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耕地的詞語
形容耕地的詞語:1. 肥沃的;2. 平整的;3. 富饒的;4. 綠油油的;5. 金黃色的;6. 綿延的;7. 沃野的;8. 春暖花開的;9. 稻香飄溢的;10. 麥浪起伏的;11. 翠綠的;12. 豐收的;13. 農忙的;14. 紅彤彤的;15. 田園風光的;16. 芳香四溢的;17. 灌溉靈活的;18. 耕耘有道的;19. 呼之欲出的;20. 樂土的
形容耕地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 | 拼音/解釋 |
---|---|
耕地 | 耕地 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和糧農組織(FAO)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土地面積為18.29億公頃左右,人均耕地0.26公頃。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2476億畝。 |
可耕地 | 可耕地 可耕地是從生態角度看最有生產能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類型,它所能聚集的生物量是最多的。 |
休耕地 | 休耕地 休耕地,閑置起來以備播種的可耕地的一部分。 |
翻耕 | 翻耕 使用犁等農具將土垡鏟起、松碎并翻轉的一種土壤耕作方法。通稱耕地、耕田或犁地。在世界農業中的應用歷史悠久,應用范圍廣泛。中國約在2000多年前就已開始使用帶犁壁的犁翻耕土地。翻耕是指把土地進行鏟起、打散、疏通等把土地變得平整松散,是農民耕種最初步的一個過程,翻耕可以讓種子在土壤中得到呼吸和容易生長,翻耕也是中國南北方慣用了幾千年的耕種方法,也是南北方唯一統一的耕種方法。 |
休耕 | 休耕 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讓其“休養生息”,用地養地相結合來提升和鞏固糧食生產力。期間同樣要注意耕地管理與保護,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壞現象。 休耕制度,既可以讓過于緊張、疲憊的耕地修養生息,讓生態得到治理修復;也可以通過改良土壤相應出現的問題,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實現真正的“藏糧于地”。2018年,雄安新區三縣4.3萬畝耕地實施休耕,每畝補助500元。 |
套耕 | 套耕 套耕,是一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法,是一種提高耕田生產率的耕地方法。 |
復種指數 | 復種指數 復種指數是指一定時期內(一般為1年)在同一地塊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即年內耕地面積上種植農作物的平均次數,數值上等于年內耕地上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
耕畜 | 耕畜 耕畜,即耕地用的牲畜,中國傳統農業耕作動力主要包括耕牛,水牛。是中國境傳統農業耕作動力,耕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
耕牛 | 耕牛 (詞語概念)耕牛,指用來耕地的牛,一般有水牛和黃牛兩種。北方干旱多黃牛,南方多水牛。 |
旱地 | 旱地 (土地科學詞匯)旱地一般指無灌溉設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沒有灌溉設施,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旱地 (漢語詞匯)旱地(dryland)是指以節水灌溉,發展旱聲或耐旱農作物為主,最大限度蓄水保墑和最大限度提高水分利用率的耕地。 |
退耕 | 退耕 退耕,亦作“ 退畊 ”,漢語詞匯。 拼音:tuì gēng 釋義:1、謂辭官務農。2、把已改為耕地的土地重新改作林地、牧場、魚塘等用。 |
寒耕暑耘 | 寒耕暑耘【解釋】冬耕地,夏鋤草。泛指做各種農活。【出處】《管子·乘馬數》:“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于上,女勤于纖微,而織歸于府。” |
復種 | 復種 復種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種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有兩年播種三茬,一年播種二茬,一年播種三茬等復種方式。復種的方法有:(1) 復播,即在前作物收獲后播種后作物;(2) 復栽,即在前作物收獲后移栽后作物;(3)套種,即在前作物成熟收獲前,在其行間和帶間播入或栽入后茬作物。擴大復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是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量和總量的有效措施。 |
複種 | 復種 復種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種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有兩年播種三茬,一年播種二茬,一年播種三茬等復種方式。復種的方法有:(1) 復播,即在前作物收獲后播種后作物;(2) 復栽,即在前作物收獲后移栽后作物;(3)套種,即在前作物成熟收獲前,在其行間和帶間播入或栽入后茬作物。擴大復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是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量和總量的有效措施。 |
復種 | 復種 復種是在同一耕地上一年種收一茬以上作物的種植方式。有兩年播種三茬,一年播種二茬,一年播種三茬等復種方式。復種的方法有:(1) 復播,即在前作物收獲后播種后作物;(2) 復栽,即在前作物收獲后移栽后作物;(3)套種,即在前作物成熟收獲前,在其行間和帶間播入或栽入后茬作物。擴大復種面積,提高復種指數,是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和土地資源,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產量和總量的有效措施。 |
耕地放領 | 辭典解釋耕地放領 gēng dì fàng lǐng 政府所實施的農地政策,將公有耕地或由征收而來的私有耕地出售與農民的措施。 |
墾殖指數 | 墾殖指數 墾殖指數,一國或一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墾殖指數高,說明該地區的耕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不一定就是合理,如在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的林、牧業地區,過多的開發,會破壞土地資源。 |
墾殖指數 | 墾殖指數 墾殖指數,一國或一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墾殖指數高,說明該地區的耕地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不一定就是合理,如在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的林、牧業地區,過多的開發,會破壞土地資源。 |
水田 | 水田 城、鎮、村莊、獨立工礦區內筑有田埂(坎),可以經常蓄水,用于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土地。 水田按水源情況分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兩類。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種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輪作地。望天田指無灌溉工程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種植水稻、蓮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無灌溉設施的水旱輪作地。水田水田 |
輪歇地 | 輪歇地 輪歇地,在古代肥料知識缺乏,不知道積制農家肥料技術的年代,由于種植農作物后耕地土壤養分虧缺,休耕2至3年,依靠自然力使土壤養分得以恢復的一種方式。 |
輪歇地 | 輪歇地 輪歇地,在古代肥料知識缺乏,不知道積制農家肥料技術的年代,由于種植農作物后耕地土壤養分虧缺,休耕2至3年,依靠自然力使土壤養分得以恢復的一種方式。 |
耕筑 | 耕筑 耕筑,是漢語詞匯,解釋為耕地筑場。 |
墾田 | 墾田 墾田,漢語詞語, 拼音:kěn tián, 釋義:1、開荒耕地;2、已開墾的田地。 |
耕築 | 耕筑 耕筑,是漢語詞匯,解釋為耕地筑場。 |
墾田 | 墾田 墾田,漢語詞語, 拼音:kěn tián, 釋義:1、開荒耕地;2、已開墾的田地。 |
沙荒 | 沙荒 沙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hā huāng,是指風沙或洪水使大批耕地被沙土覆蓋。 |
旱田 | 旱田 旱田指的是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的田地,或澆不上水的耕地。在我國,旱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如東北三省,黃土高原,青海西藏地區。干旱等自然災害也會造成旱田現象。表面干裂。 |
山坡地 | 山坡地 山坡地,是漢語詞匯,拼音是shān pō dì,是指在山坡上的耕地。出自《宋史·食貨志上四》。 |
份地 | 份地 份地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fèn dì,意思是封建社會里,農民從封建主那里領到的耕地。 |
水澆地 | 水澆地 水澆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
休閑地 | 休閑地 1.在一定時期內不種作物,但仍進行管理,借以休養地力的耕地。 |
水澆地 | 水澆地 水澆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 |
休閑地 | 休閑地 1.在一定時期內不種作物,但仍進行管理,借以休養地力的耕地。 |
掩地表畝 | 掩地表畝 掩地表畝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ǎn dì biǎo mǔ,意思是按照耕地面積標明經界。 |
掩地表畝 | 掩地表畝 掩地表畝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ǎn dì biǎo mǔ,意思是按照耕地面積標明經界。 |
田面 | 田面 田面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是tián miàn,意思是耕地的面積。 |
谷土 | 谷土 谷土,ɡǔ tǔ,ㄍㄨˇ,耕地﹐宜谷之土。 |
開排 | 開排 開排 沿河岸向下開墾,擴展耕地。 宋 蘇轍 《潁濱遺老傳下》:“勘會北流 元祐 二年河門原闊幾里?逐年開排,直至去年,只闊三百二十步,有何緣故?” |
盤壟 | 盤壟 沿山坡迂回層迭的耕地 盤壟 唐 孟浩然 《行至漢川作》詩:“平田出郭少,盤壠入云長。” |
三壤 | 三壤 三壤是漢語詞匯,讀音sānrǎng,指古時按土質的肥瘠將耕地分級。 |
沙壓 | 沙壓 沙壓,讀音為shā y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被流沙覆蓋的耕地。 |
牛耦 | 牛耦 牛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niú ǒu,是指以雙牛拉犁耕地。 |
開排 | 開排 開排 沿河岸向下開墾,擴展耕地。 宋 蘇轍 《潁濱遺老傳下》:“勘會北流 元祐 二年河門原闊幾里?逐年開排,直至去年,只闊三百二十步,有何緣故?” |
沙壓 | 沙壓 沙壓,讀音為shā y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被流沙覆蓋的耕地。 |
穀土 | 谷土 谷土,ɡǔ tǔ,ㄍㄨˇ,耕地﹐宜谷之土。 |
盤壟 | 盤壟 沿山坡迂回層迭的耕地 盤壟 唐 孟浩然 《行至漢川作》詩:“平田出郭少,盤垅入云長。” |
任地 | 任地 【詞目】任地 【拼音】rèn dì 【釋義】 1、猶任土。按照土地的不同情況征收賦稅。 2、利用土地。 3、依據、憑借地勢。 1、猶任土。按照土地的不同情況征收賦稅。 《周禮·地官·載師》:“載師掌任土之灋……凡任地,國宅無征,園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鄭玄 注 引鄭司農曰:“任地,謂任土地以起稅賦也。” 孫詒讓 正義:“任地,猶上文‘任土’后鄭云‘任其力勢所能生育,且以制貢賦’是也。” 2、利用土地。 《商君書·算地》:“故為國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澤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高亨注:“任,利用。”《呂氏春秋·上農》:“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史記·五帝本紀》:“﹝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參閱《呂氏春秋·任地》。 3、依據、憑借地勢。 《文選·謝惠連》:“值物賦象,任地班形。” 李善注:“任,猶因也。” 凡耕之道,必始于壚(1),為其寡澤而后枯。必厚其靹,為其唯(2)厚而及。者之,堅者耕之,澤其鞆而后之。上田則被其處,下田則盡其污。無與三盜(3)任地。夫四序參發,大甽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4)。弗除則蕪,除之則虛,則草竊之也。故去此三盜者,而后粟可多也。所謂今之耕也營而無獲者,其蚤者先時,晚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實(5)其為畝也,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高培(6)則拔,寒則雕,熱則脩,一時而五六死(7),故不能為來。不俱生而俱死,虛稼先死,眾盜乃竊。望之似有余,就之則虛(8)。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知其田之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此事之傷也。故畝欲廣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9),然后咸生。稼欲生于塵而殖于堅者。慎其種,勿使數,亦無使疏。于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余。熟有耰也(10),必務其培。其耰也稹,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是以畝廣以平則不喪本。莖生于地者,五分之以地。莖生有行,故速長;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必中央,帥為泠風。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為族,乃多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為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樹肥無使扶疏,樹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則多秕,而專居則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則禾多死。厚土則孽不達,薄土則蕃轓而不發。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論 ·辯土》 (1)壚(lú):性質剛硬的黑土。(2)唯:通“雖”。(3)三盜:即下文所說的地竊、苗竊、草竊。(4)苗相竊:莊稼沒有行列,說明種得太密,太密就會互相妨害,如爭奪養分、遮擋陽光和空氣等,結果都不能長好,這就像禾苗互相偷盜一樣。(5)實:是。(6)培:培土。(7)五六死:指上文說的幾種作物致死的途徑。(8)虛:不結籽實。(9)陽:陽光。(10)有:通“為”。耰(yōu):用土覆蓋種子,與“施土”同義。五分之以地:把畝面分成五等分。《任地》篇說:“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則畝寬當為六尺。但這六尺包括一尺的甽在內,畝面的實際寬度只有五尺,在這五尺寬的畝面上種植作物,要把畝面分成一尺寬的五條。具體做法則其說不一。夏緯瑛認為應是每畝種兩行,行闊、行距各為一尺,畝面的兩邊各留一尺。陳奇猷則認為應是種五行,每行作物的岔根所占寬度為畝面的五分之一。總之,這句話是講行距的,所以下面有“莖生有行”的話。帥:通“率”。都。扶:依助。以上三句是講間苗、定苗的要求。兄:比喻先生的壯苗。弟:比喻晚出的弱苗。上:指苗。下:指土地。埴(zhí):粘土。 耕地的原則是:一定要從壚土開始,因為這種土水分少,干土層厚。一定要把柔潤的地放到后面耕,因為這種土即使拖延一下也還來得及耕。水分飽和的土地要緩耕,堅硬的土地要立即耕,柔潤的土地要放在一邊推遲耕。高處的土地耕后要把地面耙平,低濕的土地首先要把積水排凈。不要讓“三盜”和自己一起使用土地。四時依次出現,是和農事相參驗的。有些人田畦做得太窄,壟溝做得太寬,田畦看上去就像一條條被困在地上的青魚,上面的禾苗長得像獸頸上的鬃毛,這是地盜,地把苗侵吞了。莊稼種下去卻密密麻麻地沒有行列,盡力耕耘也難以長大,這是苗盜,苗與苗相互侵吞了。不除雜草地就要荒蕪,清除雜草又會弄活苗根,這是草盜,草把苗侵吞了。所以必須除掉這三盜,然后才能多打糧食。當今有些人從事農耕,盡力經營卻沒有收獲,這是因為他們行動早的先于農時,行動遲的趕不上農時,四季的勞作不合時節,所以莊稼多遭災害。他們修治田畦,修得又高又陡,這樣水分就容易散失;畦坡過于斜險,畦面就容易傾塌。莊稼種在這樣的田畦上,遇風就會倒伏,培土過高就會連根拔出,天氣冷一點就會凋零,天氣熱一點就會枯萎。同時有五六種致死的途徑,所以不可能有好收成。莊稼不同時出土,卻同時成熟。現在根虛活的提前死掉,于是地盜、苗盜、草盜就會發生。這種莊稼,遠望似乎長勢很旺,走近一看,原來沒有什么籽實。農夫只知道他的田地已經整過,卻不知道他的莊稼過于稀疏,密度不夠,只知道他的田地已經管過,卻不知道他的莊稼在地里扎根不牢。雜草不除,土地就要荒蕪;清除雜草,又會弄活苗根。這是農事的大害。所以,田畦應該又寬又平,壟溝應該又小又深。這樣,莊稼下得水分,上得陽光,才能苗全苗壯。莊稼應在細軟的土中萌發,而在堅實的土中生長。播種一定要小心,不要使它過密,也不要使它過稀。在覆土蓋種方面,不要使土不足,也不要使土過厚。這件事要仔細去做,一定要在蓋種的土上多下功夫。蓋種的土要打得細碎,細碎了莊稼出苗就一定快。蓋種的土要撒得均勻,均勻了莊稼扎根就一定牢。所以,田畦又寬又平,就能使莊稼根部不受損害。禾苗生于畦中,把田畦均分為五分。禾苗出土成行,所以迅速生長;小時互不妨害,所以發育很快。橫行一定要恰當,縱行一定要端直。要使行列端正,和風通暢,一定注意疏通田地的中心,使田中到處吹到和風。禾苗幼小時以獨生為宜,長起來以后應靠攏在一起,成熟時應互相依扶。禾苗三四株長成一簇,就能多打糧食。農作物的難處,在于盡管不同時出苗,時令一到卻要同時死去。所以先出土的結粒就好,后出土的就多是秕子。因此,鋤草間苗的時候,要安養先生的壯苗,去掉后生的弱苗。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稀而使莊稼瘋長;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密而使莊稼擠在一起。土地肥沃莊稼又長勢過旺,秕子就會結得多,土地貧瘠莊稼又擠在一起,禾苗就會死得多。不會種田的人,他們間苗時,去掉先生的壯苗而留下后生的弱苗,結果收不到糧食而只能收些秕子。對禾苗和土地都處理不當,莊稼就會大量死亡。覆土過厚,萌芽就鉆不出地面;覆土過薄,種子就會遭到閉錮而不能發芽。壚土埴土顏色發暗,這些剛硬的土地要使它軟熟以后再種,要勤加翻耕以消滅宿草害蟲,使農事活動進行得當。 |
田土 | 田土 田土也可稱土田,內容復雜,除耕地外包括池塘、荒山、墳場、灘涂、屋基、港岸等各種非農業用地,范圍廣泛。耕地在明代也有稱為“地畝”的,一般人稱為熟田,包括官田和民田。在研究明代經濟史時,絕不能把“田土”與耕地畫等號,耕地只是“田土”中的一部分。可以肯定,洪武二十六年《諸司職掌》的850 余萬頃這個數字應是全國的田土總數,其中包括已耕地和可耕的荒地。 |
等高耕作 | 等高耕作 等高耕作,亦稱橫坡耕作。是指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線進行犁耕和種植作物,形成等高溝壟和作物條壟,是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保土耕作方法。等高耕作的目的是增強水分人滲與保蓄能力,調控徑流及減少土壤沖蝕。沿等高線進行橫坡耕作,在犁溝平行于等高線方向會形成許多“蓄水溝”,能有效地攔蓄地表徑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滲率,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長發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
游耕 | 游耕 游耕又稱遷移農業,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相似,是耕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種原始農業形態,也是最古老的農業形態,估計歷史已近1萬年,現仍廣泛分布于地廣人稀的熱帶雨林及其邊緣地區,如亞馬孫河流域、中非和西非以及東南亞地區。 |
火耕 | 火耕 火耕(Fire farming)是使用火去除掉森林來使得這樣獲得的空地變成耕地進行農業生產的技術,它是一種非常老的技術,人類使用這個技術來從將森林改變為耕地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 |
新生地 | 辭典解釋新生地 xīn shēng dì 新開發的農耕地。原本不具備耕作能力或耕作能力較低的土地,經過科學方法的開發與改進,變為深具耕作價值的土地,稱為「新生地」。 |
梯田 | 梯田 (波浪式斷面的田地)梯田是在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線方向修筑的條狀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于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筑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
屯田 | 屯田 (古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屯田是漢以后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屯田組織性強,耕地面積大,應用先進耕作方法,勞動生產率較高,財政收入率也較高。漢文帝時,“ (晁錯言) 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漢書·爰盎晁錯傳》)。這是邊疆屯田的開始。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吏卒五六萬人”,設置屯田校尉進行管理。東漢建武四年 (28年) 冬,“ (馬) 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 后漢書 · 馬援傳》)。這是內地屯田的開始。 |
耕具 | 耕具 耕具,是一種耕種用的農具。耕種者耕地所用的工具的統稱,包括犁等多種農具。 |
鏵式犁 | 鏵式犁 鏵式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為全懸掛式鏵式犁,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并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具有打破犁底層、恢復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消滅部分雜草、減少病蟲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標準等作用。 |
鏵式犁 | 鏵式犁 鏵式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為全懸掛式鏵式犁,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并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具有打破犁底層、恢復土壤耕層結構、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消滅部分雜草、減少病蟲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標準等作用。 |
菜地 | 菜地 (土地科學詞匯)菜地,常年種植蔬菜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據中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國菜地面積為1502.9千公頃(2254.4萬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1%,菜地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區和獨立工礦區附近。菜地經過多年培育,一般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土壤肥沃。但是隨著城市的擴展,質量好的菜地大量被占用, 菜地 (漢語詞匯)菜地,漢語詞匯,指種種植蔬菜的園圃。 即采地。古卿大夫因官受封的采邑。菜,通“ 采 ”。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此卿大夫菜地之大者,是謂百乘之家。” 唐 王維 《暮春太師左右丞相諸公于韋氏消遙谷宴集序》:“ 灞陵 下連乎菜地, 新豐 半入于家林。” 趙殿成 注:“即采地也。古菜、采字通用。” |
二田制 | 辭典解釋二田制 èr tián zhì 歐洲中古時代,農人將耕地分為二區,每區隔年耕種,以休養地力的農耕制度。 |
廣耕 | 辭典解釋廣耕 guǎng gēng 耕地單位面積的收成率低,稱為「廣耕」。 反義詞精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