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爾雅注疏》 卷七

    作者:郭璞、邢昺
      釋地第九[疏]“釋地第九”。○釋曰:案《說文》云:“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白虎通》云:“地者,易也。言養萬物、懷任、佼易、變化,含吐應節也。”《釋名》云:“地,底也。其體在底下,載萬物也。”《禮統》云:“地,施也,諦也。應變施化,審諦不誤也。”此篇釋地之所載四方、中國州、府、陵、藪之異,故曰“釋地”。

      兩河間曰冀州,(自東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南河至漢。)河西曰州,(自西河至黑水。○,於用反。)漢南曰荊州,(自漢南至衡山之陽。)江南曰楊州,(自江南至海。)濟、河間曰袞州,(自河東至濟。)濟東曰徐州,(自濟東至海。○濟,子禮切。)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齊曰營州。(自岱東至海,此蓋殷制。)九州。

      [疏]“兩河”至“九州”。○釋曰:此釋九州之名及其界域也。○“兩河間曰冀州”。注“自東河至西河”。○釋曰:《周禮。職方氏》云:“河內曰冀州。”《禹貢》不說境界。孔安國云:此州帝都,不說境界,以余州所至,即可知。以其《禹貢》“袞州”云濟、河,自東河以東也;“豫州”云荊、河,自南河以南也;“雍州”云西河,自西河以西也。明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是冀州之境也。言東河、西河、南河者,皆據帝都冀州而言也。案,《禹貢》導河自積石、龍門,南流謂之西河。至于華陰,折而東,經底柱、孟津、過洛,皆東流,謂之南河。至于大伾,折而北流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謂之東河。此惟云兩河者,從可知。李巡曰:“兩河間其氣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河南曰豫州”。注“自南河至漢”。○釋曰:《職方》與此同。《禹貢》云:“荊、河惟豫州。”孔安國云:“西南至荊山,北距河水。”以其荊山在荊州,漢水所經,故文不同,其實一也。李巡云:“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舒也。”○“河西曰州”。注“自西河至黑水”。○釋曰:《周禮》“正西曰雍州”。《禹貢》云:“黑水、西河惟雍州。”孔安國云:“西距黑水,東據河。”案,酈元《水經》黑水出張掖雞山,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則雍州之境,東據龍門、河西距此黑水也。李巡云:“河西其氣蔽壅,厥性急兇,故曰雍。雍,壅也。”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壅也。○“漢南曰荊州”。注“自漢南至衡山之陽”。○釋曰:《周禮》“正南曰荊州”。《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孔安國云:“北據荊山,南及衡山之陽。”言北據荊山,則至漢水也。李巡曰:“漢南其氣燥,剛稟性︹梁,故曰荊。荊,︹也。”《釋名》以為取荊山之名。荊,警也。南蠻數為寇逆,常警備也。○“江南曰楊州”。注“自江南至海”。○釋曰:《周禮》“東南曰楊州”。《禹貢》:“淮、海惟楊州。”孔安國云:“北據淮,南距海。”然則楊州之境,跨江北至淮。此云江南者,舉遠大而言也。李巡曰:“江南其氣躁勁,厥性輕楊。”《太康地記》云:“以楊州漸太陽位,天氣奮揚,履正含文,故取名焉。”○“濟、河間曰袞州”。注“自河至濟”。○釋曰:《周禮》“河東曰袞州。”《禹貢》:“濟、河惟袞州。”孔安國云:“東南據濟,西北距河。”孔《傳》凡云“據”者,謂跨之也。距,至也。濟、河之間相去路近,袞州之境,跨濟而過,東南越濟水,西北至東河也。李巡云:“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袞。袞,信也。”《釋名》以為取袞水之義。○“濟東曰徐州”。注“自濟東至海”。○釋曰:《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孔《傳》云:“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此云“自濟東”,則是西至濟也。李巡曰:“淮、海間其氣寬舒,稟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周合其地於青州。○“燕曰幽州”。注“自易水至北狄”。○釋曰:《周禮》“東北曰幽州”。李巡曰:“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禹貢》其地合於冀州。《地理志》云:“涿郡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東至范陽入濡也。”從此易水至於北狄幽州之境也。○“齊曰營州”。注“自岱東至海,此蓋殷制”。○釋曰:《周禮》“正東曰青州”。《禹貢》:“海、岱惟青州。”孔《傳》云:“東北據海,西南距岱。”然則此營州則青州之地也。《博物志》云:“營與青同海,東有青丘,齊有營丘,豈是名乎?”《太康地記》云:“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故以青為名焉。”云“此蓋殷制”者,以此文上與《禹貢》不同,下與《周禮》又異,禹別九州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是夏制也。《周禮》,周公所作,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是周制也。此有徐、幽、營,而無青、梁、并,疑是殷制也。以無正文,故云蓋也。此上釋九州之名,故題云“九州”也。  魯有大野。(今高平鉅野縣東北大澤是也。)

      [疏]“魯有大野”。○釋曰:此下至“周有焦護”,釋十藪之名也。《禹貢》徐州云:“大野既豬。”《地理志》云: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鉅,即大也。由其旁有大澤,故縣以鉅野為名。哀十四年《左傳》云:“西狩於大野。”以其澤在曲阜西,故云“西狩”也。郭云:“今高平鉅野縣”者,東晉時,鉅野屬高平郡,故與《志》不同。凡注言“今”者,皆謂東晉時也。

      晉有大陸。(今鉅鹿北廣河澤是也。)  [疏]“晉有大陸”。注“今鉅鹿北廣河澤是也”。○釋曰:孫炎曰:“廣河猶大陸。以地名言之,近為是也。”《禹貢》冀州云“大陸既作”是也。案,定元年《左傳》晉魏獻子“田於大陸,焚焉,還,卒於寧”。杜預注:“嫌鉅鹿絕遠,疑此田在汲郡吳澤。”寧,今武縣,近吳澤。計此二澤相去甚遠,亦得言大陸者,以其廣平曰陸。但廣而平者則名大陸,故異所而同名也。澤雖卑下,旁帶廣平之地,故統名焉。

      秦有楊夸。(今在扶風縣西。○夸,於于反。)

      [疏]“秦有楊夸”。注“今在扶風縣西”。○釋曰:《周禮》冀州云:“其澤藪曰陽夸。”鄭注云:“所在未聞。”又雍州云:“其澤藪曰弦蒲。”鄭注云:“在。”案《地理志》吳山在西,古文以為山。北有蒲谷鄉弦中谷,雍州藪。今注亦云“在”。然則《周禮》弦蒲即此楊夸也。

      宋有孟諸。(今在梁國雎陽縣東北。)  [疏]“宋有孟諸”。注“今在梁國雎陽縣東北”。○釋曰:《周禮》青州,“其澤藪曰望諸”。鄭注云:“望諸,明都也。在雎陽。”《禹貢》豫州云:“導荷澤,被孟豬。”《左傳》亦作“孟諸”。文不同者,聲轉字異,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夢。(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

      [疏]“楚有云夢”。注“今南”至“湖是也”。○釋曰:《周禮》荊州云:“其澤藪曰云。”鄭注云:“云在華容。”《禹貢》云:“云土、夢作。”昭三年《左傳》楚子與鄭伯田于“江南之夢”。又定四年“楚子涉雎,濟江,入于云中”。杜預云:“南郡枝江縣西有云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云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云:“云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亦得單稱云,單稱夢。即夢也。

      吳越之間有具區。(今吳縣南太湖,即震澤是也。)

      [疏]“吳越之間”。注“今吳”至“澤是也”。○釋曰:《周禮》楊州云:“其澤藪曰具區。”鄭注云:“在吳南。”《地理志》云:“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也。”具區在西,古文以為震澤。《禹貢》楊州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

      齊有海隅。(海濱廣斥。)  [疏]“齊有海隅”。注“海濱廣斥”。○釋曰:此營州藪也。云“海濱廣斥”,《禹貢》文也。孔《傳》云:“濱,涯也。”言復其斥鹵。”案《說文》云:“鹵,咸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海畔迥闊地皆斥鹵,故云廣斥也。

      燕有昭余祁。(今太原鄔陵縣北九澤是也。)  [疏]“燕有昭余祁”。注“今太”至“澤是也”。○釋曰:《周禮》并州“其澤藪曰昭余祁”。鄭注云:“在鄔。”《地理志》云:“鄔,九澤在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是也。

      鄭有圃田。(今熒陽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

      [疏]“鄭有圃田”。注“今熒陽”至“田澤是也”。○釋曰:《周禮》豫州云:“其澤藪曰圃田。”鄭注云:“在中牟。”《地理志》云:“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僖三十三年《左傳》云:“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又《詩。車攻》云:“東有甫草。”鄭玄以為“甫田之草”,皆謂此也。

      周有焦護。(今扶風池陽縣瓠中是也。)

      [疏]“周有焦護”。注“今扶風”至“中是也”。○釋曰:孫炎云:“周,岐周也。”《詩。六月》云:“犭嚴狁匪茹,整居焦。”是也。時人謂之瓠中也。  十藪。  [疏]“十藪”。○釋曰:此題上事也。《說文》云:“大澤也。”《風俗通》云:“藪,厚也。有草木魚鱉所以厚養人也。”

      東陵,□。南陵,息慎。西陵,威夷。中陵,朱滕。北陵,西俞,雁門是也。(即雁門山也。○□,音信。)

      [疏]“東陵”至“是也”。○釋曰:此五方之陵名也。其義及所在未詳。云“雁門是也”者,此指解北陵也,即雁門山是也。

      陵莫大於加陵,(今所在未聞。)

      [疏]“陵莫大於加陵”。○釋曰:莫,無也。陵,大阜也。言“陵無大於加陵”者,謂加陵最大也。今所在未聞。

      梁莫大於氵梁,(氵,水名。梁,是也。○氵,古壁切。)

      [疏]“梁莫大於氵梁”。注“氵,水名。梁,是也”。釋曰:《釋宮》云:“是謂之梁。”《詩》傳云:“石絕水曰梁。”然則以土石為是障絕水者名梁。雖所在皆有,而無大於氵水之旁者。杜預云:“氵水出河內軹縣東,南至溫入河。”《春秋》襄十六年公會晉侯以下于氵梁是也。

      墳莫大於河墳。

      [疏]“墳莫大於河墳”。○釋曰:墳,大防。亦謂是。雖水所皆有,而河墳最大也。

      八陵。

      [疏]“八陵”。○釋曰:此亦題上事也。大阜曰陵。氵梁、河墳雖非大阜,以其絕大若陵,故通謂之八陵也。

      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于琪焉。(醫無閭,山名。今在遼東。于琪,玉屬。○,筍。于,于。)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會稽,山名。今在山陰縣南。竹箭,筱也。○會,古外反。稽,古兮反。)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犀牛皮角、象牙骨。)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黃金、需石之屬。)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珠,如今雜珠而精好。)西北之美者,有昆侖虛之ギ琳瑯焉。(ギ琳,美玉名。瑯,狀似珠也。《山海經》曰:昆侖山有瑯樹。○侖,路昆切。虛,音墟。)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幽都,山名。謂多野牛筋角。)東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虎豹之屬,皮有縟采者。○斥,音尺。)中有岱岳,與其五魚鹽生焉。(言泰山有魚鹽之饒。)九府。

      [疏]“東方”至“生焉”。○釋曰:此釋八方、中國名山所產之物也。○注“醫無”至“玉屬”。○釋曰:案《地理志》遼東郡無慮縣,應劭曰:“慮,音閭。”顏師古曰:“即所謂醫巫閭。”是縣因山為名,故為山名,今在遼東。《周禮》幽州鎮也。云:“于琪,玉屬”者,《說文》云:“,《周書》所謂‘夷玉’也。”“于,石之似玉者。”琪,玉也。皆玉之類也,故云“玉屬”。○注“會稽”至“縣也”。○釋曰:《周禮》楊州云:“其山鎮曰會稽。”鄭注云:“在山陰。”《地理志》會稽郡山陰縣云“會稽在南,上有禹冢、禹井”,故云山名,今在山陰縣南也。云“竹箭,筱也”者,《禹貢》楊州云:“筱既敷。”《釋草》云:“筱,竹箭也。”郭云:“別二名。”則竹箭一名筱,是竹之小者,可以為箭者也。○“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釋曰:郭氏不注梁山所在,犀、象,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注“黃金需石之屬”。○釋曰:經惟言金,知黃金者,以三品之中黃金為上,此言美者,故知黃金。需石,石之次玉者。《玉藻》云:“士佩需玟而組綬”是也。其類非一,故云“之屬”。○注“霍山”至“精好”。○釋曰:《周禮》冀州:“其山鎮曰霍山。”鄭云:“在彘。”案《地理志》河南郡彘縣云:“霍大山在東冀州山,周厲王所奔。”應劭曰:“順帝改曰永安。”然則東晉時屬平陽郡,而縣名永安,故云“今在平陽永安縣”也。云“珠,如今雜珠而精好”者,郭氏時驗為然也。○注“ギ琳”至“樹”。○釋曰:ギ與球同。《說文》云:“ギ,玉磬也。”琳,美玉名。《書》云:“戛擊鳴球。”美玉可以為磬,故皆云“美玉”也。云“《山海經》曰”者,案《海內西經》云:“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其上有三頭人、瑯樹。注云“瑯子似珠”,是也。○注“幽都”至“筋角”。○釋曰:《山海經》云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是也。○“東北”至“皮焉”。○釋曰:斥山,山名也。文皮,虎豹之屬。其皮毛有文采、細縟,故謂之文皮焉。○“中有”至“生焉”。○釋曰:岱岳,泰山也。此言中國也。五:黍、稷、麻、麥、豆也。泰山東近海。《禹貢》“海岱惟青州”,“厥貢鹽,海物惟錯”,言其饒多,非一種。故注云“言泰山有魚鹽之饒”也。○“九府”。○釋曰:此亦題上事也。府,聚也,財物之所聚也。言此八方及中,皆美物之所聚,故題云“九府”也。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狀似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東又呼為王余魚。○鰈,音蝶。)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巨虛比,為邛邛巨虛甘草,即有難,邛邛巨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蹷。(《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其名為蹷。鼠前而兔后,趨則頓,走則顛。”然則邛邛巨虛亦宜鼠后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須蹷食之。今雁門廣武縣夏屋山中有獸,形如兔而大,相負共行,土俗名之為蹷鼠,音厥。○邛,巨兇。巨,巨。,五結。難,乃旦反。)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此即半體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腳,亦猶魚鳥之相合,更望備驚急。○迭,徙結切。)中有枳首蛇焉。(岐頭蛇也。或曰:今江東呼兩頭蛇為越王約發,亦名弩弦。○枳,居是切。)此四方中國之異氣也。五方。  [疏]“東方”至“氣也”。○釋曰:此釋五方異氣而產非常之物也。云“東方有比目魚焉”者,言東方水中有魚,其形狀似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兩目相比乃得行。故曰“比目魚”。云“不比不行”者,比,合也。言一片不能行,須兩片相合乃行。故云“不比不行”也。云“其名謂之鰈”者,言鰈為此魚之名也。一名比目魚,一名鰈。郭云:“江東又呼為王余魚。”○注“似鳧”至“乃飛”。○釋曰:案《山海經》云:崇五山有鳥,“狀如鳧,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郭云:“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鶼鶼”者,正謂此也。○“西方”至“之蹷”。○釋曰:云“西方有比肩獸焉”者,此謂蹷也。與邛邛巨虛相比,蹷則肩Φ不能走,而能取甘草。邛邛巨虛則前高不得取甘草,而善走。《穆天子傳》曰“邛邛巨虛走百里”是也。故各以其能而濟所不能,蹷常為邛邛巨虛甘美之草,仰而食之。即有急難,邛邛巨虛則背負而走者,其名謂之蹷也。○注“《呂氏》”至“音厥”。○釋曰:云《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也。云“曰北方有獸”至“則顛”者,《大慎覽。順說》篇之文也,引之乃以證邛邛巨虛之形也。然則以下郭氏注云“今雁門廣武縣”云云者,自驗知之也。○“北方”至“迭望”。○釋曰:此即半體人也。兩半相比,乃得為人動作及御非常。以肩在上而顯,故謂之比肩民焉。迭,更也。謂一體取食,則一體瞻望,所以備驚急也。故云“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釋曰:枳,岐也。此即兩頭蛇也,江東呼越王約發,言是越王約發所變也。亦名弩弦,即以形相似而名之也。○“五方”。○釋曰:亦題上事也。言是五方風氣殊異而生此怪物也。

      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邑,國都也。假令百里之國,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古營切。)下濕曰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可食者曰原,(可種給食。)陂者曰阪,(陂陀不平。)下者曰隰。(《公羊傳》曰:“下平曰隰。”)田一歲曰,(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為。)二歲曰新田,(《詩》曰:“于彼新田。”)三歲曰。(《易》曰:“不,。”○,音于。)野。

      [疏]“邑外”至“曰”。○釋曰:此釋郊野之地遠近高下不同之名也。云“邑外謂之郊”者,邑,國都也。謂國都城之外名郊也。云“郊外謂之牧”者,言可放牧也。《書。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云“牧外謂之野”者,言牧外之地名野。《詩》傳云:“郊外曰野”者,以細別言之,則郊外之地名牧,牧外之地名野;若大判而言,則野者郊外通名。故《周禮》六遂在遠郊之外。《遂人》職云“凡治野田”,是其郊外之地總稱野也。云“野外謂之林”者,言野外之地名林,以其去都邑遠,薪采者少,其地可長平林,因名云也。云“林外謂之”者,言林外之地,最為遠野,名。《魯頌》云:“牡馬,在之野。”毛傳云“,遠野”是也。○注“邑國”至“里也”。○釋曰:云“邑,國都也”者,案《周禮》四縣為都,四井為邑。《春秋》莊二十八年《左氏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然則邑與都異。此為一者,彼對文之例耳。但都者聚居之處,故《詩。小雅》云:“彼都人士。”《說文》云:“邑,國也。”是天子諸侯所居國城,或謂之邑,或謂之都。故以國都解邑也。云“假令百里之國,五十里之界,界各十里也”者,以其百里之國,國都在中。去境五十里,每十里而異其名,則為邊畔,去國最遠。故毛傳以為遠野也。此“假令”者,據小國言之。郊為遠郊,牧、野、林、,自郊外為差耳。然則郊之遠近,計國境之廣狹以為差也。《聘禮》云:賓“及郊”。注云:“郊,遠郊。周制,天子畿內千里,遠郊百里,以此差之,遠郊,上公五十里,侯四十里,伯三十里,子二十里,男十里也。近郊各半之。是鄭之所約也。是以《司馬法》云:“王國百里為遠郊。”又此經從邑之外止有五名,明當每皆百里,故知遠郊百里也。知近郊半之者,《書》序云:“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於時周都王城而謂成周為東郊,則成周在其郊也,於漢王城為河南,成周為洛陽,相去不容百里,則所言郊者謂近郊。故鄭注云:“天子近郊五十里。”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是鄭以河南、洛陽約近郊之里數也。《周禮》杜子春注云:“五十里為近郊。”《白虎通》亦云:“近郊五十里,遠郊百里。”是儒者相傳為然也。○“下濕曰隰”者,謂地形Φ下而水濕者。李巡曰:“下濕,謂土地お下常沮洳,名為隰也。”云“大野曰平”者,大野之澤一名平,魯有大野是也。云“廣平曰原”者,謂澤之廣平者亦名原。漢以平原為郡名,屬青州。云“高平曰陸,大陸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者,李巡曰:“高平,謂土地豐正名為陸。土地高大名曰阜,最大名為陵,陵之大者名阿。”《詩。大雅。皇矣》云:“無矢我陵,我陵我阿。”是也。此上七者,或萊沛沮洳,或險磽確,雖不可種給食,亦得其名也。云“可食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此三者,釋地形雖有高下不平,皆可種給食。高而可食者名原。《詩。大雅》云:“篤公劉,于胥斯原。”是也。陂陀不平而可食者名阪。《詩。小雅。正月》云:“瞻彼阪田,有菀其特。”是也。下平而可食者名隰。本作濕,誤。○注“《公羊傳》曰:‘下平曰隰。’”○釋曰:此昭元年傳文也。案,彼云:“晉荀吳帥師敗狄于太原,此大鹵也。曷為謂之大原?地物從中國,邑人名從主人。原者何?上平曰原,下平曰隰。”何休云:“分別之者,地勢各有所生,原宜粟,隰宜麥,當教民所宜,因以制貢賦。”是也。田一歲曰,二歲曰新田,三歲曰。○釋曰:此釋耕田年歲遠近名義不同之事也。者,災也。,和柔之意也。孫炎云:“,始災殺其草木也。新田,新成柔田也。,和也,田舒緩也。”郭云:“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為。”○注“《詩》曰:‘于彼新田。’”○釋曰:此《小雅。采芑》篇文也。案,彼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畝。”毛傳取此文為說,故引為證也。○注“《易》曰:‘不,。’”○釋曰:此《無妄。六二》爻辭也。鄭注亦取此文,故引以為證也。○“野”。○釋曰:此亦題上事也。上自“邑外謂之郊”以下,雖遠近高下其名不同,野為總稱,故題云“野”。

      東至於泰遠,西至於國,南至於濮鉛,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皆四方極遠之國。○,彬。濮,卜。)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觚竹在北,北戶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次四極者。○觚,音孤。)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九夷在東,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蠻在南,次四荒者。)巨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巨,去也。齊,中也。)北戴斗極為空桐,(戴,值。)東至日所出為大平,西至日所入為大蒙。(即蒙汜也。)大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氣使之然也。)四極。

      [疏]“東至”至“人武”。○釋曰:此釋九州之外、四方極遠之國名及其人性稟氣不同也。泰遠、國、濮鉛、祝栗,此四方極遠之國名也。“觚竹”者,《漢書。地理志》遼西令支有“孤竹城”,是乎?“北戶”者,即日南郡是也。顏師古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謂北戶以向日者。”“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經》云:“西海之中,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又《穆天子傳》曰:“天子賓于西王母,乃紀其跡于山,名曰西王母之山。”是也。“日下”者,謂日所出處其下之國也。《山海東荒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又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如此之類是也。云“謂之四荒”者,言聲教不及,無禮義文章,是四方昏荒之國也,在土四極之內。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者,孫炎云:“海之言晦,晦ウ於禮義也。”○注“九夷”至“荒者”。○釋曰:知在東、西、南、北者,以《曲禮》云“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故也。案《風俗通》云:東方人,好生,萬物觸地而出。夷者,也。其類有九,依《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一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又“一曰玄菟,二曰樂浪,三曰高驪,四曰滿飾,五曰鳧更,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蠻”者,《風俗通》云:君臣同川而浴,極為簡慢。蠻者,慢也。其類有八,李巡云:“一曰天{工},二曰咳首,三曰僬僥,四曰跛踵,五曰穿,六曰儋耳,七曰狗軌,八曰旁春。”“戎”者,《風俗通》云:斬伐殺生,不得其中。戎者,兇也。其類有六,李巡云:“一曰僥夷,二曰戎夫,三曰老白,四曰耆羌,五曰鼻息,六曰天剛。”“狄”者,《風俗通》云:父子嫂叔,同穴無別。狄者,辟也,其行邪辟。其類有五,李巡云:“一曰月支,二曰穢貊,三曰匈奴,四曰單于,五曰白屋。”案,李巡所注《爾雅》本,“謂之四海”下更三句云:“八蠻在南方,六戎在西方,五狄在北方”,故得此解。孫炎、郭氏諸本皆無此三句。案《明堂位》稱九夷、八蠻、六戎、五狄。《周禮。職方氏》掌“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鄭注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遍檢經傳,四夷之數參差不同。先儒舊解,此《爾雅》上文殷制,《明堂位》及《職方》并《爾雅》下文皆為周制。義或當然。此在四荒之內,九州之外,於王者世一見。《周禮》曰:“九州之外謂之蕃國,世一見”是也,故云“次四荒者”。○“巨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釋曰:此明四海之中別有下四種之名也。巨,去也。齊,中也。中州猶言中國也。戴,值也。言去中國以南,北戶以北,值日之下,其處名丹穴。天老說鳳云:“濯羽弱水,莫宿丹穴。”又《山海經》云:禱過山“東五百里,曰丹穴山”是乎?云“北戴斗極為空桐”者,斗,北斗也。極者,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以其居天之中,故謂之極。極,中也。北斗拱極,故云斗極。值此斗極之下,其處名空桐。○注“即蒙汜也”。○釋曰:即者,即《淮南子》云:“日出扶桑,入於蒙汜”是也。○注“地氣使之然也”。○釋曰:言是土地之氣剛柔不同,使之仁、智、信、武耳。若《考工記》云:“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釋丘第十[疏]“釋丘第十”。○釋曰:案《廣雅》云:“小陵曰丘。”《說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為之丘。然則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體雖一,其名則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澤所如,則陵畝各異,其重則再三不同,通見《詩》、《書》。此篇具釋,故名釋丘。

      丘,一成為敦丘,(成猶重也。《周禮》曰:“為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為敦丘”。○釋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詩。衛風。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是也。○注“成猶”至“為敦”。○釋曰:孫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別云“如覆敦者,敦丘”,則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猶重也。”與孫氏意異。云“《周禮》曰‘為壇三成’”者,此《秋官。司儀職》文也。鄭司農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證成為重也。

      再成為陶丘,(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為陶丘”。○釋曰: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貢》曰“濟水東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濟”至“陶丘”。○釋曰:濟陰,郡名;定陶,縣名。《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銳上為融丘,(纖頂者。○銳,音惠。)

      [疏]“再成銳上為融”。○釋曰:丘形再重而頂纖者,名融丘也。

      三成為昆侖丘。(昆侖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為昆侖丘”。○釋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侖丘。○注“昆侖山三重,故以名云”。○釋曰:《昆侖山記》云:“昆侖山,一名昆丘,三重,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C121]者,[C121]丘。(形似車[C121]也。或云:“[C121]者,謂稻田塍埒。”○[C121],繩正切。)  [疏]“如[C121]者,[C121]丘”。釋曰:郭氏兩解:一云“形似車[C121]也”。(繩證切。)二或云“[C121],謂稻田塍埒”。[C121],陵切。許叔重云:塍埒,稻田畦是。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C121]丘。”《春秋》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是因丘以為名乎?

      如者者,者丘。(水中小洲為者。○者,渚。)

      [疏]“如者者,者丘”。○釋曰: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為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頂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釋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頂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濘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釋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絕高為之京。(人力所作。)

      [疏]“絕高為之京”。○釋曰:言卓絕高大如丘,而人力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傳》楚敗晉師於必阝。潘黨曰:“君盍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楚子曰云云,“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乎?”是其類也。

      非人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為之丘”。○釋曰:李巡云:“謂非人力所為,自然生者。”孫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還,埒丘。(謂丘邊有界埒,水環繞之。)

      [疏]“水潦所還,埒丘”。○釋曰:還,環繞也。埒,小是也,土為之。言此丘邊有其界埒,外則為水潦環繞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頂平。)

      [疏]“上正,章丘”。○釋曰:丘頂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澤中有丘,都丘。(在池澤中)

      [疏]“澤中有丘,都丘”。○釋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澤中者,因名都丘。

      當途,梧丘。(途,道。)

      [疏]“當途,梧丘”。○釋曰:途,道也。梧,遇也。當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言為道所規畫。○還,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釋曰:右謂西也。還,繞也。畫,規畫也。言道出丘西而復環繞之者,名畫丘,若為道所規畫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釋曰:謂道過丘南,若為道負戴,故為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后,昌丘”。○釋曰:謂道過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后,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營丘。(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渻,所景。沮,辭與。)

      [疏]“水出”至“營丘”。○釋曰:此釋丘之前后左右有水過之者名也。左右猶東西也。○注“今齊”至“及東”。○釋曰:《地理志》云:齊郡臨淄“城中有丘,即營丘也”。《志》又云:泰山萊蕪縣,“淄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沛”。然則淄水出萊蕪,經臨淄過營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證水出其左者,名營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釋曰:案《周禮。九嬪》職云:“凡祭祀,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禮》曰:“主婦,執壹金敦黍,有蓋。凡設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飾也。飾象龜形。”《孝經緯》說,敦與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為異。郭氏言“敦,孟”,舉其類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邐迤,沙丘。(旁行連延。○邐,呂紙切。迤,余紙切。)

      [疏]“邐迤,沙丘”。注“旁行連延”。○釋曰:《說文》云:“邐,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連延”也。連延謂連接延長,丘形邪行連接而長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鉅鹿有“紂所作沙丘臺在東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臨丘。前高,旄丘。(《詩》云:“旄丘之葛兮。”)后高,陵丘。

      [疏]“左高”至“陵丘”。○釋曰:此四者,釋丘形左右前后高而名不同也。○注“《詩》云:‘旄丘之葛兮。’”○釋曰:《邶風。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詩》云:“陟彼阿丘。”)

      [疏]“偏高,阿丘”。注“《詩》云:‘陟彼阿丘。’”○釋曰:謂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詩》云“陟彼阿丘”者,《風。載馳》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謂中央隆高。)  [疏]“宛中,宛丘。”注“宛謂中央隆高”。○釋曰:案《詩。陳風》云:“宛丘之上兮。”毛傳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孫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為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為宛丘”。作者嫌人不曉,故重辯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從先儒也。  丘背有丘為負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

      [疏]“丘背有丘為負丘”。○釋曰:此解宛丘之狀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負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負丘也。

      左澤,定丘。(定,下佞切。)

      [疏]“左澤,定丘”。○釋曰:謂丘之東有水澤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見《史記》。)

      [疏]“右陵,泰丘”。○釋曰:謂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見《史記》”。○釋曰:案《六國年表》:“周顯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國於時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征也。

      如畝,畝丘。(丘有壟界如田畝。)

      [疏]“如畝,畝丘”。○釋曰:李巡曰:“謂丘如田畝曰畝丘。”孫炎云:“方百步。”郭以為田畝之壟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詩。小雅。巷伯》云:“楊園之道,猗於畝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

      [疏]“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釋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釋地》文也。

      丘上有丘為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曉之。)陳有宛丘,(今在陳郡陳縣。)晉有潛丘,(今在太原晉陽縣。)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壽春縣。)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說者多以州黎、宛、營為河南,潛敦為河北者。案,此方稱天下之名丘,恐此諸丘碌碌未足用當之。殆自別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詳其名號、今者所在耳。)丘。

      [疏]注“說者”至“在耳”。○釋曰:此郭氏破先儒說天下名丘未當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記》毛遂入楚謂平原君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意相類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號所在,今所未詳知也。此已上釋眾丘之名義,故題曰丘也。

      望灑而高,岸。(,水邊。灑謂深也。視峻而水深者曰岸。○,牙。灑,先典切。)

      [疏]“望灑而高,岸”。○釋曰:望,視也。,水邊也。灑,水深也。言視水邊之,其下水深,其高峻者,名岸。《詩。衛風》云:“淇則有岸。”

      夷上灑下,不ぞ。(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為ぞ。不,發聲。○ぞ,唇。)

      [疏]“夷上灑下,不ぞ”。○釋曰:李巡云:“夷上,平上。灑下,下。故名曰ぞ。”孫炎曰:“平上下,故名曰ぞ。不者,蓋衍字。”郭云:“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為ぞ。不,發聲也。”《詩。王風。葛ぱ》云“在河之ぞ”是也。  奧,隈。(今江東呼為浦奧。《淮南子》曰:“漁者不爭隈。”○奧,奧。隈,烏回切。)

      [疏]“奧,隈”。○釋曰:奧,一名隈也。孫炎云:“隈,水曲中也。”《詩。衛風》云:“瞻彼淇奧。”故此釋之也。○注《淮南子》曰:“漁者不爭隈。”○釋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於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堯角,以封畔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爭隈之事也。引之以證隈即內深奧之處也。

      內為奧,外為隈。(別表里之名。)

      [疏]“內”至“為隈”。○釋曰:別表里之名也。孫炎云:“內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內近水為奧,其外為鞫。”此句覆釋上文“奧,隈”之處也。云“外為隈”者,隈當作鞫,傳寫誤也。《詩。大雅。公劉》云:“芮鞫之即。”毛傳云:“水之外曰鞫。”然則在水曲,其內名奧,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義同。今以奧、隈一事,分為外內之名,故知誤也。

      畢,堂墻。(今終南山道名畢,其邊若堂之墻。)  [疏]“畢,堂墻”。○釋曰:李巡云:“堂墻名,似堂墻曰畢。”郭以畢終南山之道名也,其邊之如堂室之墻,言平正也。《詩。秦風》云:“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是也。

      重,岸(兩累者為岸。○重,直龍切。)

      [疏]“重,岸”。○釋曰:言兩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滸。(岸上地。○滸,音虎。)

      [疏]“岸上,滸”。○釋曰: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詩。大雅。綿》篇云“率西水滸”之類也。

      墳,大防。(謂是。)

      [疏]“墳,大防”。○釋曰:李巡云:“墳謂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詩。周南》云:“遵彼汝墳。”又《釋地》云“墳莫大於河濱”是也。  為。(謂水邊。○,音士。)

      [疏]“為”。○釋曰:李巡曰:“,一名,謂水邊也。”《詩。秦風》云:“所謂伊人,在水之”也。

      窮瀆,汜。(水無所通者。○汜,音似。)

      [疏]“窮瀆,汜”。○釋曰:謂窮困不通水瀆名汜也。亦得名,即《釋山》云:“山豄無所通,。”郭注云:“所謂窮瀆者,雖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通於谷。○□,眉。)岸。

      [疏]“谷者,□”。○釋曰:謂窮瀆汜谷能通於谷者,則別名□也。此已上釋岸之名也,故題“岸”。

      釋山第十一[疏]“釋山第十一”。○釋曰:案《釋名》云:“山,產也。”言產生萬物。《說文》云:“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也。”此篇釋諸山之名,故云釋山。  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岳,(吳岳。)河東岱,(岱宗,泰山。)河北恒,(北岳恒山。)江南衡。(衡山,南岳。)

      [疏]“河南華”至“江南衡”。○釋曰: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岳山。”“正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恒山。”“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鄭注云:“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岳,知者,案鄭注《大司樂》云:“五岳,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岳在雍州,恒在并州。”是也。案,下文及經典群書言五岳者,皆數嵩高不數岳。而鄭云然者,蓋鄭有所案據,更見異意也。其正名五岳,必取嵩高為定解,下文別釋。云“河南華”、注“華陰山”者,案《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孔安國云:“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然則此山在河之南,故曰“河南華”。下皆放此。在華陰縣界,故曰華陰山也。云“河西岳”、注“吳岳”者,在西河之西,一名吳岳。鄭玄云:“在。”云“河東岱”、注“岱宗,泰山”者,在東河之東,一名岱宗,一名泰山。鄭玄云:“在博。”云“河北恒”、注“北岳,恒山”者,下文“恒山為北岳”是也。鄭玄云:“在上曲陽。”云“江南衡”、注“衡山,南岳”者,《禹貢》云:“岷山導江。”又曰:“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孔注云:“衡山,江所經。”然則江水經此山之北,東入于海,故曰“江南衡”也。鄭注《大宗伯》云:五岳,“南曰衡”也。是也。

      山三襲,陟。(襲亦重。)

      [疏]“山三襲,陟。”注“襲亦重”。○釋曰: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重衣謂之襲,故以襲為重也。上篇注已云“成猶重也”,故此云亦也。

      再成,英。(兩山相重。)  [疏]“再成,英”。注“兩山相重”。○釋曰:成,重也。山形兩重者名英。今南郡英山縣,蓋取此名也。  一成,坯。(《書》曰:“至于大伾。”○坯,備悲切。)

      [疏]“一成,坯”。注“《書》曰:‘至于大伾。’”○釋曰:案此文則山上更有一山重累者,名伾。“《書》曰”者,《禹貢》文也。孔安國云:“山再成曰伾。”與此不同者,蓋所見異也。鄭玄云:“大伾,在武武德之界。”張揖云:“成皋縣山也。”《漢書音義》臣瓚以為皆非。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伾乎?瓚意當然。  山大而高,崧。(今中岳嵩高山,蓋依此名。○崧,嵩。)  [疏]“山大而高,崧”。注“今中岳嵩山,蓋依此名”。○釋曰:《詩。大雅》云:“崧高維岳。”毛傳云:“崧,高貌。”《釋名》云:“崧,竦也。亦高稱也。”李巡曰:“高大曰嵩。”此則山高大者自名崧。本不指中岳,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名乎?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

      山小而高,岑。(言岑。)

      [疏]“山小而高,岑”。注“言岑”。○釋曰:言山形雖小而高者,名岑也。  銳而高,嶠。(言钅峻。○嶠,音喬。)

      [疏]“銳而高,嶠”。注“言钅峻”。○釋曰:銳則钅也,言山形钅峻而高者名嶠。《列子》曰:“浡海之東有壑,其中山曰員嶠。”蓋同此也。

      卑而大,扈。(扈,廣貌。)

      [疏]“卑而大,扈”。注“扈,廣貌”。○釋曰:言山形卑下而廣大者名扈。《禮記。檀弓》云:“南宮纟舀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ヮ曰:‘爾毋扈扈爾。’”鄭注云:“扈扈謂大廣。”蓋取此義也。

      小而眾,巋。(小山叢羅。○巋,丘鬼切。)

      [疏]“小而眾,巋”。注“小山叢羅”。○釋曰:言山小而眾、叢萃羅列者,名巋。

      小山岌大山,亙。(岌謂高過。○岌,魚泣切。亙,桓。)

      [疏]“小山岌大山,亙”。注“岌謂高過”。○釋曰:言小山與大山相并,而小山高過於大山者,名亙。非謂小山名岌,大山名亙也。

      屬者,嶧。(言駱驛相連屬。○屬,燭。嶧,亦。)

      [疏]“屬者,嶧”。注“言駱驛相連屬”。○釋曰:言山形相連屬、駱驛然不絕者,名嶧。駱驛,連屬不絕之辭。《禹貢》云:“嶧陽孤桐。”《地理志》云:東海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取此名也。

      獨者,蜀。(蜀亦孤獨。)  [疏]“獨者,蜀”。注“蜀亦孤獨”。○釋曰:言山之孤獨者名蜀。案《說文》云:蜀,蟲名。《詩》云:“々者蜀。”《釋蟲》云:“厄,烏。”郭云:“大蟲如指,似蠶。”此蟲更無群匹,故云蜀亦孤獨。既蟲之孤獨者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蜀也。

      上正,章。(山上平。)  [疏]“上正,章”。注“山上平”。○釋曰: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

      宛中,隆。(山中央高。)  [疏]“宛中,隆”。注“山中央高”。○釋曰:言山形中央蘊聚而高者名隆。

      山脊,岡。(謂山長脊。)  [疏]“山脊,岡”。注“謂山長脊”。○釋曰:孫炎云:“長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長脊,名岡。《詩》云“陟彼高岡”是也。

      未及上,翠微。(近上旁陂。)

      [疏]“未及上,翠微”。注“近上旁陂”。○釋曰:謂未及頂上、在旁陂陀之處,名翠微。一說:山氣青縹色,故曰“翠微”也。

      山頂,冢。(山顛。)者,厜《廠義》。(謂山峰頭巖。○,子恤反。厜,子規切。《廠義》音危。)

      [疏]“山頂”至“厜《廠義》”。○釋曰:此二句釋《小雅。十月》云“山冢崩”之文也。毛傳云:“山頂曰冢。”鄭箋云:“者,崔嵬。”雖音字小異,義實同也,是取此文為說。彼云:“冢者,謂山頂也。”《釋言》云:“顛,頂也。”故此郭云“山顛”。彼云:“萃者,謂山顛之末,其峰巖厜《廠義》然者也。”

      山如堂者,密。(形如堂室者。《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疏]“山如堂者,密”。○釋曰:言山形如堂室者,名密。○注“《尸子》至”美樅”。○釋曰:此《尸子。綽子》篇文,引之證山有名密者。  如防者,盛。(防,是。盛,音成。)

      [疏]“如防者,盛”。注“防,是”。○釋曰:此盛,讀如粢盛之盛。是防之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故其山形如是防者,亦名盛也。

      巒,山墮。(謂山形長狹者,荊州謂之巒。《詩》曰:“嶞山喬岳。”○嶞,湯果切。)

      [疏]“巒,山墮”。○釋曰:凡物狹而長者,謂之嶞,則此言山嶞者,謂山形狹長者,一名巒也。○注“《詩》曰:‘嶞山喬岳。’”○釋曰:《周頌。般》篇文也。

      重,兼。(謂山形如累兩。,甑。山形狀似之,因以名云。○重,平聲。,言蹇反。兼,音儼。)  [疏]“重,兼”。注“謂山”至“名云”。○釋曰:孫炎云:“山基有重岸也。”郭云:“,甑”者,鄭眾注《考工記》云:“,無甑。”《方言》云:“甑,自關而東謂之。”故知,甑也。  左右有岸,厒。(夾山有岸。○厒,口閣切。)

      [疏]“左右有岸,厒”。注“夾山有岸”。○釋曰:謂山兩邊有水,山與水為岸,此山名厒。

      大山宮小山,霍。(宮謂圍繞之。《禮記》曰“君為廬宮之”是也。)

      [疏]“大山宮小山,霍”。○釋曰:宮猶圍繞也。謂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圍繞之,山形若此者,名霍。非謂大山名宮,小山名霍也。○注“宮謂”至“是也”。○釋曰:“《禮記》曰”者,《喪大記》文也。鄭注云:“宮謂圍障之也。”引之者,證宮為圍繞之義也。

      小山別大山,鮮。(不相連。○別,彼列切。鮮,息淺切。)

      [疏]“小山別大山,鮮”。注“不相連”。○釋曰:謂小山與大山分別不相連屬者,名鮮。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

      山絕,陘。(連中斷絕。○陘,形。)

      [疏]“山絕,陘”。注“連中斷絕”。○釋曰: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

      多小石,敖。(多礓礫。○敖,音敲。)

      [疏]“多小石,敖。”注“多礓礫”。○釋曰:礓礫,即小石也。山多此小石者名敖。《釋名》曰:“小石曰礫。”

      “多大石,[C200]。(多盤石。○[C200],音殼。)

      [疏]“多大石,[C200]”。注“多盤石”。○釋曰:盤,大石也。山多此盤石者名[C200]。

      多草木,岵;無草木,亥。(皆見《詩》。○岵,戶。亥,屺。)

      [疏]“多草木,岵;無草木,亥”。注“皆見《詩》”。○釋曰:亥當作屺,音起。案《詩。魏風》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曰:“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毛傳云:“山無草木曰岵。”“山有草木曰屺。”與此不同者,當是傳寫誤也。王肅解依《爾雅》。

      山上有水,埒。(有停泉。○埒,音劣。)

      [疏]“山上有水,埒”。注“有停泉”。○釋曰:謂山巔之上有停泉,名埒。  夏有水,冬無水,澩。(有停潦。○澩,音學。)

      [疏]“夏有水,冬無水,澩”。注“有停潦”。○釋曰:潦,雨水也。言山上污下,夏有停泉,至冬竭涸者,名澩。

      山《從賣》無所通,。(所謂窮瀆者,雖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從賣》,音瀆。)

      [疏]“山《從賣》無所通,”。○釋曰:《從賣》即溝瀆也。山有《從賣》而無通流者,名。注“所謂”至“同名”。○釋曰:云“所謂”者,所謂《釋丘》云“窮瀆,汜”者也。云:“與水注川同名”者,即《釋水》云“水注川曰”是也。

      石戴土謂之崔嵬。(石山上有土者。○崔,徂回切。嵬,五回切。)土戴石為且。(土山上有石者。○且,七余切。)

      [疏]“石戴”至“為且”。○釋曰:《詩。周南。卷耳》云:“陟彼崔嵬。”又云:“陟彼且矣。”毛傳云:“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且。”與此正反者,或傳寫誤也。

      山夾水,澗。陵夾水,澞。(別山陵間有水者之名。○澞,音虞。)  [疏]“山夾”至“水澞”。○釋曰:謂山間有水者名澗。《詩》云“考盤在澗”,是也。其陵間有水者名澞。

      山有穴為岫。(謂巖穴。)

      [疏]“山有穴為岫”。○釋曰:謂山有巖穴者為岫也。

      山西曰夕陽,(暮乃見日。)

      [疏]“山西曰夕陽”。注“暮乃見日”。○釋曰:日即陽也,夕始得陽,故名夕陽。《詩。大雅。公劉》云:“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是也。

      山東曰朝陽。(旦即見日。)  [疏]“山東曰朝陽”。注“旦即見日”。○釋曰:謂山頂之東皆早朝見日。但是山東之岡脊總曰朝陽。《詩。大雅。卷阿》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

      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為南岳,(即天柱山。潛水所出。)恒山為北岳,(常山。)嵩高為中岳。(大室山也。)

      [疏]“泰山”至“中岳”。○釋曰:案《周禮。大宗伯》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故此釋之也。《白虎通》云:“岳者何為?岳之為言捔,捔功德也。東方為岱者,言萬物皆相代於東方也。南方為霍,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事護養萬物也。西方為華,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北方為恒,恒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中央為嵩,嵩言其高大也。《風俗通》云:“岳,捔考功德黜陟也。”然則以四方,方有一山,天子巡守至其下,捔考諸侯功德而黜陟之,故謂之岳也。案《詩》傳言四岳之名,東岳岱,南岳衡。此及諸經傳多云:泰山為東岳,霍山為南岳者,皆山有二名也。《風俗通》云:泰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王者受命恒封禪之。衡山,一名霍。言萬物霍然大也。華,變也,萬物成變由於西方也。恒,常也,萬物伏北方有常也。崧,高也,言高大也。是解衡之與霍,泰之與岱,皆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云:“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張揖《廣雅》云:“天柱謂之霍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廬江潛縣。”則在江北矣。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岳神於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以來衡、霍別耳。郭云:“霍山今在廬江潛縣西南,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曠,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岳。南岳本自以兩山為名,非從近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岳,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為武帝在《爾雅》前乎?斯不然矣。竊以璞言為然。何則?孫炎以霍山為誤,當作衡山。案《書傳。虞夏傳》及《白虎通》、《風俗通》、《廣雅》并云:“霍山為南岳。”豈諸文皆誤?明是衡山一名霍也。○注“即天柱山。潛水所出”。○釋曰:此據作注時霍山為言,此山本名天柱。漢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於此,故又名霍山。其經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注云“衡山,南岳”也。○釋曰:“大室山也。”案《山海經》云:“半石山東五十里曰少室山。又東三十里曰泰室山。”郭注云:“即中岳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之大室,西謂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謂之室。”是也。

      梁山,晉望也。(晉國所望祭者,今在馮翊夏陽縣西北臨河上。)  [疏]“梁山,晉望也”。注“晉國”至“河上”。○釋曰:言梁山在晉國境內,晉以歲時望祭之,故云晉望也。云“晉國所望祭”者,案《春秋》僖三十一年經云:“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公羊傳》云:“三望者何?望祭也。”鄭君以為望者,祭山川之名也。諸侯之祭山川在其地者,非其地則不祭。賈逵、服虔、杜預皆以為三望分野之星、國中山川。《楚語》云:“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及其土地之山川。”注《國語》者皆云:諸侯二王后祀天地。三辰,日、月、星也。非二王后祀分野星辰、山川也。以此言之,則分野之星國內山川其義是也。今案,昭元年《左傳》云:“辰為商星。”“參為晉星。”又《禮記。禮器》云:“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呼池。”及此云“梁山,晉望也”。然則晉國三望謂參也,梁山也,河也,故云“晉國所望祭者”。云“今在馮翊夏陽縣西北”者,《地理志》文也。知“臨河上”者,成五年《公羊傳》曰:“梁山者何?河上之山也。”故知臨河上。

      釋水第十二[疏]“釋水第十二”。○釋曰:《說文解字》云:“水,準也。北方之行,象眾水并流、中有微陽之氣也。”《白虎通》云:“水之為言淮也。”是平均法則之稱。此篇釋諸水之名,故曰釋水。

      泉一見一否為氵。(氵,才有貌。見,現。否,卑美反。氵,纖。)

      [疏]“泉一見一否為氵”。○釋曰:《說文》云:“泉,水原也。”言此泉其水有時出見、有時不出而竭涸者名氵。謂氵微也。故注云:“才有貌。”

      井一有水一無水為氵汋。(《山海經》曰:“天井夏有水冬無水。”即此類也。○氵,計。汋,仁捉切。)  [疏]“井一有水一無水為氵汋”。○釋曰:《說文》云:井,鑿地取水也。《釋名》云:“井,清也,泉之清者也。《世本》云伯益作,亦云黃帝始穿。此言井或一時有水、一時無水者名氵汋也。○注“山海”至“類也”。○釋曰:案《中山經》云:帝山“東南五十里,曰視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天井,夏有水,冬竭”者是也。《孫子兵法》云:“地陷曰天井。”然則非人為之者曰天井。云“即此類也”者,以此經但言井,《山海經》言天井,非正相當,故云“類也”。

      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公羊傳》曰“直出”,直猶正也。)

      [疏]“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釋曰:《詩。大雅。瞻》云:“沸檻泉。”故此釋之也。《詩》言“檻泉”者,正直上出之泉也。其水涌出,故更云“正出,涌出也”。李巡曰:“水泉從下上出曰涌泉。”濫、檻音義同。○注“《公羊》”至“正也”。○釋曰:案,昭五年傳云:“叔弓帥師敗莒師于泉。泉者何?直泉也。直泉者,涌泉也。”是其事也。郭云“直出”者,蓋以義言之。彼言直,此言正,其意一也。故云“直猶正也”。  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從上溜下。○縣,音玄。)

      [疏]“沃泉縣出”至注“從上溜下”。○釋曰:李巡亦云水泉從上溜下。然則相傳為然也。《曹風》云:“洌彼下泉。”則此沃泉也。  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從旁出也。○氿,軌。仄,側。)

      [疏]“氿泉穴出”至注“從旁出也”。○釋曰:李巡曰:“水泉從旁出名曰氿。氿,仄出。”是側出曰氿泉也。《大東》云“有洌氿泉”是也。

      湀辟,流川。(通流。○湀,揆。)  [疏]“湀辟,流川”。注“通流”。○釋曰:《說文解字》云:“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畎澮距川’,言深畎澮之水會為川也。”《釋名》云:“川,穿也。穿地而流也。”然則湀辟者,則通流大川之別名也。

      過辨,回川。(旋流。○過,古禾切。辨,片。)

      [疏]“過辨,回川”。注“旋流”。○釋曰:回,旋也。言川水之中有回旋而流者,名過辨。

      氵,反入。(即河水決出,復還入者。河之有氵,猶江之有沱。○氵,於用切。)  [疏]“氵,反入”。○釋曰:反,復也。謂河水決出而復入河者名氵。即下云“水自河出為氵”是也。

      沾,沙出(今江東呼水中沙堆為沾,音但。)

      [疏]“沾,沙出”。○釋曰:言沾者是沙堆於水中之名也。故曰沙出。  ,出不流。(水流潛出,便自停成池。○,音牽。)

      [疏]“,出不流”。○釋曰:謂水泉潛出停成池者名。《地理志》云:扶風縣,“雍州弦蒲藪。出西北,入渭”。以其初出不流,停成弦蒲澤藪,故曰“,出不流”也。其終則入渭也。

      歸異出同流,肥。(《毛詩》傳曰:“所出同,所歸異為肥。”)

      [疏]“歸異出同流,肥”。○釋曰:謂小水支分歸入大水則異、其泉源初出則同流者,名肥。即《詩。邶風。泉水》云:“我思肥泉,茲之永嘆。”毛傳云:“所出同,所歸異為肥泉。”是也。

      瀵,大出尾下。(今河東汾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為瀵。馮翊陽縣復有瀵,亦如之。相去數里而夾河,河中者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潛相通。在汾陰者,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呼其本所出處為瀵魁,此是也。尾猶也。○瀵,音糞。)

      [疏]“瀵,大出尾下”。○釋曰:尾猶也。言源深大出於下者名瀵。瀵猶灑散也。○注“今河”至“也”。○釋曰:河東、馮翊者皆郡名也。云“河中者上”者,者謂水中可居之小者。云“人壅其流以為陂種稻”者,澤障曰陂,謂人畜壅此水以為陂澤,而溉稻田也。云“瀵魁”者,魁,帥也,首也。以其水源,故謂之魁也。

      水醮曰厬。(謂水醮盡。○厬,音軌。)

      [疏]“水醮曰厬”。○釋曰:醮,盡也。凡水之盡皆曰厬。厬,則竭涸之一名也。

      水自河出為氵,(《書》曰:“氵沮會同。”)濟為濋,汶為灛,洛為波,漢為潛,(《書》曰:“沱潛既道。”○濋,楚。汶,問。灛,闡。沱,陀。)淮為滸,江為沱,(《書》曰:“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