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什么心什么的詞語
口什么心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口是心非、口服心服、口傳心授、口誦心維、口誦心惟、口直心快、口是心苗、口快心直、口隔心慌、口乖心歪。
口什么心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口是心非 | 口是心非【解釋】嘴里說得很好,心里想的卻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出處】漢·桓譚《新論·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抱樸子·微旨》:“口是心非,背向異辭。”【示例】俺哥哥原來是~,不是好人了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三回【近義詞】陽奉陰違、言不由衷【反義詞】言為心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語法】聯合式;作定語、賓語;含貶義 |
口服心服 | 口服心服【解釋】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出處】《莊子·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近義詞】心服口服【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
口傳心授 | 口傳心授【解釋】指師徒間口頭傳授,內心領會。【出處】明·解縉《春雨雜述·評書》:“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示例】盡管在舊社會得不到出版發行的便利,千百年來通過無數藝人的~,終于很好地保留下來了。 ◎光未然《戲曲遺產中的現實意義》【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指師徒間口頭傳授 |
口誦心維 | 口誦心維【解釋】口里念誦,心里思考。 |
口誦心惟 | 口誦心惟【解釋】誦:朗讀;惟:思考。口中朗誦,心里思考。【出處】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手披目視,口誦其言,心惟其義。”【示例】儕輩往往~,吟哦上下,記憶不少休。 ◎宋·陳亮《送吳恭你知縣序》【近義詞】口誦心維【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指口中念誦,心里思考 |
口直心快 | 口直心快【解釋】想什么說什么,為人直爽。【出處】巴金《家》:“倒是覺慧口直心快,他終于說了出來。”【近義詞】心直口快【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口是心苗 | 口是心苗【解釋】猶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出處】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氤氳篆煙裊,昏慘剌銀燈照。玉漏迢迢,才是初更報。暗覷清霄,盼夢里他來到。卻不道口是心苗,不住的頻頻叫。” |
口快心直 | 口快心直【解釋】有啥說啥,想啥說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云姑娘,你如今長大了,越發心直嘴快了。”【示例】他是一個~的人。【近義詞】心直口快【反義詞】笨嘴笨舌【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人性情直爽,語言明快 |
口隔心慌 | 辭典解釋口隔心慌 kǒu gé xīn huāng 形容心懷鬼胎,焦急慌張。 《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鳥害七命》:「大保、小保被問,口隔心慌,答應不出。」 |
口乖心歪 | 辭典解釋口乖心歪 kǒu guāi xīn wāi 口才犀利但心術不正。 如:「像他這種口乖心歪的候選人,終究不能獲得大家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