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形容花瓣的詞語

    形容花瓣的詞語:1. 柔軟的;2. 薄膜狀的;3. 嬌嫩的;4. 細膩的;5. 豐滿的;6. 鮮艷的;7. 純潔的;8. 活潑的;9. 柔和的;10. 柔美的;11. 清新的;12. 悠然的;13. 柔順的;14. 柔曼的;15. 優雅的;16. 美麗的;17. 玲瓏的;18. 粉嫩的;19. 色彩斑斕的;20. 絢爛的

    形容花瓣的詞語 相關詞語和解釋

    詞語拼音/解釋
    花瓣 花瓣 (粉絲團名稱)花瓣是韓國組合Super Junior成員金希澈的粉絲團名稱。是由金希澈親自取名的。 花瓣 (生物學名詞)花瓣是花(Flower ['flau?]) 中花冠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花被的內部組成部分,是花無性的一個組成部分。花被的內部一般分花瓣和花萼,但有些花的花瓣和花萼非常相似,這時它們就統稱為花瓣了。典型的花的花瓣的顏色和形狀非常鮮艷,它們環繞花的生殖器官。花瓣的數目往往是花的分類的一個標志:雙子葉植物一般有四或五枚花瓣,而單子葉植物一般有三枚或三的倍數枚花瓣。
    八角楓科 八角楓科 八角楓科,雙子葉植物綱的1科。八角楓科僅1屬 , 即八角楓屬, 約30余種, 舊世界熱帶分布。花瓣線形﹐開花時花瓣的上段常反卷﹐香味很濃。主要分布在華東、中南、及陜西、甘肅、臺灣、四川、貴州、西藏等地。中醫認為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
    八角楓科 八角楓科 八角楓科,雙子葉植物綱的1科。八角楓科僅1屬 , 即八角楓屬, 約30余種, 舊世界熱帶分布。花瓣線形﹐開花時花瓣的上段常反卷﹐香味很濃。主要分布在華東、中南、及陜西、甘肅、臺灣、四川、貴州、西藏等地。中醫認為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散瘀止痛的功效。
    山茱萸 山茱萸 (山茱萸科山茱萸屬植物)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葉對生,紙質,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傘形花序生于枝側,總苞片卵形,帶紫色;總花梗粗壯,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闊三角形,無毛;花瓣舌狀披針形,黃色,向外反卷;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鉆形,花藥橢圓形;花盤無毛;花梗纖細。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產中國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在四川有引種栽培。該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藥,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概述圖片來源:)
    玉蘭 玉蘭 (木蘭科木蘭屬植物)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為木蘭目、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別名白玉蘭、望春、玉蘭花。 原產于中國中部各省,現北京及黃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花白色到淡紫紅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狀,花先開放,葉子后長,花期10天左右。中國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上海市市花。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太平花 太平花 太平花(Philadelphus pekinensis Rupr.):是虎耳草科、山梅花屬中的一種北方山林常見多年生落葉灌木植物,枝葉茂密,花乳黃而清香,花多朵聚集,頗為美麗。葉對生,長卵形,緣疏生鋸齒,子房半下位,3出脈。花5-9朵成總狀花序;乳白色,微芳香;花瓣4,卵圓形;花期4-6月,果期8-10月。 生長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地、溝谷或溪邊向陽處。喜光,稍耐蔭,較耐寒,耐干旱,怕水濕,水浸易爛根。產自中國內蒙古、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陜西、湖北。朝鮮亦有分布,歐美一些植物園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北京。
    玉蘭 玉蘭 (木蘭科木蘭屬植物)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為木蘭目、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別名白玉蘭、望春、玉蘭花。 原產于中國中部各省,現北京及黃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花白色到淡紫紅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狀,花先開放,葉子后長,花期10天左右。中國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上海市市花。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鳳仙花 鳳仙花 (鳳仙花科草本植物)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鳳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為雙子葉植物綱、牻牛兒苗目、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 民間常用其花及葉染指甲。莖及種子入藥。莖有祛風濕、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風濕性關節痛、屈伸不利;種子稱“急性子”,有軟堅、消積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鯁咽喉、腹部腫塊、閉經。
    鳳仙花 鳳仙花 (鳳仙花科草本植物)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鳳仙透骨草,拉丁文名:Impatiens balsamina L.,為雙子葉植物綱、牻牛兒苗目、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 民間常用其花及葉染指甲。莖及種子入藥。莖有祛風濕、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風濕性關節痛、屈伸不利;種子稱“急性子”,有軟堅、消積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鯁咽喉、腹部腫塊、閉經。
    墨菊 墨菊 (菊花品種)墨菊(學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cv. 'Black Chrysanthemum')是中國菊花品種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50厘米。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羽狀淺裂或半裂,有短柄,葉下面被白色短柔毛。頭狀花序直徑2.5-20厘米,大小不一。總苞片多層,外層外面被柔毛。初花期為荷花型,盛花期為反卷型,花瓣質薄,顏色黑里透紅、有光澤,并有絨光,花中心有筒狀花。 是短日照植物。專家在菊藝上,根據這一生物學特性提早或延遲秋菊開花,以供節日場景布置、公園花壇或盆景布置。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白花菜 白花菜 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無刺。葉為3-7小葉的掌狀復葉,邊緣有細鋸齒或有腺纖毛;葉柄長2-7厘米;無托葉。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花苞片由3枚小葉組成;花梗長約1.5厘米;萼片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黃色或淡紫色,有爪;花盤圓錐狀;雄蕊伸出花冠外。果圓柱形;長3-8厘米。種子近扁球形,黑褐色。不具假種皮。花期與果期約在7-10月。 廣域分布種,在中國自海南島直分布到北京附近,從云南直到臺灣,可能原產古熱帶,現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有。是低海拔村邊、道旁、荒地或田野間常見雜草及藥用植物亞洲、非洲少數地區偶有栽培以供蔬食,亦可腌食。種子碾粉功似芥末,供藥用。全草入藥,味苦辛微毒。(概述圖片來源:)
    八角蓮 八角蓮 (植物)八角蓮(學名: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是小檗科,鬼臼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150厘米。根狀莖橫生粗狀,多須根;莖生葉薄紙質,近圓形,裂片闊三角形,卵形或卵狀長圓形,上面無毛,葉脈明顯隆起,邊緣細齒;花梗纖細,花深紅色,萼片長圓狀橢圓形,花瓣勺狀倒卵形,無毛;花絲短于花藥,子房橢圓形,漿果橢圓形,種子多數。3-6月開花,5-9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河南、陜西。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溪旁陰濕處、竹林下或石灰山常綠林下。海拔300-2400米。 該種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入藥能散風祛痰,消毒解腫,殺蟲,有其特殊的解毒功效,可治蛇咬傷,是國家保護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八角蓮 八角蓮 (植物)八角蓮(學名:Dysosma versipellis (Hance) M. Cheng ex Ying)是小檗科,鬼臼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150厘米。根狀莖橫生粗狀,多須根;莖生葉薄紙質,近圓形,裂片闊三角形,卵形或卵狀長圓形,上面無毛,葉脈明顯隆起,邊緣細齒;花梗纖細,花深紅色,萼片長圓狀橢圓形,花瓣勺狀倒卵形,無毛;花絲短于花藥,子房橢圓形,漿果橢圓形,種子多數。3-6月開花,5-9月結果。 分布于中國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安徽、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河南、陜西。生于山坡林下、灌叢中、溪旁陰濕處、竹林下或石灰山常綠林下。海拔300-2400米。 該種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入藥能散風祛痰,消毒解腫,殺蟲,有其特殊的解毒功效,可治蛇咬傷,是國家保護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花臘 花臘 huā là 花臘 干的花瓣。 宋 陶谷 《清異錄·花臘》:“脂粉流愛重酴醿,盛開時,置書冊中,冬間取以插鬢,蓋花臘耳。”
    香櫞 香櫞 (蕓香科植物)香櫞(學名:Citrus medica L.)又名枸櫞或枸櫞子,屬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單葉,稀兼有單身復葉,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葉緣有淺鈍裂齒。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花瓣5片。果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狹的紡錘形,重可達2000克,果皮淡黃色,粗糙,難剝離,果肉無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黃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氣;種子小,平滑,子葉乳白色,多或單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境。產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南部較多栽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等也有。
    香櫞 香櫞 (蕓香科植物)香櫞(學名:Citrus medica L.)又名枸櫞或枸櫞子,屬不規則分枝的灌木或小喬木。新生嫩枝、芽及花蕾均暗紫紅色。單葉,稀兼有單身復葉,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葉緣有淺鈍裂齒。總狀花序有花達12朵,花瓣5片。果橢圓形、近圓形或兩端狹的紡錘形,重可達2000克,果皮淡黃色,粗糙,難剝離,果肉無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黃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氣;種子小,平滑,子葉乳白色,多或單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于海拔350米到1750米的高溫多濕環境。產中國臺灣、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南部較多栽種。越南、老撾、緬甸、印度等也有。
    香屑 香屑 (1).香粉;香的粉末。 唐 李商隱 《李夫人》詩之三:“蠻絲系條脫,妍眼和香屑。” 宋 文同 《寄何首烏丸與友人》詩:“夾羅下香屑,石密相和治,入臼杵萬過,盈盤走纍纍。” (2).花瓣;花的碎片。 南唐 李煜 《玉樓春》詞:“臨春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 元 楊維楨 《又湖州作》詩之三:“小洞桃花落香屑,大堤楊柳掃晴煙。”
    仙人鞭 仙人鞭 仙人掌的一種,為多年生植物。莖圓柱形,肉質,有縱行的棱,棱上有叢生的刺,花大,花瓣外面紫色,里面粉紅色。供觀賞。參見"仙人掌"。原產美洲熱帶、亞熱帶沙漠或干旱地區,以墨西哥及中美洲為分布中心;少數分布在北緯53°加拿大的和平河,以及海拔3 000米積雪的高寒地區。只有葦枝屬產于東非、馬達加斯加及斯里蘭卡。中國栽培的有600余種,供觀賞。
    梅錢 梅錢 梅錢指梅花瓣,是梅花的一部分。
    梅錢 梅錢 梅錢指梅花瓣,是梅花的一部分。
    蓮腮 蓮腮 蓮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ián sāi,指荷花瓣。
    玉肌 玉肌 玉肌:知名中藥護膚民族品牌 玉肌:漢語詞匯 玉肌 (漢語詞匯)玉肌,漢語詞匯。 拼音:yù jī 釋義:1、白潤的肌膚。2、猶言玉容。指花瓣。
    蓮腮 蓮腮 蓮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lián sāi,指荷花瓣。
    丹臉 丹臉 丹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ān liǎn,指紅潤的面容,或指紅色的花瓣。
    紅衣 紅衣 (漢語詞語)紅衣的解釋有多種,主要有紅色衣裳,唐·李遠《聞明上人逝寄友人》詩:“游人縹緲紅衣亂,座客從容白日長。”又可喻指紅色羽毛,唐·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更主要是指荷花瓣的別稱。唐·許渾《秋晚云陽驛西亭蓮池》詩:“煙開翠扇清風曉,水泥紅衣白露秋。”民國·魯迅《蓮蓬人》:“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梅頰 梅頰 (梅頰) 指梅花瓣。 宋 范成大 《元夕大風雨》詩之二:“凍澀笙簧猶可耐,滴皴梅頰勢須嗔!”
    散金 散金 散金,漢語詞語, 拼音:sàn jīn 釋義:1、為散發錢財。.2、比喻張開的黃花瓣。
    檀英 檀英 檀英,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tán yīng,解釋為淺紅色的花瓣。出自南唐 李建勛 《殘牡丹》。
    五葉 五葉 五葉讀作wǔ yè,指人參,五個花瓣,五代,五世,出自《寄周繇求人參》,《謝友人惠人參》,《懶真子·箬下酒五酘酒》, 《述初賦》。
    玉舟 玉舟 玉舟,讀音yù zhōu,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喻白蓮花瓣。
    碎金 碎金 碎金是漢語詞語,拼音為suì jīn ,1.比喻精美簡短的詩文。 2.比喻黃菊花瓣。 3.指零錢。
    霏蕤 霏蕤 霏蕤,讀音fēi ruí ,漢語詞匯。指的是花瓣紛飛貌。
    丹臉 丹臉 丹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ān liǎn,指紅潤的面容,或指紅色的花瓣。
    宮蓮 宮蓮 gōng lián ㄍㄨㄙ ㄌㄧㄢˊ 宮蓮 蓮花瓣的美稱。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元夜月蝕》詞:“影蛾忽泛初弦,分輝借與宮蓮。七寶修成合璧,重輪歲歲中天。”
    霏紅 霏紅 霏紅是一個漢語詞語,謂花瓣飄落。出自《詠薔薇》。
    瓊片 瓊片 瓊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ióng piàn,是指玉片,喻美麗的花瓣。
    瓊片 瓊片 瓊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qióng piàn,是指玉片,喻美麗的花瓣。
    霏紅 霏紅 霏紅是一個漢語詞語,謂花瓣飄落。出自《詠薔薇》。
    梅頰 梅頰 (梅頰) 指梅花瓣。 宋 范成大 《元夕大風雨》詩之二:“凍澀笙簧猶可耐,滴皴梅頰勢須嗔!”
    紅衣 紅衣 (漢語詞語)紅衣的解釋有多種,主要有紅色衣裳,唐·李遠《聞明上人逝寄友人》詩:“游人縹緲紅衣亂,座客從容白日長。”又可喻指紅色羽毛,唐·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更主要是指荷花瓣的別稱。唐·許渾《秋晚云陽驛西亭蓮池》詩:“煙開翠扇清風曉,水泥紅衣白露秋。”民國·魯迅《蓮蓬人》:“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
    五葉 五葉 五葉讀作wǔ yè,指人參,五個花瓣,五代,五世,出自《寄周繇求人參》,《謝友人惠人參》,《懶真子·箬下酒五酘酒》, 《述初賦》。
    宮蓮 宮蓮 gōng lián ㄍㄨㄙ ㄌㄧㄢˊ 宮蓮 蓮花瓣的美稱。 清 納蘭性德 《清平樂·元夜月蝕》詞:“影蛾忽泛初弦,分輝借與宮蓮。七寶修成合璧,重輪歲歲中天。”
    棣棠 棣棠 棣棠花 : 名稱: 棣棠 別名: 地棠(鄢陵)、黃榆葉梅、黃度梅、山吹、麻葉棣棠、黃花榆葉梅。 拉丁名/學名:Kerria japonica :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木蘭綱 Magnoliopsida 目: 薔薇目 Rosales 科: 薔薇科 Rosaceae 屬: 棣棠花屬 Kerria 種: 棣棠花 K. japonica :4-5月 :中國、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 : 產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四川、云南、廣東等省。分布于我國華北南部及華中、華南各地,河南大別山、桐柏山、伏牛山區生于海拔400-100Om的山坡山谷灌叢雜林中。鄢陵柏梁鎮、大馬鄉花卉區栽植培育較多。 : 棣棠喜歡溫暖的氣候,耐寒性不是很強,故在北京園林中宜選背風向陽處栽植喜溫暖和濕潤的氣候,較耐陰,不甚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耐旱力較差。 : 灌木,單葉互生;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枝條終年綠色,花金黃色,非常絢麗,瘦果黑褐色,花期4-5月。落葉叢生小灌木,高1-2m。小枝綠色,無毛,髓白色,質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2-8cm,寬1.2-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銳尖重鋸齒,葉背疏生短柔毛;葉柄長0.5-1.5cm,無毛;托葉鉆形,膜質,邊緣具白毛。花單生于當年生側枝頂端,花梗長1-1.2cm,無毛;花金黃色,直徑3-4.5cm;萼筒無毛,萼裂片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長約0.5em,全緣,兩面無毛;花瓣長圓形或近圓形,長1.8-2.5cm,先端微凹;雄蕊長不及花瓣之半;花柱頂生,與雄蕊近等長。瘦果褐黑色、扁球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單顆果子。 : 分株繁殖。生產中常采用播種、分株、扦插3種方法繁殖,但多用扦插和分株進行繁殖。 : 叢植于力拔、墻際、水畔、坡地、林緣及草坪邊緣,或栽做花徑、花籬、或以假山配植,景觀效果極佳。棣棠的花可入藥,有消腫、止咳、止痛、助消化等功效。 : 重瓣棣棠花var.plenifiora 花重瓣,花瓣極多,花冠呈球型,雌雄蕊均瓣化,不能結實,必須采用扦插、分株繁殖。 : 早春2-3月可選1年生硬枝剪成長17cm左右,插在整好的苗床,插后及時灌透水,扦插密度以4cm×5cm為宜,上露lcm左右,保證外露出1個飽滿芽。保持苗床濕潤,生根后即可圃地分栽。 : 可在晚秋和早春進行,整株挖出從根際部劈成數株后定植即可。 : 均進行露地栽培,不需要特殊管理。花芽在新稍上形成,需謝花后短截,每隔2-3年應行重剪1次,更新老枝,促多發新枝,使之年年枝花繁茂。 : 常有褐斑和枯枝病危害,可用50%多可靈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另有棉紅蜘蛛危害,用40%三氯殺螨醇乳油1500倍液噴殺,多使用農家肥。 : 在園林中可作樹蔭的綠化材料,如林緣、湖畔及建筑物和假山的北面等。常成行栽成花叢、花籬,與深色的背景相襯托,使鮮黃色花枝顯得更加鮮艷。花可藥用。 棣棠花 范成大 乍晴芳草竟懷新,誰種幽花隔路塵。綠地縷金羅結帶,為誰開放可憐春。 棣棠花 別名:畫眉槓、雞蛋花、三月花、青通花、通花條、地棠、黃度梅、金棣棠、黃榆葉梅、麻葉棣棠、地團花、金錢花、蜂棠花、小通花、清明花、金旦子花。 英文名:Flower of Japanese Kerria 拉丁植物名:Kerria japonica (L.) DC.[Rubus japonicus L.] 歸經:肺;胃;脾經 中藥化學成分 花瓣含柳穿魚甙(pectolinarin)即5,7-二羥基-4,6-二甲氧基黃酮-7-蕓香甙(5,7-dihydroxy-4,6-dimethoxyflavone-7-rutinoside)等。 功效:化痰止咳;利尿消腫;解毒 考證: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四川中藥志》:棣棠的根和嫩枝葉與花同功,但藥力較弱。 主治:咳嗽,風濕痹痛,產后勞傷痛,水腫,小便不利,消化不良,癰疽腫毒,濕疹,蕁麻疹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200-3000m的山坡灌叢中。 各家論述 1.《民間常用草藥匯編》:祛風,潤肺,止咳,化痰。 2.《四川中藥志》:治久咳,消化不良;外洗小兒蕁麻疹。 3.《湖南藥物志》:治水腫。 采收和儲藏:4-5月采花,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西南及陜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選方 ①治久咳:棣棠花,蜂糖蒸服。(《四川中藥志》)②治風丹,熱毒瘡: 棣棠花枝葉煎水外洗。 (《重慶草藥》)③治風濕關節炎: 棣棠莖葉二錢, 水煎服。 (《云南中草藥》)④治水腫: 棣棠花一錢,青木香一錢半,何首烏一錢,隔山消一錢,桑皮三錢,木賊一錢,通草一錢,車前子二錢,水煎服。 (《湖南藥物志》) 動植物形態 薔薇科落葉灌木,高1-2m,稀達3m。小枝綠色,圓柱形,無毛,常拱垂,嫩枝有棱角,枝條折斷后可見白色的髓。葉互生;葉柄長5-10mm,無毛;托葉膜質,帶狀披針形,有緣毛,早落;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邊緣有尖銳重鋸齒,上面無毛或有稀疏柔毛,下面沿脈或脈腋有柔毛。花兩性,大而單生,著生在當年生側枝頂端,花梗無毛;花直徑2.5-6cm;萼片5,覆瓦狀排列,卵狀橢圓形,先端急尖,有小尖頭,全緣,無毛,果時宿存;花瓣5。寬橢圓形,先端下凹,比萼片長1-4倍,黃色,具短爪。雄蕊多數,排列成數組,疏被柔毛;雌蕊5-8,分離,生于萼筒內;花柱直立。瘦果倒卵形至半球形,褐色或黑褐色,表面無毛,有皺褶。花期4-5月,果期6-8月。 功效分類:祛痰藥;健脾藥 性味:苦、澀;平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棣棠花及重瓣棣棠花的花或枝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出處《中華本草》
    綠萼 綠萼 (梅花品種)綠萼(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f. viridicalyx (Makino)T. Y. Chen):小喬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梗短,花萼為綠色;花瓣碟形,花色潔白,香氣濃郁,有單瓣、重瓣和復瓣之分;花萼綠色,萼筒寬鐘形,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 是梅花名品,也是最有君子氣質的梅花。已有數十個品種,如大花綠萼、單瓣綠萼、錦葉綠萼等。果實近球形。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多用于園林觀賞,也可用于中藥材。(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綠萼 綠萼 (梅花品種)綠萼(學名:Armeniaca mume Sieb. f. viridicalyx (Makino)T. Y. Chen):小喬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于1芽內,香味濃,先于葉開放;花梗短,花萼為綠色;花瓣碟形,花色潔白,香氣濃郁,有單瓣、重瓣和復瓣之分;花萼綠色,萼筒寬鐘形,萼片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圓鈍。 是梅花名品,也是最有君子氣質的梅花。已有數十個品種,如大花綠萼、單瓣綠萼、錦葉綠萼等。果實近球形。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多用于園林觀賞,也可用于中藥材。(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榆葉梅 榆葉梅 榆葉梅(學名:Amygdalus triloba),又叫小桃紅,因其葉片像榆樹葉,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為灌木稀小喬木,高2-3米;枝條開展,具多數短小枝;小枝灰色,一年生枝灰褐色,無毛或幼時微被短柔毛;冬芽短小,長2-3毫米。 枝紫褐色,葉寬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3裂狀,緣有不等的粗重鋸齒;花單瓣至重瓣,紫紅色,1~2朵生于葉腋,花期4月;核果紅色,近球形,有毛。 榆葉梅在中國已有數百年栽培歷史,全國各地多數公園內均有栽植。本種開花早,主要供觀賞,常見栽培類型有重瓣榆葉梅(花重瓣,粉紅色;萼片通常10枚)、鸞枝(花瓣與萼片各10枚,花粉紅色;葉片下面無毛)。
    榆葉梅 榆葉梅 榆葉梅(學名:Amygdalus triloba),又叫小桃紅,因其葉片像榆樹葉,花朵酷似梅花而得名。為灌木稀小喬木,高2-3米;枝條開展,具多數短小枝;小枝灰色,一年生枝灰褐色,無毛或幼時微被短柔毛;冬芽短小,長2-3毫米。 枝紫褐色,葉寬橢圓形至倒卵形,先端3裂狀,緣有不等的粗重鋸齒;花單瓣至重瓣,紫紅色,1~2朵生于葉腋,花期4月;核果紅色,近球形,有毛。 榆葉梅在中國已有數百年栽培歷史,全國各地多數公園內均有栽植。本種開花早,主要供觀賞,常見栽培類型有重瓣榆葉梅(花重瓣,粉紅色;萼片通常10枚)、鸞枝(花瓣與萼片各10枚,花粉紅色;葉片下面無毛)。
    王尊馭 王尊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江山穩固、皇位永續,實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寧王系與益王系中,幾十年來,發掘與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區的寧獻王朱權墓、寧惠王朱磐襯墓、寧靖王朱奠培墓、寧康王朱覲鈞及妃合葬墓、寧康王次妃馮氏墓,南城縣的益端王朱祐檳夫婦合葬墓、益莊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婦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婦合葬墓。此外還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寧王共傳五代四王:寧獻王朱權---寧惠王朱磐襯(先朱權薨,未就王位)---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朱宸濠。一世寧王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永樂元年(1403年)朱權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謀反”,被除封國。  益王共傳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燁弟)---昭王朱載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檳,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續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據相當比例,其中以玉帶板數量多,品質佳,琢工精,內涵深,觀賞性強,研究價值大。據不完全統計,江西地區見于報告的明代玉帶板近30副(組),藩王或王妃墓幾乎都出土了玉帶板。  明代玉帶乃帶飾經數千年演變與發展的結果。先秦服裝上衣下裳,以帶束腰。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除絲麻織帶外,已普遍使用革帶,帶端鉤連。歷代貴族常系兩種腰帶:大帶,帛布制成,專用于束腰;革帶,皮革為之,則用于系佩。①三國以后,中原地區革帶用趄者(金屬有舌扣環帶頭)增多。魏晉以后,帶趄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這種鉤絡帶身常釘綴一些鏤空紋樣金屬牌,時稱“鏤帶”。  金(屬)鏤帶進一步轉變為蹀躞帶。“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帶上牌飾不僅有裝飾效果,還具實際功用,牌飾下端鉸具下銜接一個金屬小環,或牌飾下開一橫置長方形小孔,俗稱“古眼”,以承皮條穿過。帶上小環與皮條是專為系佩什物之用,如帶弓、劍、帉裻、算囊、刀、礪石之類。兩晉時,這種北方少數民族的流行裝束傳入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帶上金屬之牌飾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時期出現完整玉帶,《周書·李遷哲傳》記:“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帶及所乘馬賜之(李遷哲)。”1988年陜西省咸陽市底張灣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是目前所見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帶。唐初崇尚武功,借鑒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規定官吏系蹀躞帶。帶上懸掛什物七種,名謂“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帶制度,蹀躞帶外亦用無環的帶,以帶板質地之別與數量多寡表示官員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帶趄括結之外的蹀躞帶,還出現了帶板裝飾,不掛吊物件,帶頭縫綴外端圓弧狀尾(帶尾板),即笏頭帶。此后笏頭帶成為漢民族的主要帶式,作為官員禮儀服飾,唐代行、宋代興,明代盛,清代微。  笏頭帶有兩種帶式:單尾笏頭帶,一條式,一端連接帶扣,一端綴以尾,帶尾內側一段錐有若干孔眼,帶面再綴數塊帶板。帶的主體形狀與現今使用的一字長條形皮帶相仿,只不過加綴板飾;雙尾笏頭帶,二條式,一長一短。前帶位于腹前,兩頭綴上尾,尾內(或輔帶)錐孔眼。后帶位于腰后,兩頭(或輔帶)連結帶扣。前后帶圍系于腰,帶尾與帶扣位于腰側,尾穿扣環合于一體。宋代可能存在單尾笏頭帶向雙尾笏頭帶過渡形式的單尾二條笏頭帶,最早的見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帶。1956年江西上饒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趙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帶板。王建與趙仲湮的帶板同為1塊尾,7塊長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單尾二條笏頭帶。明代雙尾笏頭帶流行,成為玉帶的主體,單尾笏頭帶使用不多,存世較少。  笏頭帶具體可分為四部分:  帶鞓:簡稱“鞓”,即皮帶,是腰帶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錦緞罩衣,革帶不露;  帶:釘綴在帶(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圓弧的長方形薄板,釘綴在革帶尾端,既保護皮革,也具裝飾效果。亦稱“魚尾”、“撻尾”、“獺尾”。現在人們通常將帶與尾統稱帶板。  帶扣:是金屬制成聯接之具,一般采取環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了1組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尾:長6.6、寬3;花形:長3.8、寬3.2;帶環花形:長3.9、寬3;桃形:直徑2.6。厚均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質,淺雕工藝制作。每塊玉板深刻輪廓,周緣弧出,牡丹圖案,花苞居中,瓣葉圍繞。典型牡丹外層5或6葉片,內層左右2葉片。花下點狀莖蒂。葉苞表面加刻細線,葉上三條,苞上一條脈紋,以示莖脈。陰線上填涂金彩。此為單尾笏頭玉束帶,玉帶板共有16塊:1塊尾,兩朵牡丹并行組合圖案,花外層6片花瓣;7塊花形板與2塊帶環花形板圖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環;6塊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內中圓孔,圖案稍有變化,外圍5片花瓣,中間1片加刻4條葉紋。牡丹外形寫實,細處抽象,輪廓清楚,構圖飽滿,刀法簡潔,風格協調。線脈金彩使牡丹更為美麗,增添了富貴之氣。  明代幾乎難得一見此種造型及紋飾的玉帶,其時代與各板位置需進一步研究。歷代玉帶不僅是官員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財富,故前代玉帶亦有遺留,且為后人所用。在湖北鐘祥的梁莊王墓中就出土了1條鶻捕鵝白玉帶與1條葵花青玉帶,前者制作時代金代,后者為元代。②梁莊王妃的葵花青玉帶形制保存較為完整,由9塊玉帶和6件金飾組成。玉帶中有7件葵花玉帶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個小穿孔,1塊長方形玉帶,1件金針玉帶扣。金飾件中有2件金帶扣,3件金帶箍,1件金尾可能與長方形玉尾夾合組成。發掘者認為其屬梁莊王妃隨葬品,制作時代“當為元代遺存”③,其形制與功用為“女帶”。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出土時散置于益宣王繼妃孫氏頭旁的包巾內,故其為益宣王孫妃之物。其帶板寬度較窄,約為3厘米,亦屬窄帶之類。1958年吉林省扶余縣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條金扣玉帶,帶鞓不存,金配件與玉板皆在,1塊玉尾,18塊玉,考古人員已將各帶板位置其復原。④其12塊長方形中,2塊下方中部有長方形孔。6塊桃形中有一圓孔。益宣王孫妃氏的16塊帶板中,1塊尾,其余15塊分成二種形狀,9塊花形里有2塊帶環,6塊桃形且其中有一圓洞。這種帶環或有古孔是蹀躞帶向單尾笏頭帶轉變時期的過渡形式。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式數量與結構與扶余西山屯帶有似性:皆為2塊帶塊,且與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塊)形同;同有6塊帶洞桃形;帶板寬度相差僅0.5厘米。金代玉帶多為光素,形制簡樸,“構圖講究對稱”,“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線。”⑤益宣王孫妃的這副帶板圖案似有這種特點。綜合上述,我們初步認為,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制成時代可早到金。....
    王尊馭 王尊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江山穩固、皇位永續,實行封藩制度。明代江西藩王三系中寧王系與益王系中,幾十年來,發掘與清理的墓葬有9座藩王及王妃墓葬,新建地區的寧獻王朱權墓、寧惠王朱磐襯墓、寧靖王朱奠培墓、寧康王朱覲鈞及妃合葬墓、寧康王次妃馮氏墓,南城縣的益端王朱祐檳夫婦合葬墓、益莊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宣王朱翊躧夫婦合葬墓、定王朱由木夫婦合葬墓。此外還有一些郡王及公主墓葬。  寧王共傳五代四王:寧獻王朱權---寧惠王朱磐襯(先朱權薨,未就王位)---寧靖王朱奠培---寧康王朱覲鈞---朱宸濠。一世寧王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永樂元年(1403年)朱權改封江西南昌。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因“謀反”,被除封國。  益王共傳七代七王:益端王朱檳---益莊王朱厚燁---益恭王朱厚炫(朱厚燁弟)---昭王朱載增(未就位,先薨)---宣王朱翊躧---敬王朱常涏---定王朱由木---末王朱慈炱。一世益王朱檳,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建昌(今江西南城),一直延續至明亡。  在江西明代藩王文物中,玉器占據相當比例,其中以玉帶板數量多,品質佳,琢工精,內涵深,觀賞性強,研究價值大。據不完全統計,江西地區見于報告的明代玉帶板近30副(組),藩王或王妃墓幾乎都出土了玉帶板。  明代玉帶乃帶飾經數千年演變與發展的結果。先秦服裝上衣下裳,以帶束腰。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除絲麻織帶外,已普遍使用革帶,帶端鉤連。歷代貴族常系兩種腰帶:大帶,帛布制成,專用于束腰;革帶,皮革為之,則用于系佩。①三國以后,中原地區革帶用趄者(金屬有舌扣環帶頭)增多。魏晉以后,帶趄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這種鉤絡帶身常釘綴一些鏤空紋樣金屬牌,時稱“鏤帶”。  金(屬)鏤帶進一步轉變為蹀躞帶。“蹀躞”一作“”,也作“瘛”。蹀躞帶上牌飾不僅有裝飾效果,還具實際功用,牌飾下端鉸具下銜接一個金屬小環,或牌飾下開一橫置長方形小孔,俗稱“古眼”,以承皮條穿過。帶上小環與皮條是專為系佩什物之用,如帶弓、劍、帉裻、算囊、刀、礪石之類。兩晉時,這種北方少數民族的流行裝束傳入中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帶上金屬之牌飾之外,也用玉牌。北朝時期出現完整玉帶,《周書·李遷哲傳》記:“太祖以其所服紫袍、玉帶及所乘馬賜之(李遷哲)。”1988年陜西省咸陽市底張灣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環蹀躞玉帶是目前所見出土最早的蹀躞玉帶。唐初崇尚武功,借鑒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規定官吏系蹀躞帶。帶上懸掛什物七種,名謂“蹀躞七事”。唐代形成革帶制度,蹀躞帶外亦用無環的帶,以帶板質地之別與數量多寡表示官員依品秩高低。  南北朝始,除了上述用帶趄括結之外的蹀躞帶,還出現了帶板裝飾,不掛吊物件,帶頭縫綴外端圓弧狀尾(帶尾板),即笏頭帶。此后笏頭帶成為漢民族的主要帶式,作為官員禮儀服飾,唐代行、宋代興,明代盛,清代微。  笏頭帶有兩種帶式:單尾笏頭帶,一條式,一端連接帶扣,一端綴以尾,帶尾內側一段錐有若干孔眼,帶面再綴數塊帶板。帶的主體形狀與現今使用的一字長條形皮帶相仿,只不過加綴板飾;雙尾笏頭帶,二條式,一長一短。前帶位于腹前,兩頭綴上尾,尾內(或輔帶)錐孔眼。后帶位于腰后,兩頭(或輔帶)連結帶扣。前后帶圍系于腰,帶尾與帶扣位于腰側,尾穿扣環合于一體。宋代可能存在單尾笏頭帶向雙尾笏頭帶過渡形式的單尾二條笏頭帶,最早的見于五代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玉帶。1956年江西上饒市郊茶山寺一座南宋初年趙仲湮的墓中出土一副玉帶板。王建與趙仲湮的帶板同為1塊尾,7塊長方形板,故有可能都是單尾二條笏頭帶。明代雙尾笏頭帶流行,成為玉帶的主體,單尾笏頭帶使用不多,存世較少。  笏頭帶具體可分為四部分:  帶鞓:簡稱“鞓”,即皮帶,是腰帶的骨骼,一般表面套錦緞罩衣,革帶不露;  帶:釘綴在帶(尾之外)表面的薄板;  尾:外端圓弧的長方形薄板,釘綴在革帶尾端,既保護皮革,也具裝飾效果。亦稱“魚尾”、“撻尾”、“獺尾”。現在人們通常將帶與尾統稱帶板。  帶扣:是金屬制成聯接之具,一般采取環舌相加。  1980年江西省南城縣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益宣王夫婦墓繼妃孫氏棺內出土了1組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尾:長6.6、寬3;花形:長3.8、寬3.2;帶環花形:長3.9、寬3;桃形:直徑2.6。厚均為0.6厘米,重205克。  青玉質,淺雕工藝制作。每塊玉板深刻輪廓,周緣弧出,牡丹圖案,花苞居中,瓣葉圍繞。典型牡丹外層5或6葉片,內層左右2葉片。花下點狀莖蒂。葉苞表面加刻細線,葉上三條,苞上一條脈紋,以示莖脈。陰線上填涂金彩。此為單尾笏頭玉束帶,玉帶板共有16塊:1塊尾,兩朵牡丹并行組合圖案,花外層6片花瓣;7塊花形板與2塊帶環花形板圖案典形,只是后者下方加環;6塊桃花形板因板形及內中圓孔,圖案稍有變化,外圍5片花瓣,中間1片加刻4條葉紋。牡丹外形寫實,細處抽象,輪廓清楚,構圖飽滿,刀法簡潔,風格協調。線脈金彩使牡丹更為美麗,增添了富貴之氣。  明代幾乎難得一見此種造型及紋飾的玉帶,其時代與各板位置需進一步研究。歷代玉帶不僅是官員品秩的重要表征,也是巨大財富,故前代玉帶亦有遺留,且為后人所用。在湖北鐘祥的梁莊王墓中就出土了1條鶻捕鵝白玉帶與1條葵花青玉帶,前者制作時代金代,后者為元代。②梁莊王妃的葵花青玉帶形制保存較為完整,由9塊玉帶和6件金飾組成。玉帶中有7件葵花玉帶呈五瓣花形,中央有1個小穿孔,1塊長方形玉帶,1件金針玉帶扣。金飾件中有2件金帶扣,3件金帶箍,1件金尾可能與長方形玉尾夾合組成。發掘者認為其屬梁莊王妃隨葬品,制作時代“當為元代遺存”③,其形制與功用為“女帶”。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出土時散置于益宣王繼妃孫氏頭旁的包巾內,故其為益宣王孫妃之物。其帶板寬度較窄,約為3厘米,亦屬窄帶之類。1958年吉林省扶余縣西山屯一座金代墓中出土一條金扣玉帶,帶鞓不存,金配件與玉板皆在,1塊玉尾,18塊玉,考古人員已將各帶板位置其復原。④其12塊長方形中,2塊下方中部有長方形孔。6塊桃形中有一圓孔。益宣王孫妃氏的16塊帶板中,1塊尾,其余15塊分成二種形狀,9塊花形里有2塊帶環,6塊桃形且其中有一圓洞。這種帶環或有古孔是蹀躞帶向單尾笏頭帶轉變時期的過渡形式。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式數量與結構與扶余西山屯帶有似性:皆為2塊帶塊,且與大部分的(扶余西山屯的多3塊)形同;同有6塊帶洞桃形;帶板寬度相差僅0.5厘米。金代玉帶多為光素,形制簡樸,“構圖講究對稱”,“表面雕刻大量使用凹線。”⑤益宣王孫妃的這副帶板圖案似有這種特點。綜合上述,我們初步認為,描金牡丹紋青玉帶板制成時代可早到金。....
    鴛鴦桃 鴛鴦桃 鴛鴦桃:花復瓣,水綠色,花期較晚,成雙結實。觀賞型桃,花瓣一般是重瓣。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描寫三月鴛鴦桃花盛開的景象。具有花朵較大、花瓣多、花形優美、花色豐富、花期較長等特點。
    鴛鴦桃 鴛鴦桃 鴛鴦桃:花復瓣,水綠色,花期較晚,成雙結實。觀賞型桃,花瓣一般是重瓣。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描寫三月鴛鴦桃花盛開的景象。具有花朵較大、花瓣多、花形優美、花色豐富、花期較長等特點。
    翼瓣 翼瓣 翼瓣wing 稱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冠左右的一對花瓣,外觀上象鳥的兩翼從正面觀,其后上方有一枚旗瓣,在其前下方為龍骨瓣。
    綠云 綠云 (春蘭荷瓣之首)綠云:春蘭奇花之首,1869年發現于杭州五云山后大清里,為杭州留下鎮陳氏所得。后邵芝巖以重金購得予以培育。葉短闊厚壯,長15-23厘米,寬1-1.2厘米;葉尖鈍圓,葉脈深,有光澤,腳殼緊抱不散。葉束一般都成斜直性,但亦常有扭曲葉形。花瓣為中型荷瓣,外輪可開4片花瓣,捧端3片,唇瓣2片,蕊柱2個,外輪短圓,緊邊,收根放角,為湖綠色,可增生至4-6枚。捧如蚌殼,內有放射狀紅絲,可增生至3-4枚。唇為大圓劉海舌,舌上有淡紅斑,可增生至2-3條舌。常常雙花向上而開,有幽香。
    緑雲 綠云 (春蘭荷瓣之首)綠云:春蘭奇花之首,1869年發現于杭州五云山后大清里,為杭州留下鎮陳氏所得。后邵芝巖以重金購得予以培育。葉短闊厚壯,長15-23厘米,寬1-1.2厘米;葉尖鈍圓,葉脈深,有光澤,腳殼緊抱不散。葉束一般都成斜直性,但亦常有扭曲葉形。花瓣為中型荷瓣,外輪可開4片花瓣,捧端3片,唇瓣2片,蕊柱2個,外輪短圓,緊邊,收根放角,為湖綠色,可增生至4-6枚。捧如蚌殼,內有放射狀紅絲,可增生至3-4枚。唇為大圓劉海舌,舌上有淡紅斑,可增生至2-3條舌。常常雙花向上而開,有幽香。
    荼蘼 荼蘼 (植物)荼蘼(學名:Rubus rosifolius var. coronarius (Sims) Focke):(讀音:tú mí),又名酴醾、佛見笑、重瓣空心泡,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空心泡的變種。直立或攀援灌木,高2-3米;小枝圓柱形,具柔毛或近無毛,常有淺黃色腺點,疏生較直立皮刺。小葉5-7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重瓣,芳香,花常1-2朵,頂生或腋生;直徑3-5厘米;花萼外被柔毛和腺點;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長尾尖,花后常反折;花瓣長卵形,白色,基部具爪,長于萼片。果實卵球形,紅色,有光澤,無毛;核有深窩孔。花期6-7月。 荼蘼花枝梢茂密,花繁香濃,入秋后果色變紅。宜作綠籬,也可孤植于草地邊緣。果可生食或加工釀酒。根含鞣質,可提取栲膠。花是很好的蜜源,也可提煉香精油。生長于海拔250米至2200米的地區,常生于山坡灌叢中、草叢中、雜木林中、溪邊、山坡路邊、陰地、林緣。耐旱,怕澇。 產于中國陜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各省區。荼蘼是春季最后盛放的花,當它開放的時候就意味著春天的結束。“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紅樓夢》中有語:開到荼蘼花事了——荼蘼過后,春天便不再了。(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綠雲 綠云 (春蘭荷瓣之首)綠云:春蘭奇花之首,1869年發現于杭州五云山后大清里,為杭州留下鎮陳氏所得。后邵芝巖以重金購得予以培育。葉短闊厚壯,長15-23厘米,寬1-1.2厘米;葉尖鈍圓,葉脈深,有光澤,腳殼緊抱不散。葉束一般都成斜直性,但亦常有扭曲葉形。花瓣為中型荷瓣,外輪可開4片花瓣,捧端3片,唇瓣2片,蕊柱2個,外輪短圓,緊邊,收根放角,為湖綠色,可增生至4-6枚。捧如蚌殼,內有放射狀紅絲,可增生至3-4枚。唇為大圓劉海舌,舌上有淡紅斑,可增生至2-3條舌。常常雙花向上而開,有幽香。
    花口 花口 【花口】器口的一種式樣。始見于唐代。口沿呈凸凹錯落或曲折似花得名。花口,又分蓮花口、菊花口(菊瓣口)、葵花口(葵口)、菱花口(菱口)、百合花口、海棠花口等。以花口的花瓣數分,又有四出(瓣)花口、五出花口、六出花口、八出花口和十出花口。以瓶、碗、盤為多見。,唐代中期以前的碗(盞)多為四出花口,五出花口是唐后期出現的,直至五代,北宋器物多為六出花口。
    牡丹 牡丹 (芍藥科芍藥屬植物)牡丹(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芍藥科、芍藥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花單生枝頂,苞片5,長橢圓形;萼片5,綠色,寬卵形,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花藥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排行第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并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素心 素心 (蘭花品種)素心,是中國蘭花品種的一類。常見的是素心春蘭。其唇瓣顏色純,無雜色,花色可以為任何顏色但必須為同一顏色,且無其它色的條紋、斑點。素心蘭自古被視為蘭中珍品,如同時具有梅瓣、水仙瓣、荷花瓣或奇花變異,即為蘭中極品。 素心 (漢語詞語)素心 ,漢語詞匯。 拼音:sù xīn 釋義:(1) 本心;素愿;(2)心地純潔。
    千日菊 千日菊 千日菊,菊科,(英文名:Barberton daisy),別名為燈盞花、非洲菊、太陽花、猩猩菊、日頭花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頂生花序,花色分別有紅色、白色、黃色、橙色、紫色等。繁殖用播種或分株法,原產地為南非,主產南非,少數分布在亞洲。現在商業生產在臺灣、廣東也有。非洲菊的品種可分為三個類別:窄花瓣型、寬花瓣型和重瓣型。其花朵碩大,花枝挺拔,花色艷麗,水插時間長,切花率高,瓶插時間可達15~20天,栽培省工省時,為世界著名十大切花之一。也可布置花壇、花徑,或溫室盆栽作為廳堂、會場等裝飾擺放。

    其它詞語熱搜

    * 形容花瓣的詞語:1. 柔軟的;2. 薄膜狀的;3. 嬌嫩的;4. 細膩的;5. 豐滿的;6. 鮮艷的;7. 純潔的;8. 活潑的;9. 柔和的;10. 柔美的;11. 清新的;12. 悠然的;13. 柔順的;14. 柔曼的;15. 優雅的;16. 美麗的;17. 玲瓏的;18. 粉嫩的;19. 色彩斑斕的;20. 絢爛的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