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什么不什么的詞語
半什么不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半死不活、半身不遂、半生不熟、半新不舊、半大不小、半文不白、半懂不懂、半間不界、半信不信、半癡不顛、半落不合、半三不四、半低不高、半良不賤、半面不忘、半零不落、半身不攝、半籌不納、半文不值。
半什么不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半死不活 | 半死不活【解釋】指沒有生機和活力。死又死不了,活著又受罪。【出處】參見“半死半生”。【示例】想跑,水裹住他的腳,他就那么~的,低著頭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老舍《駱駝祥子》十八【近義詞】死氣沉沉、委靡不振、筋疲力盡【反義詞】生氣勃勃、朝氣勃勃、生龍活虎【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補語;指人或事物沒有生氣 |
半身不遂 | 半身不遂【解釋】遂:通“隨”,順從。原為醫學病癥名,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有時比喻詩文部分好,部分不好,不夠勻稱。【出處】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無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示例】蔣百里在宜山的南邊路上,汽車壞了,他受了一下子涼,就有一點~的樣子。 ◎馮玉祥《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第三十一章【近義詞】半身不攝【反義詞】身強體壯、八面玲瓏、生龍活虎【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患病,半身癱瘓 |
半生不熟 | 半生不熟【解釋】沒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練。【出處】參見“半生半熟”。【示例】五個中間的老徐能說幾句~的廣府話。◎茅盾《過封鎖線》【近義詞】半生半熟【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不熟練 |
半新不舊 | 半新不舊【解釋】猶言半新半舊。【出處】參見“半新半舊”。【示例】鄧秀梅看他頭上戴一頂淺灰絨帽子,上身穿件~的青布棉襖。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二【近義詞】半新半舊【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不新不舊 |
半大不小 | 半大不小 半大不小,讀音ban da bu xiao,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指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兒童的年齡。 |
半文不白 | 半文不白【解釋】文言和白話夾雜。同“半文半白”。【示例】聽了喬泰這一遍~的話,那女子猶豫起來。 ◎高羅佩《狄公案·四漆屏》 |
半懂不懂 | 半懂不懂【解釋】不十分懂。【示例】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的。 ◎初三教案《孔乙己》 |
半間不界 | 半間不界【解釋】間、界:今作:“尷尬”。比喻膚淺、不深刻,或做事不徹底。【出處】《朱子語類·論語二九》:“便是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漫人。”【近義詞】半間半界、不三不四【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不徹底 |
半信不信 | 半信不信【解釋】指不完全相信。【出處】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擇,何為半信而半不信耶?”【示例】定~,心中猶豫。 ◎《三國演義》第八七回 |
半癡不顛 | 半癡不顛【解釋】癡:呆傻;顛:同“癲”,瘋癲。裝瘋賣傻的意思。【出處】明·馮夢龍《古今小說·蔣興歌重會珍珠衫》:“這婆子俐齒伶牙,能言快語,又半癡不顛的慣與丫環們打諢,所以上下都喜歡他。” |
半落不合 | 辭典解釋半落不合 bàn luò bù hé 一部分完成,一部分沒完成。形容事務只完成一半。 《金瓶梅.第一七回》:「房子蓋的半落不合的,多丟下了。」 |
半三不四 | 半三不四【解釋】指心神不定,無精打采。【出處】《西湖二集·李鳳娘酷妒遭天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邊,也是半三不四。” |
半低不高 | 半低不高【解釋】中等;不高不矮。【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我們行戶人家,到是養成個半低不高的丫頭。”【示例】她的身材~,還算不錯。 |
半良不賤 | 卑賤。 |
半面不忘 | 半面不忘【解釋】見過面就不遺忘。形容記憶力極強。【出處】《后漢書·應奉傳》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造車匠于內開扇出半面視奉,奉即委去。后數十年于路見車匠,識而呼之。”《北齊書·楊愔傳》:“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近義詞】半面之交【反義詞】莫逆之交【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形容記憶力極強 |
半零不落 | 半零不落 半零不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bàn líng bù lu,是指破舊不堪的意思。 出自《三俠五義》第十回。 |
半身不攝 | 攝:引持。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或半邊肢體癱瘓 |
半籌不納 | 半籌不納【解釋】籌:古代計算工具,引伸為計策;納:繳納。半條計策也拿不出來。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出處】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示例】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咱手里~。 ◎元·朱凱《昊天塔》第二折【近義詞】一籌莫展【反義詞】足智多謀【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一點辦法都想不出 |
半文不值 | 比喻毫無價值或無能、品格卑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