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史》 第一百五十二回 率封禪泰山象病死有庳
作者:
帝舜四十二年冬天,霜降之后,草木仍舊青蔥,絕不凋萎,大家以為稀奇,有人說是草木之妖。伯禹道:
“這不是妖,是木氣太勝之故。”帝舜聽了,笑道:“恐怕是應在汝身上呢。
朕德在土,汝德在木,克土的是木。前年青龍出現,青色屬木,連年草木非常暢茂,亦是木的征兆。照這
樣看來,汝可以代朕即位了。”伯禹聽了,非常惶窘,稽首固辭。帝舜亦不再說。
過兩日,帝舜向群臣道:“古來君主治道告成,總要舉行封禪之禮,以告成功于天。如帝嚳及先帝各朝都
是如此的。朕忝承大寶四十余年,仰賴先帝的遺烈,及爾等大小臣工的輔佐,居然四海乂安,亦可以算為成功
了。朕想舉行一次封禪之禮,諸臣以為如何?”群臣聽了,自然無不贊成。于是由秩宗伯夷籌備一切,擇定了
日期,率領群臣,徑到泰山。所封的是泰山,所禪的亦是云云。禮畢之后,帝舜向群臣道:“朕有私事,尚想
歸去省墓一次,不免勾留多日,汝等各有職務,可先歸去吧。
”群臣聞言,紛紛先歸。
帝舜帶了幾個從人到諸馮山一帶省過了墓,然后向各處游覽。偶然到得一個地方,名叫鳴條。愛其山水清 幽,便叫人造了幾間房屋,就此住下,不歸蒲坂了。原來帝舜這個辦法,就是帝堯作游宮于成陽的辦法,避開
都城,好讓伯禹獨行其志,省得他有事總來稟白,可見帝堯、帝舜的心腸正是一樣的。哪知鳴條地方離蒲坂近
,不比成陽離平陽遠,所以帝舜雖則避居鳴條,但是伯禹遇事仍是要來請示,帝舜覺得有點失計了。
一日,伯禹又來覲見,說道:“據南方諸侯奏報,有一個怪物出現于崇山,獸身人面,乘著兩龍,他們不 知道是何神祇,因來詢問。”帝舜道:“汝從前號召百神,誅擒萬怪,當然能夠知道究竟是什么神怪,汝猜猜
看。”伯禹道:“獸身人面,乘兩龍的神祇甚多,不過出現于南方,當然是祝融了。”帝舜道:“汝看祝融無 端而降,主何征兆?于國于民有害嗎?”伯禹道:“依臣看來,不過偶然耳,恐沒有什么關系。”帝舜道:“
那么恐怕亦應在汝身上呢。祝融是火神,木盛則生火,想來亦是汝之德所感召也。” 伯禹正要謙謝,忽見外面遞到一信,說是有庳國送來的。 帝舜忙接來,拆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闊別觚棱,瞬經十載,河、汾瞻望,靡日不思。本擬應循例入朝
,藉修君臣之誼,亦朕兄弟之情。不意去歲猝得痼疾,醫藥罔效,恐難久延。伏思弟早歲瞀謬,屢屢開罪于兄
,承兄推骨肉之愛,不忍加誅,仍復分茅胙土,俾享尊榮,此德此恩,高天厚地,犬馬齒雖盡,九泉之下仍當
銜感不忘也。弟年逾期頤,死亦何恨?所恨者不能歸正丘首,并與兄為最后之一面,殊為耿耿耳。敤妹聞亦困
頓床褥,衰頹之身,恐難全愈。如弟噩耗到日,千乞勿使聞知,以增其悲,而促其生。并望吾兄亦善保玉體,
勿為弟作無益之悲!則弟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書不盡意。
帝舜看完之后,即頓足說道:“朕弟病危,朕須親往一視之!”伯禹道:“南方道遠,帝春秋高,恐不宜 于跋涉。”帝舜道:“不打緊,朕自問尚可支持。”伯禹知道帝舜天性友愛,一定要去,無從攔阻,只好不言
,告辭而去。這里帝舜就進內,吩咐女英和登北氏預備行李。女英等聞之,皆大驚,苦苦勸阻。
帝舜哪里肯聽,說道:“吾弟病危,在理應該前往看視,況且現在祝融降于崇山,南方之地,訛言朋興。 三苗之國,本來是好亂而迷信神道的,會不會因此而發生變故,均未可知。朕雖已將大政盡行交給伯禹,但是
于國于民有關系的,仍當盡其義務,不敢以付托有人而遂一切不管。所以朕此番出行,可以說不純屬私情,還 帶一點急公之義,就是鎮撫南方。你們趕快給我預備吧。”女英等聽了沒法,只得督促宮人去預備,按下不提
。
且說帝舜一個長女,是嫁給伯益的,此外還有兩個小女,一個叫宵明,一個叫燭光,都是登北氏所生,年
紀都在二十左右。聽見說老父要遠行,亦齊來勸阻。帝舜嘆口氣道:“你們來勸我,亦見你們的孝心。但是你
們的意思不過以我年老,怕我死在外面就是了。殊不知人之生死,是有天命,要死,不必一定在路上。不該死 ,不必一定在家里,你們放心吧。”二女道:“那么母親等總同去的。”帝舜道:“不必不必。還是朕輕車簡
從的前去為是,大隊人馬,又費周折了。”官明道:“那么父親路上無人服事,怎樣呢?”帝舜道:“不妨事
,朕自有從人可以伺候。”燭光道:“父親帶了兩個女兒去,如何?
”帝舜忙道:“動不得,動不得。汝等豈沒有聽見高辛氏女兒的故事嗎?南方蠻苗性質不好,汝等豈可前 往輕試呢?”二女聽了,不敢復盲。但念父親垂老遠征,骨肉乖離,實屬可傷:姊妹兩個只得暗暗共去垂淚。
過了一日,行裝辦好,正要起身,忽見伯禹帶了百官前來勸止,說道:“現在有苗氣勢正高,心懷叵測,
帝以高年,豈可往冒此險?還以慎重為是。”帝舜道:“朕以至誠待人,想有苗亦不至為難于我。倘有變故,
朕自有應付方法,汝等放心吧。不過汝等前來,亦甚好,有一項物件,是前代所遺下來的,此刻不知在平陽, 還是在蒲坂?汝等能替朕尋到送來最妙。”
群臣忙問何物,帝舜道:“就是帝嚳時代,丹丘國所貢的瑪瑞甕甘露。從前先帝時,由毫邑遷到平陽,曾
經班賜群臣共嘗過的,汝等可將此物尋來,朕將攜至南方,為此露是仙品,可以卻死長生,或者能救朕弟之命
也。”眾臣聽了唯唯。伯益忙飭人兩處去找。
這里帝舜與家人及群臣作別,帶了許多從人,就逾過中條山,徑向南行。走到嵩山相近,那瑪瑙甕甘露已
經送到。帝舜揭開一看,仍舊是滿滿的,不覺心中大慰,就載了瑪瑙甕徑向南行。直到云夢大澤,果有人報告
有苗國君。有苗國君大驚,不知帝舜此來何意,忙召集群臣會議。那時成駒已亡,繼任的人非常平和,亦頗有
遠慮,當下就說道:“放他過去吧,不必刁難他。”有苗國君道:“虞舜久已不巡守了,前幾次巡守都是禹代
行的,此次忽然親來,難保不有陰謀。”那繼任的人道:“有庳國君是他的胞弟,前數月聞得正在患病,虞舜
此來,必是去望病的。而且聽說所帶的人不多,又無兵隊護送,必無他意,放過去吧。” 有苗國君正要答應,旁邊一個臣子讒言道:“依我看,不放他過去,等他來了之后擒住他,將他弄死,或
者將他拘起來,叫人和伯禹去說平分天下。他們要保全虞舜的性命,一定答應,豈不是好嗎?”那繼任的人道
:“我看不好。虞舜向來號稱以德服人,四方諸侯和他要好的多,不比伯禹,崇尚武力,諸侯和他要好的少。
況且他又是天下的共主,年紀又大了,現在輕車簡從的來到此地,并無不利于我們的形跡,我們無端的拘他起
來,或將他弄死。四方諸侯必定不直我們之所為,我們的形勢就孤立了。況且伯禹久有即位之心,礙著虞舜不
死,他這個天子的名義還不能實受。我們倘將虞舜拘起來,或弄死他,那么他正中下懷,可以早即尊位,而且
正可以趁此借報仇之名奉詞伐罪,與我們為難,以為他統一集權之計,豈不是我們倒反不利嗎?我的意思,虞 舜此刻已經一百多歲了,能有幾日好?
我們對于他,這個虛人情落得做的。所以我說不但應該放他過去,而且此刻先要去迎接,一切禮節,極其 恭順,給四方諸侯看看,知道我們對于中央政府并無不臣之心。那么將來伯禹如果再用非法的政策來箝制我們
,我們和他反抗,大家一定原諒,和我們表同情了。”
有苗國君聽了這番話,極口稱是。于是即刻帶了許多侍從,備了許多禮物,親自到云夢大澤南岸迎接朝見 。這時各地諸侯一路扈從帝舜而來的已不少,聲勢甚盛,有苗國君才佩服那謀臣的識見真是不錯。朝見之后,
就隨同各路諸侯直送帝舜到南岳。這時南方諸侯聽說帝舜南巡,來朝見的尤多,帝舜遂和眾諸侯說道:“朕此 次南來是私人行動,并非正式巡守。承汝等遠來相訪,感激之至,心實不安,但汝等既可前來,朕與汝等藉此 一敘,亦是難得之事。朕有一種異物異味,系先朝所遺,幾百年了。此刻朕從北方帶來,少頃到了衡山之上,
與諸位共嘗吧。”眾諸侯聽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得唯唯答應。
帝舜徑上衡山,先叫人擇一塊平地,筑起一個壇來,將那瑪瑙甕安放在上面。卻是奇怪,那壇上自從寶甕 安放之后,便不時有云氣氤氳而生,如煙如絮,朝暮不絕。眾諸侯見了,都覺得有點奇異。過了一日,帝舜大
會諸侯,將這瑪瑙甕的歷史告訴了他們,并且說時淳則露滿、時澆則露竭的奇妙。諸侯等聽了,似信不信,帝 舜就飭人將寶甕蓋揭去,眾諸侯上前一望,只覺一股清香直透腦際,非蘭非麝,甜美無倫。甕中盛著滿滿寶露
,其清如水,可以見底。帝舜又飭人拿了盂勺來,一勺一孟的分給各路諸侯。大家飲了,其甘如醴,覺得遍體
芬芳,個個精神陡長。足足舀了數十勺,但是細看甕中,依然滿滿如前,并無減少,眾諸侯才知道它真是神物
,那時淳則滿、時澆則竭的話,當然必定可信的。
這么一來,不但眾諸侯格外傾心吐膽的誠服,就是心懷叵測的有苗國,亦打消他的異志了。有人說,這是
帝舜的神道設教,一種桑服苗民的策略,不知究竟是不是。后來帝舜又與眾諸侯就在壇下一座賓館中共同宴飲
。這日正值望日,一輪明月高掛天空,照得萬里河山如銀似水,都覺快樂非凡,盡歡而散。
次日,諸侯紛紛告辭歸去,帝舜亦載了瑪瑙再向南行。一日走到零陵,離有庳不遠,忽有人來報,說有庳
國君已去世了。 帝舜手足情深,當然傷悼之至,但亦無法可想。本來載了寶露前來,原想仗它的力醫治象病的,現在人既
死了,那么這寶露亦無所用之。于是就將它安置在零陵之地,自己卻與從人急急趲行。后來零陵地方的人給舜 造了一個廟,將這瑪瑙甕安放在廟前。不知何年何月,廟塌了,瑪瑙甕亦埋人地。到得秦始皇南巡到零陵時,
偶然掘地,得到這個甕,可容八斗,亦不知道它是何人所造的。直到漢朝的東方朔,它是博古通今之人,知道 這個甕的歷史,方才給它說明,又給它做了一個《寶甕銘》,因此流傳到后世。這是后話,不提。
且說帝舜到了有庳之后,在象靈前慟哭祭奠一番,自不消說。一面仍叫象的長子承襲君位,并訓勉了他幾
句。象的事情至此總算結束。想想象的為人,屢謀殺舜,又想篡奪二嫂,平日又非常傲慢,可謂極無良心之人
了。但自經帝舜感化之后,頗能改行為善。他在有庳地方,雖然沒有一點實權,一切治民的方法,統由帝舜所
派遣的人做主。但是他自己頗知道,自己毫無政治知識,并不去顧問,又不去掣那個代治人的肘。又不是今日
要這項,明日要那項,做那驕奢淫佚流連荒亡之事。所以幾十年之中,有庳的地方治理得很好。那些百姓不知
道象是沒有實權的,都以為是他用人得當之所致,因此無不歌頌他。
現在死了之后,就給立起一個祠來,春秋祭祀。照這樣看來,象這個人還不算是下愚不移,還算是個中材
之人。然而舜竟能夠感化他,這種力量亦可謂偉大了。現在靈博之山?還有他的祠宇,大家尊他為鼻天子祠。 雖則中間給唐朝的柳宗元所毀,但是不久依舊復興。直到明朝,王陽明先生且給他做了一篇祠記。一個不孝不
弟的人,有如此一種結果,亦足以自豪了。閑話不提。
且說帝舜自從象死之后,郁郁不樂,從人恐怕他發病,都勸出外游散。帝舜依他們,就向東南而行。一日
,行到蒼梧之野,路上遇見一個人,仙風道骨,氣概不凡。帝舜詫異,就上前與他施禮,問他姓名。那人知道
帝舜是天子,亦非常起敬,慌忙答道:“小人姓何,名侯。今日得遇天子,真是萬幸。” 帝舜便問他:“作何生業?”何侯道:“慚愧慚愧。小人無所事事,妄想成仙,除耕樵之外,專務修練, 以求飛升而已。”
帝舜聽了,搖搖頭道:“這個恐是空話。朕當初亦曾研究此事,吐納導引,行之頗久,神明雖是不衰,然
而飛升談何容易!”
何侯道:“不然。成仙之人有兩種,一種是根器淺薄之人,全恃自己苦修而得,如小人就是這一類。一種
是根底深厚的人,不必怎樣苦修,時刻一到,自然有上界真仙前來迎接,如圣天子就是這一類。小人飛升之期
已不遠,圣天子飛升之期亦到了呢。”帝舜聽了這話,哪里肯信,說道:“朕向來最惡的是諂媚談詞。南方無
人可談,今日和汝相遇,汝萬不可再以這種話來觸耳。”何侯笑道:“這個不是小人的話,是赤松子的話。
赤松子現為昆林仙伯,治理南岳衡山,前日曾向小人說,圣天子超凡人圣之期到了。明日過此,汝可善為
引導。小人所以前來迎接。”
帝舜聽了,益覺不信,說道:“赤松子游戲人間,在先帝時確系有的,但既然要引朕超凡出世,何不親來
,而叫汝來?
假使汝是個凡人,不過和朕一樣,何以能引導朕?假使汝是仙人,必有仙術,必須試演一二與朕觀看,朕
方能信汝。”侯笑道:“這亦容易。寒舍不遠,可否屈駕暫往一坐?小人自有以副圣天子之望。”帝舜聽他如 此說,要試驗他的真假,便欣然帶了從人跟著他走。 起初路旁盡是梧桐,后來迤邐入一山麓,兩旁盡是翠竹蒼松仰望山勢,覺比衡山還要來得高。有九個峰頭
,隱隱約約掩映于煙靄之中。帝舜到得此間,心曠神怡,不但憂郁頓釋,而且塵慮盡消。又走了一程,已近山
腰,何侯止住步道:“寒舍到了,請里面小坐。”帝舜一看,只見門臨溪水,后接危峰,茅屋數間,精潔之至 。進內坐下,那些從者無可容身,都在門外憩息。何侯家中別無他人,只一小童烹泉供客。何侯至此,先向帝 舜耳邊切切私語了一陣,不知說什么話。從人等從門外望之,但見帝舜連連點首而已。
后來二人對談,聲細語微,足足有一個時辰。忽然帝舜站起來向那些從人道:“汝等行帳都帶來嗎?”從
人答道:“都帶來。”帝舜道:“今日時已不早,朕就寄住在此,汝等亦在此住下吧。”從人答應,自去支帳
炊飯。這里帝舜與何侯一直談至夜深,方才就寢。次日,二人依舊繼談。從人等亦不知道他們談的是什么,但
聽何侯說一句道:“明日大吉,晚間可以去了。”帝舜連連點首。
又過了一日,帝舜拿了幾塊竹簡,提起刀筆,各各在上面寫了幾句話,就放在案上。又吩咐從人預備盤水 ?沐浴過了,換了一套新衣。看看近晚,帝舜叫過從人來吩咐道“朕今晚就要上升于天了,汝等待朕上升之后 ,可急急歸到帝都去通報。
朕另有遺書幾件,可以拿去。所有話語都寫明在上面,此外別無它語。”從人聽了帝舜這番話,正似青天
一個霹靂,亦不知道他說的是神經病話,還是真話,但亦不好究潔,只好唯唯答應。
又過了片時,已到黃昏,天空中忽起音樂之聲,頓時異香撲鼻。這些從人抬頭仰望,漸見西北角上彩云繚
繞,云中似有無數仙人,各執樂器而來。中間幾個像是上仙氣象,又與群仙不同。后面又有瑤車、玉軿、霓旌
、羽蓋,四面簇擁著,冉冉徑向何侯之家而來。這時帝舜與何侯方走出茅屋,西北向拱手相迎。
那時眾仙已到地上,只見當中一個上仙向帝舜拱手道:“某等奉上帝鈞旨,以汝在人間功行已滿。著即脫
離塵世,還歸上界,就此去吧。”帝舜聽了,稽首受命。那瑤車玉軿已到面前,帝舜隨即上車。只見何侯拱手
向帝舜說道:“請先行。請先行,再見,再見。”那時瑤車、玉軿已漸漸上升,由群仙簇擁著飛馳而去。
這時帝舜從者目睹帝舜上升,初時驚疑駭怪,如癡如夢,大家不能作一語。繼而帝舜去遠,望不見了,大
家回想,不禁都悲慕痛哭起來。這時何侯站在旁邊,勸他們道:“圣天子龍馭上賓,做了上界真仙,是極難得 極可喜之事,汝等何必悲哀呢!”從人道:“我等隨天子數十年,天子待我們的恩惠自不消說。如今扈從南巡 ,忽然仙去,以后無從見面,怎得不悲傷呢!況且我們有保護天子之職,如今天子杳然不見,我們何以回去復
命呢?雖說確是升天,但是這種虛無縹緲之事,除出從前黃帝之外,古今少見,哪個肯相信呢?”
何侯道:“不要緊,天子慮到這層,所以于飛升之前,留下幾個書札,叫你們拿回去作為憑信,諒來天子 的筆跡大家總能認識的。還有一層,某亦慮到有這個疑問,所以暫時不去。
如果朝中不信,某亦可以做個證人。汝等放心,趕快歸去通報吧!”眾人聽了有理,就互推了幾個人,拿
了帝舜的遺囑,星馳入都,前去報告。其余的人都在此伴住何侯,以等音信。
“這不是妖,是木氣太勝之故。”帝舜聽了,笑道:“恐怕是應在汝身上呢。
朕德在土,汝德在木,克土的是木。前年青龍出現,青色屬木,連年草木非常暢茂,亦是木的征兆。照這
樣看來,汝可以代朕即位了。”伯禹聽了,非常惶窘,稽首固辭。帝舜亦不再說。
過兩日,帝舜向群臣道:“古來君主治道告成,總要舉行封禪之禮,以告成功于天。如帝嚳及先帝各朝都
是如此的。朕忝承大寶四十余年,仰賴先帝的遺烈,及爾等大小臣工的輔佐,居然四海乂安,亦可以算為成功
了。朕想舉行一次封禪之禮,諸臣以為如何?”群臣聽了,自然無不贊成。于是由秩宗伯夷籌備一切,擇定了
日期,率領群臣,徑到泰山。所封的是泰山,所禪的亦是云云。禮畢之后,帝舜向群臣道:“朕有私事,尚想
歸去省墓一次,不免勾留多日,汝等各有職務,可先歸去吧。
”群臣聞言,紛紛先歸。
帝舜帶了幾個從人到諸馮山一帶省過了墓,然后向各處游覽。偶然到得一個地方,名叫鳴條。愛其山水清 幽,便叫人造了幾間房屋,就此住下,不歸蒲坂了。原來帝舜這個辦法,就是帝堯作游宮于成陽的辦法,避開
都城,好讓伯禹獨行其志,省得他有事總來稟白,可見帝堯、帝舜的心腸正是一樣的。哪知鳴條地方離蒲坂近
,不比成陽離平陽遠,所以帝舜雖則避居鳴條,但是伯禹遇事仍是要來請示,帝舜覺得有點失計了。
一日,伯禹又來覲見,說道:“據南方諸侯奏報,有一個怪物出現于崇山,獸身人面,乘著兩龍,他們不 知道是何神祇,因來詢問。”帝舜道:“汝從前號召百神,誅擒萬怪,當然能夠知道究竟是什么神怪,汝猜猜
看。”伯禹道:“獸身人面,乘兩龍的神祇甚多,不過出現于南方,當然是祝融了。”帝舜道:“汝看祝融無 端而降,主何征兆?于國于民有害嗎?”伯禹道:“依臣看來,不過偶然耳,恐沒有什么關系。”帝舜道:“
那么恐怕亦應在汝身上呢。祝融是火神,木盛則生火,想來亦是汝之德所感召也。” 伯禹正要謙謝,忽見外面遞到一信,說是有庳國送來的。 帝舜忙接來,拆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闊別觚棱,瞬經十載,河、汾瞻望,靡日不思。本擬應循例入朝
,藉修君臣之誼,亦朕兄弟之情。不意去歲猝得痼疾,醫藥罔效,恐難久延。伏思弟早歲瞀謬,屢屢開罪于兄
,承兄推骨肉之愛,不忍加誅,仍復分茅胙土,俾享尊榮,此德此恩,高天厚地,犬馬齒雖盡,九泉之下仍當
銜感不忘也。弟年逾期頤,死亦何恨?所恨者不能歸正丘首,并與兄為最后之一面,殊為耿耿耳。敤妹聞亦困
頓床褥,衰頹之身,恐難全愈。如弟噩耗到日,千乞勿使聞知,以增其悲,而促其生。并望吾兄亦善保玉體,
勿為弟作無益之悲!則弟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書不盡意。
帝舜看完之后,即頓足說道:“朕弟病危,朕須親往一視之!”伯禹道:“南方道遠,帝春秋高,恐不宜 于跋涉。”帝舜道:“不打緊,朕自問尚可支持。”伯禹知道帝舜天性友愛,一定要去,無從攔阻,只好不言
,告辭而去。這里帝舜就進內,吩咐女英和登北氏預備行李。女英等聞之,皆大驚,苦苦勸阻。
帝舜哪里肯聽,說道:“吾弟病危,在理應該前往看視,況且現在祝融降于崇山,南方之地,訛言朋興。 三苗之國,本來是好亂而迷信神道的,會不會因此而發生變故,均未可知。朕雖已將大政盡行交給伯禹,但是
于國于民有關系的,仍當盡其義務,不敢以付托有人而遂一切不管。所以朕此番出行,可以說不純屬私情,還 帶一點急公之義,就是鎮撫南方。你們趕快給我預備吧。”女英等聽了沒法,只得督促宮人去預備,按下不提
。
且說帝舜一個長女,是嫁給伯益的,此外還有兩個小女,一個叫宵明,一個叫燭光,都是登北氏所生,年
紀都在二十左右。聽見說老父要遠行,亦齊來勸阻。帝舜嘆口氣道:“你們來勸我,亦見你們的孝心。但是你
們的意思不過以我年老,怕我死在外面就是了。殊不知人之生死,是有天命,要死,不必一定在路上。不該死 ,不必一定在家里,你們放心吧。”二女道:“那么母親等總同去的。”帝舜道:“不必不必。還是朕輕車簡
從的前去為是,大隊人馬,又費周折了。”官明道:“那么父親路上無人服事,怎樣呢?”帝舜道:“不妨事
,朕自有從人可以伺候。”燭光道:“父親帶了兩個女兒去,如何?
”帝舜忙道:“動不得,動不得。汝等豈沒有聽見高辛氏女兒的故事嗎?南方蠻苗性質不好,汝等豈可前 往輕試呢?”二女聽了,不敢復盲。但念父親垂老遠征,骨肉乖離,實屬可傷:姊妹兩個只得暗暗共去垂淚。
過了一日,行裝辦好,正要起身,忽見伯禹帶了百官前來勸止,說道:“現在有苗氣勢正高,心懷叵測,
帝以高年,豈可往冒此險?還以慎重為是。”帝舜道:“朕以至誠待人,想有苗亦不至為難于我。倘有變故,
朕自有應付方法,汝等放心吧。不過汝等前來,亦甚好,有一項物件,是前代所遺下來的,此刻不知在平陽, 還是在蒲坂?汝等能替朕尋到送來最妙。”
群臣忙問何物,帝舜道:“就是帝嚳時代,丹丘國所貢的瑪瑞甕甘露。從前先帝時,由毫邑遷到平陽,曾
經班賜群臣共嘗過的,汝等可將此物尋來,朕將攜至南方,為此露是仙品,可以卻死長生,或者能救朕弟之命
也。”眾臣聽了唯唯。伯益忙飭人兩處去找。
這里帝舜與家人及群臣作別,帶了許多從人,就逾過中條山,徑向南行。走到嵩山相近,那瑪瑙甕甘露已
經送到。帝舜揭開一看,仍舊是滿滿的,不覺心中大慰,就載了瑪瑙甕徑向南行。直到云夢大澤,果有人報告
有苗國君。有苗國君大驚,不知帝舜此來何意,忙召集群臣會議。那時成駒已亡,繼任的人非常平和,亦頗有
遠慮,當下就說道:“放他過去吧,不必刁難他。”有苗國君道:“虞舜久已不巡守了,前幾次巡守都是禹代
行的,此次忽然親來,難保不有陰謀。”那繼任的人道:“有庳國君是他的胞弟,前數月聞得正在患病,虞舜
此來,必是去望病的。而且聽說所帶的人不多,又無兵隊護送,必無他意,放過去吧。” 有苗國君正要答應,旁邊一個臣子讒言道:“依我看,不放他過去,等他來了之后擒住他,將他弄死,或
者將他拘起來,叫人和伯禹去說平分天下。他們要保全虞舜的性命,一定答應,豈不是好嗎?”那繼任的人道
:“我看不好。虞舜向來號稱以德服人,四方諸侯和他要好的多,不比伯禹,崇尚武力,諸侯和他要好的少。
況且他又是天下的共主,年紀又大了,現在輕車簡從的來到此地,并無不利于我們的形跡,我們無端的拘他起
來,或將他弄死。四方諸侯必定不直我們之所為,我們的形勢就孤立了。況且伯禹久有即位之心,礙著虞舜不
死,他這個天子的名義還不能實受。我們倘將虞舜拘起來,或弄死他,那么他正中下懷,可以早即尊位,而且
正可以趁此借報仇之名奉詞伐罪,與我們為難,以為他統一集權之計,豈不是我們倒反不利嗎?我的意思,虞 舜此刻已經一百多歲了,能有幾日好?
我們對于他,這個虛人情落得做的。所以我說不但應該放他過去,而且此刻先要去迎接,一切禮節,極其 恭順,給四方諸侯看看,知道我們對于中央政府并無不臣之心。那么將來伯禹如果再用非法的政策來箝制我們
,我們和他反抗,大家一定原諒,和我們表同情了。”
有苗國君聽了這番話,極口稱是。于是即刻帶了許多侍從,備了許多禮物,親自到云夢大澤南岸迎接朝見 。這時各地諸侯一路扈從帝舜而來的已不少,聲勢甚盛,有苗國君才佩服那謀臣的識見真是不錯。朝見之后,
就隨同各路諸侯直送帝舜到南岳。這時南方諸侯聽說帝舜南巡,來朝見的尤多,帝舜遂和眾諸侯說道:“朕此 次南來是私人行動,并非正式巡守。承汝等遠來相訪,感激之至,心實不安,但汝等既可前來,朕與汝等藉此 一敘,亦是難得之事。朕有一種異物異味,系先朝所遺,幾百年了。此刻朕從北方帶來,少頃到了衡山之上,
與諸位共嘗吧。”眾諸侯聽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得唯唯答應。
帝舜徑上衡山,先叫人擇一塊平地,筑起一個壇來,將那瑪瑙甕安放在上面。卻是奇怪,那壇上自從寶甕 安放之后,便不時有云氣氤氳而生,如煙如絮,朝暮不絕。眾諸侯見了,都覺得有點奇異。過了一日,帝舜大
會諸侯,將這瑪瑙甕的歷史告訴了他們,并且說時淳則露滿、時澆則露竭的奇妙。諸侯等聽了,似信不信,帝 舜就飭人將寶甕蓋揭去,眾諸侯上前一望,只覺一股清香直透腦際,非蘭非麝,甜美無倫。甕中盛著滿滿寶露
,其清如水,可以見底。帝舜又飭人拿了盂勺來,一勺一孟的分給各路諸侯。大家飲了,其甘如醴,覺得遍體
芬芳,個個精神陡長。足足舀了數十勺,但是細看甕中,依然滿滿如前,并無減少,眾諸侯才知道它真是神物
,那時淳則滿、時澆則竭的話,當然必定可信的。
這么一來,不但眾諸侯格外傾心吐膽的誠服,就是心懷叵測的有苗國,亦打消他的異志了。有人說,這是
帝舜的神道設教,一種桑服苗民的策略,不知究竟是不是。后來帝舜又與眾諸侯就在壇下一座賓館中共同宴飲
。這日正值望日,一輪明月高掛天空,照得萬里河山如銀似水,都覺快樂非凡,盡歡而散。
次日,諸侯紛紛告辭歸去,帝舜亦載了瑪瑙再向南行。一日走到零陵,離有庳不遠,忽有人來報,說有庳
國君已去世了。 帝舜手足情深,當然傷悼之至,但亦無法可想。本來載了寶露前來,原想仗它的力醫治象病的,現在人既
死了,那么這寶露亦無所用之。于是就將它安置在零陵之地,自己卻與從人急急趲行。后來零陵地方的人給舜 造了一個廟,將這瑪瑙甕安放在廟前。不知何年何月,廟塌了,瑪瑙甕亦埋人地。到得秦始皇南巡到零陵時,
偶然掘地,得到這個甕,可容八斗,亦不知道它是何人所造的。直到漢朝的東方朔,它是博古通今之人,知道 這個甕的歷史,方才給它說明,又給它做了一個《寶甕銘》,因此流傳到后世。這是后話,不提。
且說帝舜到了有庳之后,在象靈前慟哭祭奠一番,自不消說。一面仍叫象的長子承襲君位,并訓勉了他幾
句。象的事情至此總算結束。想想象的為人,屢謀殺舜,又想篡奪二嫂,平日又非常傲慢,可謂極無良心之人
了。但自經帝舜感化之后,頗能改行為善。他在有庳地方,雖然沒有一點實權,一切治民的方法,統由帝舜所
派遣的人做主。但是他自己頗知道,自己毫無政治知識,并不去顧問,又不去掣那個代治人的肘。又不是今日
要這項,明日要那項,做那驕奢淫佚流連荒亡之事。所以幾十年之中,有庳的地方治理得很好。那些百姓不知
道象是沒有實權的,都以為是他用人得當之所致,因此無不歌頌他。
現在死了之后,就給立起一個祠來,春秋祭祀。照這樣看來,象這個人還不算是下愚不移,還算是個中材
之人。然而舜竟能夠感化他,這種力量亦可謂偉大了。現在靈博之山?還有他的祠宇,大家尊他為鼻天子祠。 雖則中間給唐朝的柳宗元所毀,但是不久依舊復興。直到明朝,王陽明先生且給他做了一篇祠記。一個不孝不
弟的人,有如此一種結果,亦足以自豪了。閑話不提。
且說帝舜自從象死之后,郁郁不樂,從人恐怕他發病,都勸出外游散。帝舜依他們,就向東南而行。一日
,行到蒼梧之野,路上遇見一個人,仙風道骨,氣概不凡。帝舜詫異,就上前與他施禮,問他姓名。那人知道
帝舜是天子,亦非常起敬,慌忙答道:“小人姓何,名侯。今日得遇天子,真是萬幸。” 帝舜便問他:“作何生業?”何侯道:“慚愧慚愧。小人無所事事,妄想成仙,除耕樵之外,專務修練, 以求飛升而已。”
帝舜聽了,搖搖頭道:“這個恐是空話。朕當初亦曾研究此事,吐納導引,行之頗久,神明雖是不衰,然
而飛升談何容易!”
何侯道:“不然。成仙之人有兩種,一種是根器淺薄之人,全恃自己苦修而得,如小人就是這一類。一種
是根底深厚的人,不必怎樣苦修,時刻一到,自然有上界真仙前來迎接,如圣天子就是這一類。小人飛升之期
已不遠,圣天子飛升之期亦到了呢。”帝舜聽了這話,哪里肯信,說道:“朕向來最惡的是諂媚談詞。南方無
人可談,今日和汝相遇,汝萬不可再以這種話來觸耳。”何侯笑道:“這個不是小人的話,是赤松子的話。
赤松子現為昆林仙伯,治理南岳衡山,前日曾向小人說,圣天子超凡人圣之期到了。明日過此,汝可善為
引導。小人所以前來迎接。”
帝舜聽了,益覺不信,說道:“赤松子游戲人間,在先帝時確系有的,但既然要引朕超凡出世,何不親來
,而叫汝來?
假使汝是個凡人,不過和朕一樣,何以能引導朕?假使汝是仙人,必有仙術,必須試演一二與朕觀看,朕
方能信汝。”侯笑道:“這亦容易。寒舍不遠,可否屈駕暫往一坐?小人自有以副圣天子之望。”帝舜聽他如 此說,要試驗他的真假,便欣然帶了從人跟著他走。 起初路旁盡是梧桐,后來迤邐入一山麓,兩旁盡是翠竹蒼松仰望山勢,覺比衡山還要來得高。有九個峰頭
,隱隱約約掩映于煙靄之中。帝舜到得此間,心曠神怡,不但憂郁頓釋,而且塵慮盡消。又走了一程,已近山
腰,何侯止住步道:“寒舍到了,請里面小坐。”帝舜一看,只見門臨溪水,后接危峰,茅屋數間,精潔之至 。進內坐下,那些從者無可容身,都在門外憩息。何侯家中別無他人,只一小童烹泉供客。何侯至此,先向帝 舜耳邊切切私語了一陣,不知說什么話。從人等從門外望之,但見帝舜連連點首而已。
后來二人對談,聲細語微,足足有一個時辰。忽然帝舜站起來向那些從人道:“汝等行帳都帶來嗎?”從
人答道:“都帶來。”帝舜道:“今日時已不早,朕就寄住在此,汝等亦在此住下吧。”從人答應,自去支帳
炊飯。這里帝舜與何侯一直談至夜深,方才就寢。次日,二人依舊繼談。從人等亦不知道他們談的是什么,但
聽何侯說一句道:“明日大吉,晚間可以去了。”帝舜連連點首。
又過了一日,帝舜拿了幾塊竹簡,提起刀筆,各各在上面寫了幾句話,就放在案上。又吩咐從人預備盤水 ?沐浴過了,換了一套新衣。看看近晚,帝舜叫過從人來吩咐道“朕今晚就要上升于天了,汝等待朕上升之后 ,可急急歸到帝都去通報。
朕另有遺書幾件,可以拿去。所有話語都寫明在上面,此外別無它語。”從人聽了帝舜這番話,正似青天
一個霹靂,亦不知道他說的是神經病話,還是真話,但亦不好究潔,只好唯唯答應。
又過了片時,已到黃昏,天空中忽起音樂之聲,頓時異香撲鼻。這些從人抬頭仰望,漸見西北角上彩云繚
繞,云中似有無數仙人,各執樂器而來。中間幾個像是上仙氣象,又與群仙不同。后面又有瑤車、玉軿、霓旌
、羽蓋,四面簇擁著,冉冉徑向何侯之家而來。這時帝舜與何侯方走出茅屋,西北向拱手相迎。
那時眾仙已到地上,只見當中一個上仙向帝舜拱手道:“某等奉上帝鈞旨,以汝在人間功行已滿。著即脫
離塵世,還歸上界,就此去吧。”帝舜聽了,稽首受命。那瑤車玉軿已到面前,帝舜隨即上車。只見何侯拱手
向帝舜說道:“請先行。請先行,再見,再見。”那時瑤車、玉軿已漸漸上升,由群仙簇擁著飛馳而去。
這時帝舜從者目睹帝舜上升,初時驚疑駭怪,如癡如夢,大家不能作一語。繼而帝舜去遠,望不見了,大
家回想,不禁都悲慕痛哭起來。這時何侯站在旁邊,勸他們道:“圣天子龍馭上賓,做了上界真仙,是極難得 極可喜之事,汝等何必悲哀呢!”從人道:“我等隨天子數十年,天子待我們的恩惠自不消說。如今扈從南巡 ,忽然仙去,以后無從見面,怎得不悲傷呢!況且我們有保護天子之職,如今天子杳然不見,我們何以回去復
命呢?雖說確是升天,但是這種虛無縹緲之事,除出從前黃帝之外,古今少見,哪個肯相信呢?”
何侯道:“不要緊,天子慮到這層,所以于飛升之前,留下幾個書札,叫你們拿回去作為憑信,諒來天子 的筆跡大家總能認識的。還有一層,某亦慮到有這個疑問,所以暫時不去。
如果朝中不信,某亦可以做個證人。汝等放心,趕快歸去通報吧!”眾人聽了有理,就互推了幾個人,拿
了帝舜的遺囑,星馳入都,前去報告。其余的人都在此伴住何侯,以等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