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什么之什么的詞語
三什么之什么的詞語,常見的有:三夫之言、三尺之木、三藩之亂、三敗之辱、三年之畜、三爵之罰、三尺之孤、三折之肱、三寸之轄、三諫之義、三五之隆、三槐之聽、三年之艾、三言之道、三錢之府、三夫之對、三遷之教、三寸之舌、三侯之章。
三什么之什么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三夫之言 | 三夫之言【解釋】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出處】《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示例】海內不知其過,眾庶未聞其毀,卒遇~,橫被誣罔之讒,家屬杜門,葬不歸墓,怨隙并興,宗親怖栗。 ◎《后漢書·馬援傳》 |
三尺之木 | 三尺之木 三尺之木是漢語詞匯,讀音是sānchǐzhīmù,出自《論衡·感虛》。 |
三藩之亂 | 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后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于這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云、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仆都迅速響應。 此后,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后,吳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郁而死后,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云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于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 |
三敗之辱 | 三敗之辱 三敗之辱,曹沫 為 魯 將,與 齊 戰,三戰三敗。 |
三年之畜 | 三年之畜 三年之畜是漢語詞匯,拼音為sān nián zhī xù,意思是古指國家必備的三年的儲積。 |
三爵之罰 | 三爵之罰 三爵之罰是漢語詞匯,拼音為sān jué zhī fá ,意思是三杯酒的處罰極言處罰之輕。 |
三尺之孤 | 三尺之孤 三尺之孤 幼小的孤兒。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閣二·新鄭富平身后》:“兩公立朝錚錚,即微有可議,何至溺情阿堵,使有三尺之孤,必不決裂至此。” 清 姚鼐 《丹徒王氏秀山阡表》:“母 吳 儒人尚少,家貧乏,無族黨內外之助,撫三尺之孤,默默自守於窮巷之中。” |
三折之肱 | 肱:胳膊。幾次斷臂,就能懂得醫治斷臂的方法。后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 |
三寸之轄 | 三寸之轄 三寸之轄是一個漢語詞匯,解釋為轄:車軸頭上穿的小鐵棍,管住輪子使其不脫落。指車轄。比喻事物的關鍵。 |
三諫之義 | 三諫之義【解釋】指事君之正道。【出處】《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
三五之隆 | 三五之隆 三五之隆,是漢語詞匯,拼音是sān wǔ zhī lóng,解釋為三皇五帝之盛世。 |
三槐之聽 | 三槐之聽 三槐之聽,是漢語詞匯,解釋為由三公受理訴訟。 |
三年之艾 | 三年之艾【解釋】病久了才去尋找治這種病的干艾葉。比喻凡事要平時準備,事到臨頭再想辦法就來不及。【出處】《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三言之道 | 三言之道 sān yán zhī dào ㄙㄢ ㄧㄢˊ ㄓㄧ ㄉㄠˋ 三言之道 三句為政之道。 《禮記·哀公問》:“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 孔子 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物從之矣。’公曰:‘寡人雖無似也,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 孔穎達 疏:“愿聞所以行三言之道者,則上經‘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是也。” |
三錢之府 | 三錢之府 三錢之府 (sān qián zhī fǔ) 解釋:古代的錢庫。 |
三夫之對 | 三夫之對【解釋】泛指經過多人傳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出處】《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為二五之應。” |
三遷之教 | 三遷之教【解釋】比喻選擇居住合適的環境以利于教育子女。【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載:孟母帶著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喪;后遷居集市,又跟著學商人自吹自夸;孟母遷居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學習禮節,要求上學。 |
三寸之舌 | 三寸之舌【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示例】他憑著~,使許多人聽信了他的謊言。【近義詞】三寸不爛之舌【語法】偏正式;作賓語;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三侯之章 | 三侯之章 三侯之章,讀音為sān hòu zhī zhā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漢高祖所作的《大風歌》,出自《史記·樂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