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歷代游記選》 ●清朝 復庵記

    作者:
      舊中涓范君養民,以崇須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數年,始克結廬于西峰之左,名日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范君因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宮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棄其家走入關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懸崖之巔,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于官,不隸于宮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于云煙之表,如將見之。介于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題記: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愛國思想家,是近代啟蒙思想的先驅。在清兵入關后,即守節歸隱,詔征不赴,著書立說。這篇小品是作者在65歲的暮年登臨華山時所作,它不同于一般游記的寫景抒。情,而是將熱烈的愛國情感與深沉的亡國憂憤寓托其中,催人淚下,令人震撼。
      首先,文中的一景一事,無不意蘊豐富。如復庵暗寓復明之志,庵主的人品操守、復庵的規模環境,都表現出一種獨立不移。威武不屈的高風亮節。其次,文中典故頗多,無論是恥食周粟、采薇守節的伯夷、叔齊,還是歸隱不仕的分子推,都象征著在國家危亡關頭決不低頭的民族精神。其三,文章語言短促響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深沉熱烈的故國之思與愛國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簡介: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嘗自署蔣山庸,江蘇昆山亭林鎮人,學者稱亭林先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的斗爭。清兵南下,又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失敗后,十謁明陵,遍游華北,所至訪問風俗,搜集材料,尤致力邊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糾合同道,不忘復興。晚年卜居陜西華阻,車于山西曲沃。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學者、文學家。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之先。在音韻學方面,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在闡明青學源流和分析古韻部目上,都有承前啟后之功。在文學上,要求作品為“經術政理”服務。所作山水小品,字里行間多有亡國之概,復明之志。著有《日知隸》、《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