛進、乘勝前進【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以攻為守 | 以攻為守【解釋】以進攻作為防御的手段。【出處】宋·陳亮《酌古論一·先主》:“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示例】在這次足球比賽中,主隊采取了~的戰術。【近義詞】以退為進、以屈求伸【反義詞】以守為攻【語法】偏正式;作謂語、狀語、賓語;用于戰斗、政治等 |
以鄰為壑 | 以鄰為壑【解釋】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出處】《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示例】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做事從來不為別人著想,甚至~。【近義詞】嫁禍于人【反義詞】雪中送炭、相濡以沫、與人為善【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以是為恨 | 以是為恨 以是為恨 yǐ shì wéi hèn [feel regret for that] 把這件事當作遺憾。一說“因為這件事感到遺憾”。 不得永奉陛下,以是為恨。——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
以親為解 | 以親為解 ' |
以白為黑 | 以白為黑【解釋】指顛倒是非。【出處】《呂氏春秋·應同》:“故君雖尊,以白為黑,臣不能聽。”【示例】王鳳擅權,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議,張匡謂之左道:此皆~,欺天罔君者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
以書為御 | 以書為御【解釋】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出處】《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
以危為安 | 把危險當成安定。形容對當前的形勢把握不準。 |
以耳為目 | 以耳為目【解釋】拿聽到的當作親眼目睹的。比喻不親自了解情況,只聽信別人說的。【出處】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為目、不分黑白的人。”【示例】據我那小東人說得來十三妹姑娘怎的個孝義,怎的個英雄,我那老東人~,便輕信了這話。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 |
以進為退 | 為了退卻而采取進攻 |
以訐為直 | 訐:攻擊別人短處或揭發別人隱私;直:直率。用攻擊別人的短處,揭發別人隱私來表達自己的直率 |
以人為鏡 | 以人為鏡【解釋】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於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 |
以譽為賞 | 以譽為賞【解釋】根據人們的稱譽給以獎賞。【出處】《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毀譽為賞罰,則官自然失理。”【示例】~,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 ◎《韓非子·有度》 |
以古為鏡 | 以古為鏡【解釋】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出處】《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
以文為詩 | 以文為詩 中國文學史上,“以文為詩”最早由韓愈倡導,主張詩歌創作中引進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現手法的詩歌創作主張。趙翼《甌北詩話》:“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 |
以紫為朱 | 以紫為朱【解釋】比喻將奸邪小人當作廉潔公正的賢者。同“以紫亂朱”。【出處】明·劉基《官箴中》:“俾好作惡,以紫為朱。” |
以意為之 | 以意為之【解釋】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出處】《禮記·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近義詞】一意孤行【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以人為鑒 | 以人為鑒【解釋】指將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鑒戒。【出處】《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于,以;監,通“鑒”,鏡。《國語·吳語》:“王其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韋昭注引《書》曰:“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示例】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可明得失。 ◎《新唐書·魏徵傳》 |
以古為鑒 | 以古為鑒【解釋】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出處】《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按《舊唐書·魏徵傳》“鑒”作“鏡”。 |
以法為教 | 以法為教【解釋】以:用;教:教育。引用法律條文充當教育的內容。【出處】《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
以意為主 | 以意為主 以意為主是中國古代美學命題。指在思想內容與辭采章句兩者中以思想內容為主。南朝宋范曄已認為,文與意的關系,“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意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獄中與諸甥侄書》)唐杜牧針對晚唐文壇仍有齊梁余波影響,重申這一命題,“凡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允書》)。 |
以日為歲 | 以日為歲 形容日子很不好過 解釋:過一天象過一年那樣長。 出處:北周·庾信《謝趙王示新詩啟》:“下風傾首,以日為年。” 示例:望神之來,以日為歲,飚輿在望,亦既勞止。 ★宋·張孝祥《迎嘉顯孚濟侯求雨文》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
以規為瑱 | 以規為瑱【解釋】規:規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把規勸的話當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勸。【出處】《國語·楚語上》:“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 |
以筌為魚 | 以筌為魚【解釋】筌:捕魚的竹器。把捕魚工具看作是魚。比喻滿足對事物表面膚淺認識,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質。 |
以慎為鍵 | 以慎為鍵【解釋】用謹慎作鎖。表示處事十分小心,不以言惹禍。【出處】唐·劉禹錫《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啟,爾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
以守為攻 | 以守為攻【解釋】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出處】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示例】我軍決定暫時~,消耗敵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過河去,全殲敵人。 ◎李天銀《扼住敵人的咽喉》 |
以人為本 |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
以日為年 | 以日為年【解釋】過一日如同過一年的時間那樣漫長難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為歲”。 |
以言為諱 | 以言為諱【解釋】人們把說話當作忌諱。形容統治階級對言論箝制之嚴。【出處】《漢書·梅福傳》:“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眾。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顏師古注:“妨人之口,法禁嚴切。” |
以鹿為馬 | 以鹿為馬【解釋】把鹿說成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出處】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邪,以鹿為馬也。’高曰:‘乃馬也。陛下以臣之言為不然,愿問群臣。’于是乃問群臣,群臣半言馬半言鹿。”【示例】若論不直,其粗至於~,也是不直。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二 |
以黑為白 | 以黑為白【解釋】指顛倒是非。【出處】《呂氏春秋·應同》:“父雖親,以黑為白,子不能從。”【示例】‘罔’只是脫空作偽,做人不誠實,以非為是,~。如不孝于父,卻與人說我孝。 ◎《朱子語類》卷三二 |
以毀為罰 | 以毀為罰【解釋】根據人們的非毀給以懲罰。【出處】《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然則喜賞惡罰之人離公道而行私術矣。”尹知章注:“以毀譽為賞罰,則官自然失理。”【示例】以譽為賞,~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 ◎《韓非子·有度》 |
以忍為閽 | 以忍為閽【解釋】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出處】唐·劉禹錫《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啟,爾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