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史》 第五十二回 述洪水之來源說黃河之成因
作者:
且說帝堯既遭十日并出之災,又遭地震、火山之患,休息撫綏,喘息方定,哪知禍事又到了。一日,忽報
孟門山大水沖發,滔滔不斷,將人民房屋田畜等,沖沒子不少。帝堯大驚!
暗想:“這時并非夏秋,何來蛟水?”忙命大司農、羲叔等前往查看。 那孟門山在平陽之西,相距不過二百里。大司農等一路走去,只見路上已有水流,愈走愈西,那水流愈大
。到得山下一看,只見那山上的水,竟同瀑布一般滾滾而下,四散分流。大司農至此,知道決不是蛟水了,遂
和羲叔商量,到山頂上去察看。但是水勢甚大,不能上去,后來從別處山上繞道過去,千辛萬苦竟達到目的。 只見山的北面,竟化為一個大湖,愈向北方,湖面愈大,竟有汪洋千里,一望無際的情形。大司農道:“
那面我記得是陽紆大澤,不要是大澤的水漲溢嗎?”羲叔道:“陽紆大澤,離此地至少有七八百里,就使漲溢
,亦何至于如此之大。”兩人議論了一會,不得要領,趕快下山,星夜回到平陽,告知帝堯。帝堯聽了,亦無
法可施,只得向大司農說道:“既然如此,亦只能盡人事,趕快叫附近的百姓,遷徙開去,一面修筑堤防,將
這股水驅向下流低洼之地,如此而已。”大司農聽了,就出去布置。哪知過了幾日,雍州地方的奏報到,說道
:“梁山之上,大水沖下,淹沒民田,傷害人畜不少,現在還是滾滾不住的在那里流。按著情形看起來,與孟
門山之水,正是相類。孟門山在東,梁山在西,想來這股水是兩面分流的。”帝堯與群臣至此,更覺無法可施
,嘴里常常說道:“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
在下編書,編到此地,不能不先將這個水的來源,大略說一說明,庶幾看書的人,可以明白。據在下的推
想,現在的黃河,在帝堯以前,是沒有的。何以見得呢?現在的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喇山噶達素齊老峰之 下,東南流折向西北,又折向東北,入甘肅境,直向東北流,出長城,循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再折而南,
經龍門之峽,直到華山之北,再折而東,以人河南,經河北、山東兩省,以入海,它的流向是如此的。 再將它兩岸的山脈一看,北面是祁連山、松山、賀蘭山、陰山,南面是岷山、西傾山、鳥鼠同穴山、六盤
山、白于山、梁山,接著龍門山,東面是管涔山,上面由洪濤山而接陰山,下面由呂梁山而亦接著龍門山。照
這個地形看起來,從龍門以上,黃河的上源,實已包圍于群山之中,無路可通。但是既然有這許多水,如果不
成為鹽湖,總須有一個出路,所以古書上說:“上古之時,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就是指帝
堯時代之水災而言了。但是這個地方,就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水,是向來出孟門之上的,那么已成為習慣,
它的下流,當然早有了通路,何至于成災?夏禹又何必去鑿它?如果這個水,到帝堯時代,才出孟門之上,以 至成災的,那么請問帝堯以前,這個水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果是個鹽湖,向來并無出口,那么何以到了帝堯
時代,忽然要尋出口?這種地方,都是可以研究之處。
在下的推想,地殼由熱而冷,冷到若干度,必須收縮一回。
每遇收縮之時,就是地形大為改變之時,所以從有地球以來到現在,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萬萬年。但是人類
的歷史,卻是有限。
印度只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只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埃及亦只有七千多年的歷史,都是世界最古之國了
。便是新近發現的巴比倫古跡,據說在一萬年以前已有文化,但是亦不過一萬多年。從地球經過的壽命看來,
也不過幾萬萬分之一。難道一萬多年以前,還沒有人類嗎?難道一萬多年以前的人,還沒有文化嗎?據在下想
來,一定不是如此。既然有人類,既然有文化,何以現在大家都不知道呢?就是為地殼屢經收縮,地形屢經改 變的原故。
地形改變有二種:一種是全部的改變,一種是部分的改變。
部分改變,是因為地心的熱力作用。地球表面,雖然冷卻,但是里面,卻非常熾熱。熱力所沖動則漲。熱
力所不及,則地殼因之而縮。所以地面的土地,時有升降。有些地方,本在海底,漸漸能升至地面。有些地方
,本在水平線上,漸漸能沒入海中。 但是同一土地,到處都有升降,并不限于海邊,不過在海邊上有水作標準,容易看得出。若在大陸之中, 無論土地已經升到如何之高,降到如何之低,總不能看出。只有火山、地震之后,往往發現急激升降,那卻是
看得出了。或則平地陷成深谷,或則平地突起高山,或則海中涌現新島,或則島嶼漸漸沉沒。古人所謂“高岸
為谷,深谷為陵”就是這種。至于全部的改變,最為可怕。到那個時候,全球震動,海水橫溢,不但所有人民
財產,一概蕩盡,就是各大陸形勢位置,亦大大改變。或則竟沉下去,或則新升上來,古人所謂“滄海桑田”
,這個才叫最大的滄海桑田了。所以查考中西各國,以及苗蠻的古史,無不是從洪水為患而來。這個洪水從哪 里來的呢?就是從地形大改變而來。地殼陡然之間,大形改變,其中所有極繁盛的人民,極文明的文化,以及
一切種種,無不隨洪水而去。幸而有幾個孑遺之人,因為某種機緣,得以不死,于是再慢慢生息起來,再慢慢
創造起來,就是各地人類的初祖,于是又變成一個新世界。大約從有這個地球到現在,這種的變化,不知經過
幾次,所以現在最古的古國,不過幾千年。我想起來,或者就是這個原故。
至于帝堯以前,中國的地形,究竟如何,雖然古書簡略,考它不清,但從各處搜羅起來,約略亦可以得到
幾點。第一點,現在蒙古沙漠之地,當時是個大海。第二點,現在綏遠、寧夏二省,當時是陽紆大澤。第三點
,現在陜西南部和山西西南部,當時是個山海。第四點,現在新疆南部,當時亦全是沮洳藪澤,直通青海和后
藏。這四點雖則是在下個人的推想,但是亦有來源。
第一點,蒙古沙漠,亦叫作翰海。從古書上考起來,是群鳥解羽之所,所以稱為翰。后人在翰字旁加了三 點水是錯的。
現在北冰洋、南冰洋等處,常有鳥類大集群棲數以千萬計,想起來當時的翰海亦是如此。既然是海,那地
勢必定很低。現在蒙古高原,高出海面三千尺至八千尺,必定不是當時的地勢了。 這個地勢何時升高的呢?海中之水,又是何時漸漸涸去的呢? 在下根據這兩個疑問,所以假定它是帝堯時候開始改變的,就算它作為洪水之第一個原因。
第二點,河套之內是陽纖大澤,系根據《周禮職方氏》:“冀州之藪曰陽紆。”注上說:“陽紆在山陜之
交而近北。”
又《穆天子傳》:“天子西至于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是為河宗氏。”注云:“河宗在龍門之上
流,嵐、勝二州之地。
”嵐州,在現在山西北部;勝州,在現在綏遠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之地。照這個地勢看起來,現在河套平原 ,周圍千里,在當時的確定是個大湖了,既是大湖,則那個湖水,又何時涸盡? 又何時變為黃河經過之地?在下亦假定它是地勢升高之所致,作為洪水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點,山海之名,見于《法苑珠林》。現在這種地方,鹽池甚多。山西解州的鹽池,尤為有名。假使以
前不是內海,咸質何來?既是內海,那么海水又是何時涸盡?又何以變為黃河經過之地?黃河流既然經過,則
雖有水災,可遏之使它注入河中,何至水患如此難治?況以現在地勢看起來,冀州、雍州,地勢崇高,但苦旱
,不苦水,又何至鬧水災呢?所以在下的推想,種種地勢,都是那時改變的,作為洪水之第三個原因,亦即是
古時沒有黃河的一個證據。
第四點,黃河向來有重源之說。現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是黃河的第一源。現在青海噶達素齊老峰之下所出
的,是黃河第二源。它的解釋,是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之后,其水潛行地中,到了青海,再出而為黃河。這個
說法奇妙之極,但是亦有三層可疑之點:第一層,塔里木河長到幾千里,兩岸匯進去的大川亦復不少,統統歸
到羅布泊中去,何以能夠滿而不溢,且反減少?第二層,羅布泊并無出口,應該是個鹽湖。但是據調查所得,
其水并不甚咸,似乎地下確有去路。第三層,凡川水從山谷中出來,其色必清。黃河從噶達素齊老峰出來,顏
色已黃,所以叫阿爾坦河,就是蒙古語黃金之義。假使不是潛行地中,混雜泥沙,何以如此?這三層是主張重 源的證據了。不過有些人駁它,說道:“羅布泊與噶達素齊老峰,中間相去,何止千里!又加以重重大山阻隔
,怎樣會得相通?就使說地層之中,水有通路,但相去既如此之遠,又安見得噶達素齊老峰下所出之水,一定
是從羅布泊來?這種理由,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況且據人測量羅布泊之地,實較青海高原為低,尤其無逆流相
通之理。”這兩項駁論,可算允當。
不過在下有一種推想,就是說地形是有改變的,不能拿了現在的地形去判斷當時。《爾雅》上說:“河出 昆侖墟。”查古書上所說,昆侖共有四個。一個在海外,《大荒經》上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名
曰昆侖,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此山與條支大秦相近。”《禹本紀》上說去嵩高五萬里者是也。依著這個方位
,推想起來,大概現在波斯國之西的那座阿拉拉山就是。因為這種昆侖山,大概都是地球全體變動時,人類逃
避悻生之所,所以歷來傳述,多重視之。阿拉拉山,就是外國史上所說亞當、夏娃避難得脫洪水之所。所以在
下說,一個昆侖是在此地。又一個在西藏。杜佑《通典》上說:“吐蕃自云昆侖山在國中西南,河之所自出。
”《唐書吐蕃傳》云:“劉元鼎使還,言自湟水入河處,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
昆侖,釋氏《西域記》謂之阿褥達山,即今西藏之岡底斯山也。又一個在酒泉,《漢志》:“金城臨羌縣西,
有弱水,昆侖山祠。”崔鴻《十六國春秋》上說:“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
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返,謂此山也。”《禹貢》:“昆侖,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括地志》上說:“在
酒泉縣西南八十里,今肅州西南昆侖山是也。”又一個就是現在的蔥嶺。《山海經》上說:“昆侖墟在西北, 河水出其東北隅。”《水經注》云:“自昆侖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涼州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
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夏禹本紀》所謂河源是也。”照這樣看起來,四個昆侖除出極西的那一個與黃 河無涉外,其余三個,都可說與黃河有關。蔥嶺的昆侖,固然是古書上眾口一詞,說是黃河之所出,就是西藏
岡底斯山的昆侖,既然吐蕃人說是河之所出,當然亦不會無因。試看后藏千余里之地,純是湖泊,有大湖地方
之稱,人跡不到之處極多。 在下想來,決不是從古如此的。大概從前地勢,沒有如此之高,北面與新疆,東北面與青海,都是汪洋大
水,連成一片。后來地勢漸漸升高,水氣蒸發,中間又隆起幾座大山脈,所以各自為界,化為沙漠及多數湖泊
,這亦是地理上當有之事。 中國地理古書上嘗說有一個西海,便是在下編這部書的第二回上說的“窮桑在西海之濱”。究竟西海在哪
里呢?在下的推想,以為就在新疆南部,青海省之大部以及西藏西部等處。
漢朝時候,王莽在青海地方,設立西海郡,可見當時還記得此處是古代西海遺跡。再查青海省的那個青海
,現在雖不甚大,但古書上說,南北朝的時候,周圍有七、八百里。在周朝時周圍有一千幾百里,從周朝上溯
帝堯,還有二千年,它的面積,一定還要廣大,安見得不是與新疆南部、西藏西部的沙漠、湖泊相連呢?因有
以上所說這許多證據和理由,所以在下敢暫時假定,說黃河這條水上古是沒有的。自從帝堯時,地盤發生了變
化,蒙古沙漠與陜、甘二省之間,隆起了賀蘭山、陰山等山脈,將從前注入翰海的水流隔斷,地勢又逐漸升高
,迫得那陽紆大澤之水,只能向南方而流,這是上文所說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一原因。同時青海、新疆、西藏之
地,亦發生了變化,土地亦漸漸隆起,迫得那西海之水又向東流,從甘肅滔滔不斷的灌到陽紆大澤里,這是河 出孟門之上的第二原因。再加以那時山西北部火山連連噴發,從東面遏迫陽紆大澤,那澤中之水當然盛不住,
滿了出來,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三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古書上所說,雖則不能盡信,但是亦不能一概抹煞。即如黃河重源之說,照現在地形看起
來,萬無此理;然而古書言之鑿鑿。古人雖愚,亦愚不至此。就使要偽造,亦須造得相像。所以在下又敢暫時
假定,說當時西海之水漸漸干涸,是從西面、南面先干起。西面帕米爾高原,是全世界最高之原,南面西藏,
亦可稱世界最高之原。惟其上升得早,所以最高。所有的水,自然傾向低處而流。到得后來,西藏高原因有大
山隔絕了,所以岡底斯山這個昆侖所出的河源,久已無人知道,只有西藏人古老相傳,還能記得。至于新疆與
青海中間的隔斷比較的遲,到了后來做《爾雅》這部書的人還能知道,所以有“河出昆侖虛色白”的這一句,
下文又說道“所渠并千七百”這一句,可見當時新疆南部與青海間的西海業已漸漸干涸,變成無數湖渠,那河
水從蔥嶺曲曲折折東南流,并合了不少湖渠,才到甘肅。后來到得漢朝以后,地形又變,兩處隔絕了,考查地
理的人,求其說而不得,只好說河水潛行地中,是個重源,難怪引起后人的駁詰了。 說到此處,在下還有一個推想。大凡古人取一個名字,總有一個意義。譬如現在陜、甘二省之地,古時叫
作雍州。何以取名叫雍呢了雍者壅也,壅塞不通也。當時壅州之地,南面是秦嶺山、岷山、西傾山,東面是華
山,上連梁山,緊緊包祝本來已經水流不通,當中潴成一個山海了,全靠北面一個翰海,西面一個西海,水流
還可以渲泄出去。禁不得地形改變,不但不能渲泄出去,倒反傾灌過來,更是壅塞不通了,所以叫作雍州。至
于大川的取名,亦都有取義。譬如江水,江者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另有一說,江者貢也,貢賦往來
之所必經也。又譬如淮水,淮者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一個理由。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 ,隨地下處而通流也。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確切。凡是水流哪一條不是隨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一說,河之
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于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
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講
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漢武 帝叫張騫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
。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于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
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
究竟哪一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確指得出。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一
條是正干,亦不可知。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河者,何也。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但是再
問一句,為什么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復說一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
孟門山大水沖發,滔滔不斷,將人民房屋田畜等,沖沒子不少。帝堯大驚!
暗想:“這時并非夏秋,何來蛟水?”忙命大司農、羲叔等前往查看。 那孟門山在平陽之西,相距不過二百里。大司農等一路走去,只見路上已有水流,愈走愈西,那水流愈大
。到得山下一看,只見那山上的水,竟同瀑布一般滾滾而下,四散分流。大司農至此,知道決不是蛟水了,遂
和羲叔商量,到山頂上去察看。但是水勢甚大,不能上去,后來從別處山上繞道過去,千辛萬苦竟達到目的。 只見山的北面,竟化為一個大湖,愈向北方,湖面愈大,竟有汪洋千里,一望無際的情形。大司農道:“
那面我記得是陽紆大澤,不要是大澤的水漲溢嗎?”羲叔道:“陽紆大澤,離此地至少有七八百里,就使漲溢
,亦何至于如此之大。”兩人議論了一會,不得要領,趕快下山,星夜回到平陽,告知帝堯。帝堯聽了,亦無
法可施,只得向大司農說道:“既然如此,亦只能盡人事,趕快叫附近的百姓,遷徙開去,一面修筑堤防,將
這股水驅向下流低洼之地,如此而已。”大司農聽了,就出去布置。哪知過了幾日,雍州地方的奏報到,說道
:“梁山之上,大水沖下,淹沒民田,傷害人畜不少,現在還是滾滾不住的在那里流。按著情形看起來,與孟
門山之水,正是相類。孟門山在東,梁山在西,想來這股水是兩面分流的。”帝堯與群臣至此,更覺無法可施
,嘴里常常說道:“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這個水從何處來的呢?”
在下編書,編到此地,不能不先將這個水的來源,大略說一說明,庶幾看書的人,可以明白。據在下的推
想,現在的黃河,在帝堯以前,是沒有的。何以見得呢?現在的黃河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喇山噶達素齊老峰之 下,東南流折向西北,又折向東北,入甘肅境,直向東北流,出長城,循賀蘭山東麓、陰山南麓,再折而南,
經龍門之峽,直到華山之北,再折而東,以人河南,經河北、山東兩省,以入海,它的流向是如此的。 再將它兩岸的山脈一看,北面是祁連山、松山、賀蘭山、陰山,南面是岷山、西傾山、鳥鼠同穴山、六盤
山、白于山、梁山,接著龍門山,東面是管涔山,上面由洪濤山而接陰山,下面由呂梁山而亦接著龍門山。照
這個地形看起來,從龍門以上,黃河的上源,實已包圍于群山之中,無路可通。但是既然有這許多水,如果不
成為鹽湖,總須有一個出路,所以古書上說:“上古之時,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就是指帝
堯時代之水災而言了。但是這個地方,就有一個疑問:如果這個水,是向來出孟門之上的,那么已成為習慣,
它的下流,當然早有了通路,何至于成災?夏禹又何必去鑿它?如果這個水,到帝堯時代,才出孟門之上,以 至成災的,那么請問帝堯以前,這個水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如果是個鹽湖,向來并無出口,那么何以到了帝堯
時代,忽然要尋出口?這種地方,都是可以研究之處。
在下的推想,地殼由熱而冷,冷到若干度,必須收縮一回。
每遇收縮之時,就是地形大為改變之時,所以從有地球以來到現在,不知道經過了多少萬萬年。但是人類
的歷史,卻是有限。
印度只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中國只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埃及亦只有七千多年的歷史,都是世界最古之國了
。便是新近發現的巴比倫古跡,據說在一萬年以前已有文化,但是亦不過一萬多年。從地球經過的壽命看來,
也不過幾萬萬分之一。難道一萬多年以前,還沒有人類嗎?難道一萬多年以前的人,還沒有文化嗎?據在下想
來,一定不是如此。既然有人類,既然有文化,何以現在大家都不知道呢?就是為地殼屢經收縮,地形屢經改 變的原故。
地形改變有二種:一種是全部的改變,一種是部分的改變。
部分改變,是因為地心的熱力作用。地球表面,雖然冷卻,但是里面,卻非常熾熱。熱力所沖動則漲。熱
力所不及,則地殼因之而縮。所以地面的土地,時有升降。有些地方,本在海底,漸漸能升至地面。有些地方
,本在水平線上,漸漸能沒入海中。 但是同一土地,到處都有升降,并不限于海邊,不過在海邊上有水作標準,容易看得出。若在大陸之中, 無論土地已經升到如何之高,降到如何之低,總不能看出。只有火山、地震之后,往往發現急激升降,那卻是
看得出了。或則平地陷成深谷,或則平地突起高山,或則海中涌現新島,或則島嶼漸漸沉沒。古人所謂“高岸
為谷,深谷為陵”就是這種。至于全部的改變,最為可怕。到那個時候,全球震動,海水橫溢,不但所有人民
財產,一概蕩盡,就是各大陸形勢位置,亦大大改變。或則竟沉下去,或則新升上來,古人所謂“滄海桑田”
,這個才叫最大的滄海桑田了。所以查考中西各國,以及苗蠻的古史,無不是從洪水為患而來。這個洪水從哪 里來的呢?就是從地形大改變而來。地殼陡然之間,大形改變,其中所有極繁盛的人民,極文明的文化,以及
一切種種,無不隨洪水而去。幸而有幾個孑遺之人,因為某種機緣,得以不死,于是再慢慢生息起來,再慢慢
創造起來,就是各地人類的初祖,于是又變成一個新世界。大約從有這個地球到現在,這種的變化,不知經過
幾次,所以現在最古的古國,不過幾千年。我想起來,或者就是這個原故。
至于帝堯以前,中國的地形,究竟如何,雖然古書簡略,考它不清,但從各處搜羅起來,約略亦可以得到
幾點。第一點,現在蒙古沙漠之地,當時是個大海。第二點,現在綏遠、寧夏二省,當時是陽紆大澤。第三點
,現在陜西南部和山西西南部,當時是個山海。第四點,現在新疆南部,當時亦全是沮洳藪澤,直通青海和后
藏。這四點雖則是在下個人的推想,但是亦有來源。
第一點,蒙古沙漠,亦叫作翰海。從古書上考起來,是群鳥解羽之所,所以稱為翰。后人在翰字旁加了三 點水是錯的。
現在北冰洋、南冰洋等處,常有鳥類大集群棲數以千萬計,想起來當時的翰海亦是如此。既然是海,那地
勢必定很低。現在蒙古高原,高出海面三千尺至八千尺,必定不是當時的地勢了。 這個地勢何時升高的呢?海中之水,又是何時漸漸涸去的呢? 在下根據這兩個疑問,所以假定它是帝堯時候開始改變的,就算它作為洪水之第一個原因。
第二點,河套之內是陽纖大澤,系根據《周禮職方氏》:“冀州之藪曰陽紆。”注上說:“陽紆在山陜之
交而近北。”
又《穆天子傳》:“天子西至于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是為河宗氏。”注云:“河宗在龍門之上
流,嵐、勝二州之地。
”嵐州,在現在山西北部;勝州,在現在綏遠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之地。照這個地勢看起來,現在河套平原 ,周圍千里,在當時的確定是個大湖了,既是大湖,則那個湖水,又何時涸盡? 又何時變為黃河經過之地?在下亦假定它是地勢升高之所致,作為洪水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點,山海之名,見于《法苑珠林》。現在這種地方,鹽池甚多。山西解州的鹽池,尤為有名。假使以
前不是內海,咸質何來?既是內海,那么海水又是何時涸盡?又何以變為黃河經過之地?黃河流既然經過,則
雖有水災,可遏之使它注入河中,何至水患如此難治?況以現在地勢看起來,冀州、雍州,地勢崇高,但苦旱
,不苦水,又何至鬧水災呢?所以在下的推想,種種地勢,都是那時改變的,作為洪水之第三個原因,亦即是
古時沒有黃河的一個證據。
第四點,黃河向來有重源之說。現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是黃河的第一源。現在青海噶達素齊老峰之下所出
的,是黃河第二源。它的解釋,是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之后,其水潛行地中,到了青海,再出而為黃河。這個
說法奇妙之極,但是亦有三層可疑之點:第一層,塔里木河長到幾千里,兩岸匯進去的大川亦復不少,統統歸
到羅布泊中去,何以能夠滿而不溢,且反減少?第二層,羅布泊并無出口,應該是個鹽湖。但是據調查所得,
其水并不甚咸,似乎地下確有去路。第三層,凡川水從山谷中出來,其色必清。黃河從噶達素齊老峰出來,顏
色已黃,所以叫阿爾坦河,就是蒙古語黃金之義。假使不是潛行地中,混雜泥沙,何以如此?這三層是主張重 源的證據了。不過有些人駁它,說道:“羅布泊與噶達素齊老峰,中間相去,何止千里!又加以重重大山阻隔
,怎樣會得相通?就使說地層之中,水有通路,但相去既如此之遠,又安見得噶達素齊老峰下所出之水,一定
是從羅布泊來?這種理由,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況且據人測量羅布泊之地,實較青海高原為低,尤其無逆流相
通之理。”這兩項駁論,可算允當。
不過在下有一種推想,就是說地形是有改變的,不能拿了現在的地形去判斷當時。《爾雅》上說:“河出 昆侖墟。”查古書上所說,昆侖共有四個。一個在海外,《大荒經》上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有大山名
曰昆侖,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此山與條支大秦相近。”《禹本紀》上說去嵩高五萬里者是也。依著這個方位
,推想起來,大概現在波斯國之西的那座阿拉拉山就是。因為這種昆侖山,大概都是地球全體變動時,人類逃
避悻生之所,所以歷來傳述,多重視之。阿拉拉山,就是外國史上所說亞當、夏娃避難得脫洪水之所。所以在
下說,一個昆侖是在此地。又一個在西藏。杜佑《通典》上說:“吐蕃自云昆侖山在國中西南,河之所自出。
”《唐書吐蕃傳》云:“劉元鼎使還,言自湟水入河處,西南行二千三百里,有紫山,直大羊同國。”古所謂
昆侖,釋氏《西域記》謂之阿褥達山,即今西藏之岡底斯山也。又一個在酒泉,《漢志》:“金城臨羌縣西,
有弱水,昆侖山祠。”崔鴻《十六國春秋》上說:“張駿時,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周
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返,謂此山也。”《禹貢》:“昆侖,在臨羌之西。即此明矣。”《括地志》上說:“在
酒泉縣西南八十里,今肅州西南昆侖山是也。”又一個就是現在的蔥嶺。《山海經》上說:“昆侖墟在西北, 河水出其東北隅。”《水經注》云:“自昆侖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里。”《涼州異物志》曰:“蔥嶺之水分流
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夏禹本紀》所謂河源是也。”照這樣看起來,四個昆侖除出極西的那一個與黃 河無涉外,其余三個,都可說與黃河有關。蔥嶺的昆侖,固然是古書上眾口一詞,說是黃河之所出,就是西藏
岡底斯山的昆侖,既然吐蕃人說是河之所出,當然亦不會無因。試看后藏千余里之地,純是湖泊,有大湖地方
之稱,人跡不到之處極多。 在下想來,決不是從古如此的。大概從前地勢,沒有如此之高,北面與新疆,東北面與青海,都是汪洋大
水,連成一片。后來地勢漸漸升高,水氣蒸發,中間又隆起幾座大山脈,所以各自為界,化為沙漠及多數湖泊
,這亦是地理上當有之事。 中國地理古書上嘗說有一個西海,便是在下編這部書的第二回上說的“窮桑在西海之濱”。究竟西海在哪
里呢?在下的推想,以為就在新疆南部,青海省之大部以及西藏西部等處。
漢朝時候,王莽在青海地方,設立西海郡,可見當時還記得此處是古代西海遺跡。再查青海省的那個青海
,現在雖不甚大,但古書上說,南北朝的時候,周圍有七、八百里。在周朝時周圍有一千幾百里,從周朝上溯
帝堯,還有二千年,它的面積,一定還要廣大,安見得不是與新疆南部、西藏西部的沙漠、湖泊相連呢?因有
以上所說這許多證據和理由,所以在下敢暫時假定,說黃河這條水上古是沒有的。自從帝堯時,地盤發生了變
化,蒙古沙漠與陜、甘二省之間,隆起了賀蘭山、陰山等山脈,將從前注入翰海的水流隔斷,地勢又逐漸升高
,迫得那陽紆大澤之水,只能向南方而流,這是上文所說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一原因。同時青海、新疆、西藏之
地,亦發生了變化,土地亦漸漸隆起,迫得那西海之水又向東流,從甘肅滔滔不斷的灌到陽紆大澤里,這是河 出孟門之上的第二原因。再加以那時山西北部火山連連噴發,從東面遏迫陽紆大澤,那澤中之水當然盛不住,
滿了出來,這是河出孟門之上的第三原因。 總而言之,中國古書上所說,雖則不能盡信,但是亦不能一概抹煞。即如黃河重源之說,照現在地形看起
來,萬無此理;然而古書言之鑿鑿。古人雖愚,亦愚不至此。就使要偽造,亦須造得相像。所以在下又敢暫時
假定,說當時西海之水漸漸干涸,是從西面、南面先干起。西面帕米爾高原,是全世界最高之原,南面西藏,
亦可稱世界最高之原。惟其上升得早,所以最高。所有的水,自然傾向低處而流。到得后來,西藏高原因有大
山隔絕了,所以岡底斯山這個昆侖所出的河源,久已無人知道,只有西藏人古老相傳,還能記得。至于新疆與
青海中間的隔斷比較的遲,到了后來做《爾雅》這部書的人還能知道,所以有“河出昆侖虛色白”的這一句,
下文又說道“所渠并千七百”這一句,可見當時新疆南部與青海間的西海業已漸漸干涸,變成無數湖渠,那河
水從蔥嶺曲曲折折東南流,并合了不少湖渠,才到甘肅。后來到得漢朝以后,地形又變,兩處隔絕了,考查地
理的人,求其說而不得,只好說河水潛行地中,是個重源,難怪引起后人的駁詰了。 說到此處,在下還有一個推想。大凡古人取一個名字,總有一個意義。譬如現在陜、甘二省之地,古時叫
作雍州。何以取名叫雍呢了雍者壅也,壅塞不通也。當時壅州之地,南面是秦嶺山、岷山、西傾山,東面是華
山,上連梁山,緊緊包祝本來已經水流不通,當中潴成一個山海了,全靠北面一個翰海,西面一個西海,水流
還可以渲泄出去。禁不得地形改變,不但不能渲泄出去,倒反傾灌過來,更是壅塞不通了,所以叫作雍州。至
于大川的取名,亦都有取義。譬如江水,江者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另有一說,江者貢也,貢賦往來
之所必經也。又譬如淮水,淮者圍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于海也。
又譬如浙水以曲折而得名,濟水以穿過黃河而得名,大概都有一個理由。獨有河水,有些人說,河者下也 ,隨地下處而通流也。這個解釋,覺得太不確切。凡是水流哪一條不是隨地下處而通流的呢?還有一說,河之
為言荷也,荷精分布懷陰引度也。
這個解釋,玄妙已極,真不知道他說的是什么話。 據在下的推想,河水既然自古以來沒有的,忽然竟有這股水出于孟門之上,滔滔汩汩而來,安得不發生疑
問,說道這水是從何處來的呢?所以在下的推想,與其說河之為言荷也,不如說河之為言何也,較為妥當。講
到它的來源,因為地形改變的原故,不要說帝堯的時候沒有弄清楚,就是主張重源的人,亦沒有弄清楚。漢武 帝叫張騫尋河源,說道遇見了牽牛、織女星,因此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之說,更可謂荒乎其唐,沒有弄清楚
。就是元朝尋河源,僅僅尋到星宿海,也是沒有弄清楚。
直到清朝,才知道是出于噶達素齊老峰之下,總算弄清楚了。 可知道清朝以前,這水究竟從何處來?列朝要派人尋找,豈非是個何字的意義嗎?而且這條水,不但上流
弄不清楚,便是它的下流也弄不清楚。忽而入渤海,忽而人黃海,忽而又入渤海,變遷最大者已有九次,試問
究竟哪一處是它本來的流路?恐怕沒有人能準確指得出。就是夏禹王當時,已經分河的下流為九條,究竟那一
條是正干,亦不可知。所以這條黃河,始終在疑問之中。河者,何也。在下這個理想,恐怕是不錯的。但是再
問一句,為什么始終成疑問呢?在下敢再復說一句,這條黃河古時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