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夜航船》 卷八 文學部

    作者:張 岱
      經  史  十三經 
      易經、書經、詩經、春秋、禮記、論語、孝經、爾雅、左傳、公羊、梁、周禮、儀禮。伏羲始則龍馬作易,神農始即其方列為八卦,帝王為傳國之寶。  三  易 
      夏易《連山》,其卦首艮;商易《歸藏》,其卦首坤;《周易》首干。伏羲定卦名,文王為彖辭,周公為爻辭,孔子為《十翼》,而易道始備。

      十  翼 
      孔子作《十翼》:上《彖傳》一,下《彖傳》二,上《爻傳》三,下《爻傳》四,《文言》五,上《系辭》六,下《系辭》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

      洛  書 
      伏羲始則元龜為“洛書”,神農因之始制筮,黃帝因之始制卜。  河  圖 
      昔武庫火,古“河圖”始無傳。今誤以“洛書”為“河圖”,以莽時龜文為“洛書”。商瞿子木始受《易》于孔子。秦失《說卦》三篇,河內女子始得之。

      洪范九疇 
      天錫禹《洪范》九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日又用三德,次七日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五  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五  事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  八  政 
      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冠,七曰寇,八曰師。  五  紀
      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三  德 
      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疆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

      稽  疑 
      稽疑建擇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其兆為水,曰霽其兆為火,曰蒙其兆為木,曰驛其兆為金,曰克其兆為土,曰貞內卦為貞,曰悔外卦為悔。  庶  征 
      曰雨、曰、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敘,庶事蕃蕪。一、極備兇,一、極無兇。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時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圣,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五  福 
      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  極 
      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三墳五典 
      三皇之書曰《三墳》,五帝之書曰《五典》。《抱樸子》云:《五典》為笙簧,《三墳》為金玉。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墳,大也。三墳者,山墳、氣墳、形墳也。山墳,言君臣、民物、陰陽、兵象。氣墳,言歸藏、發動、長育、生殺。形墳,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氣,即伏羲、神農、黃帝之書。

      九丘八索 
      九州之志曰《九丘》,八卦之說曰《八索》。

      金簡玉字 
      大禹登宛委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之書,言治水之要,周行天下。伯益記之為《山海經》。

      六  義 
      《詩經》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詩經傳 
      卜商始序《詩》。轅固作傳為齊詩。申公作訓詁為魯詩,浮丘伯授。毛萇作故訓為毛詩,毛亨授。

      五  始 
      《春秋》義有五始,元者氣之始,春者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有國之始。  三  傳 
      《左傳》艷而富,其失也誣。《公羊》辨而裁,其失也俗。《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二  戴 
      漢宣帝時,東海后倉善說《禮》于曲臺殿,撰《禮》一百八十篇,曰《后氏曲臺記》。后倉傳于梁國。戴德及德從子圣,乃刪后氏記為八十五篇,名《大戴禮》;圣又刪《大戴禮》為四十六篇,為《小戴禮》。其后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為四十九篇,則今之《禮記》也。

      毛  詩 
      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以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毛詩》。

      汲冢周書 
      《束皙傳》: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盜發安王冢,得竹書數十車,蝌蚪文字雜寫經書。皙為著作,隨宜分析,皆有考證,曰“汲冢周書”。  樂  記 
      漢文帝始得竇公所獻周公大司樂章,河間獻王與毛生采作《樂記》。

      漆  書 
      杜林于西川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衛宏、徐巡來學,林授于二子,后遂得傳。  壁  經 
      魯公王壞孔子故宅,欲以為宮,聞壁中琴瑟絲竹之聲,得古文《尚書》。武帝乃詔孔安國較定其書。

      斷  書 
      孔子斷書百篇,魯恭王始得孔勝所藏于壁,定五十九篇,伏生稱為《尚書》。

      石  經 
      漢靈帝熹平四年,蔡邕與大史令單彪等,正定五經,刊石,謂之石本五經。衡陽王鈞始細書,為巾箱五經。

      集  注 
      《易經》程注、朱注。《詩經》朱注。《書經》朱熹婿蔡沈注。《春秋》今從胡傳。《禮記》陳皓注。皓字青蓮,以其娶再醮,故不入孔廟。

      武經七書 
      孫子、吳子、尉繚子、司馬兵法、李靖、三略、六韜。

      佶屈聱牙 
      韓愈《進學解》曰:“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  入室操戈 
      《鄭玄傳》:任城何休好《公羊》學,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梁廢疾》鄭玄乃發《墨守》,針《膏盲》,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而伐吾乎?”

      二十一史 
      司馬遷《史記》、班固《前漢書》、范曄《后漢書》陳壽《三國志》、唐太宗《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姚思廉《梁書》、《陳書》、魏收《北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芬《后周書》、李延壽《南史》(宋、齊、梁、陳)、《北史》魏、齊、周、隋、魏征《隋書》、宋祁、歐陽修《唐書》、歐陽修《五代史》、脫脫《宋史》、《遼史》、《金史》、宋濂《元史》。

      亥  豕
      子夏見讀史者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渡河耳。”問之魯史,果然。

      無一字潦草 
      司馬溫公作《資治通鑒》,草稿數千余卷,顛倒涂抹,無一字潦草。其行己之度,蓋如此。

      瓢  史 
      梁有僧,南渡赍一葫蘆,有漢班仲堅《漢書》草稿,宣城太宗蕭琛得之,謂之瓢史。

      即壞己作 
      陳壽好學,善著述。少仕蜀,除著作郎,撰《三國志》。當時夏侯湛等多欲作《魏書》,見壽所著,即壞己作。

      探奇禹穴 
      太史公曰:遷二十四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過梁、楚以歸,乃石室之書作《史記》。

      諸  子 
      有一百八十九家故日百家。  石勒讀史 
      石勒目不知書,使人讀史,聞酈食其請立六國后,曰:“此法當失,何以有天下!”及聞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修唐書 
      宋祁修《唐書》,大雪、添幕,燃椽燭,擁爐火,諸妾環侍。方草一傳未完,顧侍姬曰:“若輩向見主人有如是否?”一人來自宗室,曰:“我太尉遇此天氣,只是擁爐,下幕命歌舞,間以雜劇,引滿大醉而已。”祁曰:“自不惡。”乃閣筆掩卷起,遂飲酒達旦。

      下酒物 
      蘇子美豪放好飲,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一斗酒為率。公密覘之,蘇讀《漢書·張良傳》“與客狙擊秦皇帝”,撫案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于留,此天以臣賜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得,難遇如此!”復舉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修史人 
      李至剛修國史,只服士人衣巾,自稱“修史人李至剛”。館中諸公聞之,大笑,呼為“羞死人李至剛”。

      七十二人傳 
      孔安國撰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劉向撰《列仙傳》,七十二人。皇甫士安撰《高士傳》,亦七十二人。陳長文撰《耆舊》,亦七十二人。  索米作傳 
      陳壽嘗為諸葛武侯書佐,受撻百下;其父亦為武侯,所髡,故《蜀志》多誣罔。又丁、丁儀有盛名于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一佳傳。”丁不與,竟不為立傳。

      雷震幾 
      陳子作《通鑒續編》,書宋太祖廢周主為鄭王。雷忽震其幾,陳厲聲曰:“老天便打折陳子之臂,亦不換矣!”

      直書枋頭 
      孫盛作《晉春秋》,直書時事。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公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請改之。時盛年老家居,性愈卞急。諸子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計。盛大怒,不許。諸子遂私改之。

      為妓詈祖 
      歐陽永叔為推官時昵一妓,為錢惟演所持,永叔恨之,后作《五代史》,乃誣其祖武肅王重斂民怨。睚眥之隙,累及先人,賢者尚亦不免。

      心  史 
      鄭所南作《心史》,丑元思宋,以鐵函重匱沉之古吳眢井。至明朝崇禎戊寅凡三百五十六年,而此書始出。  明不顧刑辟 
      孫可之曰:“為史官者,明不顧刑辟,幽不見鬼怪,若梗避于其間,其書可燒也。”

      五代史韓通無傳 
      蘇子瞻問歐陽修曰:“五代史可傳后也乎?”公曰:“修竊于此有善善惡惡之志。”子瞻曰:“韓通無傳,烏得為善善惡惡乎?”公默然。  趙盾弒君 
      趙穿弒靈公,宣子未出境而復。太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史  評 
      《晉書》、《南北史》、《舊唐書》,稗官小說也。《新唐書》,贗古書也。《五代史》,學究史論也。宋元史,爛朝報也。與其為新書之簡,不若為《南北史》之繁;與其為《宋史》之繁,不若為《遼史》之簡。


      書  籍

      二酉藏書 
      大酉山、小酉山為軒轅黃帝藏書之所。

      蘭臺秘典 
      漢朝圖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閣、廣內,貯之于外府。又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蘭臺秘典,及麒麟、天祿二閣,藏之于內禁。  石室□書 
      司馬遷為太史,金匱石室之書。,謂綴集之也。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重緘封之,慎重之至也。  家有賜書 
      班彪家有賜書,好名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揚子云以下,莫不造門。

      南面百城 
      李謐杜門卻掃,絕跡下帷,棄產營書,手自刪削。每嘆曰:“丈夫擁書萬卷,何暇南面百城!”

      三十乘 
      晉張華好書,嘗徒居,載書三十乘,凡天下奇秘,世所未有者悉在華所。有《博物志》行世。

      曹氏書倉 
      曹曾積書萬余卷。及世亂,曾慮書箱散失,乃積石為倉,以藏書籍。世名“曹氏書倉”。

      五車書 
      《莊子》: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八萬卷 
      齊金樓子聚書四十年,得書八萬卷,雖秘書之省,自謂過之。

      三萬軸 
      唐李泌家積書三萬軸。韓詩云:“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

      黃  卷 
      古人寫書,皆用黃紙,以黃蘗染之,驅逐蠹魚,故曰黃卷。有錯字,以雌黃涂之。

      殺  青 
      古人寫書,以竹為簡。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先于火上炙去其汗,殺其竹青,故又名汗簡。

      鉛  槧 
      上古結繩而治。二帝以來,始有簡冊,以竹為之。而書以漆,或用板以鉛畫之,故有刀筆鉛槧之說。

      湘  帖 
      古人書卷外必有帖藏之,如今裹袱之類。白樂天嘗以文集留廬山草堂,屢亡逸。宋真宗令崇文院寫校,包以斑竹帖送寺。

      四  部 
      唐《經籍志》:玄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號;甲,經部,赤牙簽;乙,史部,綠牙簽;丙,子部,碧牙簽;丁,集部,白牙簽。

      蕓  編 
      蕓香草能辟蠹,藏書者用以熏之,故書曰蕓編;古詩:“蕓葉熏香走蠹魚。”

      書樓孫氏 
      孫祈六世祖長孺喜藏書,數萬余卷置之樓上,人謂之書樓孫氏。  汗牛充棟 
      陸文通之書,居則充棟,出則汗牛。

      懸國門 
      呂不韋集《呂氏春秋》成,暴之咸陽市,懸千金其上,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人莫能增損。

      市肆閱書 
      王充,好博覽。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鬻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著《論衡》八十五篇。  帳中秘書 
      王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吳始得之,秘之帳中,以為談助。后王郎得其書,及還洛下,時人稱其才進。曰:“不見異人,當得異書。”

      藏書法 
      趙子昂書跋云:“聚書藏書,良非易事!善觀書者,澄神端慮,凈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作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后之得吾書者,并奉贈此法。”

      等身書 
      宋賈黃中幼日聰悟過人,父師取書與其身等,令讀之,謂之等身書。  蔡邕遺書 
      蔡琰歸自沙漠,曹操問邕遺書,琰曰:“父亡,遺書四千余篇,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因乞給紙筆,真草惟命。于是繕寫送入,文無遺誤。

      嘉則殿 
      隋煬帝嘉則殿書分三品,有紅琉璃、紺琉璃、漆軸之異。殿垂錦幔,繞刻飛仙。帝幸書室,踐暗機,則飛仙收幔而上,廚扉自啟;帝出,扉閉如初。隋之藏書,計三十七萬卷。  補亡書三篋 
      漢張安世博學。武帝幸河東,亡書三篋,詔問群臣,俱莫能知,惟安世識之,為寫原本補入。后帝購求得書,以相較對,并無遺誤。


      博  洽

      舌  耕 
      漢賈逵通經術,門徒來學,不遠千里,獻粟盈倉。或云,逵非力耕,乃舌耕也。

      書  廚 
      陸澄博覽,無所不知,王儉自謂過之。及與語,澄談及所遺編數百條,皆儉所未睹,乃嘆服曰:“陸公,書廚也。”

      學  府 
      《南史》:梁昭博及古今,人稱為學府。  人物志 
      唐李守通曉天下人物臧否,世號肉譜。虞世南曰:“昔任彥升通曉經術,世號五經笥。今以守為人物志,可乎!”

      九經庫 
      唐谷律耶博通經術,為世所重,號“《九經》庫”。又房暉遠博聞洽記,學者稱為“《五經》庫”。

      稽古力 
      漢桓榮性嗜學,明帝時拜太子太傅,以所賜車馬陳于庭,謂諸生曰:“此稽古力也。”

      柳篋子 
      唐柳燦遷左拾遺,公卿競托為箋奏,時譽日富,以其博學,號“柳篋子”。

      五總龜 
      唐殷踐猷博通經典,賀知章稱之曰“五總龜”。龜千歲一總,問無不知,為秘書省學士。  行秘書 
      唐太宗嘗出行,有司請載副書以從。上曰:“不須。虞世南在此,即秘書也。”

      八斗才 
      謝靈運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識,安定繼之。

      捫腹藏書 
      楊娶崔季讓女,崔富圖籍,游其精舍,輒覽記。既而曰:“崔氏書被人盜盡。”崔遽令檢之,捫其腹曰:“已藏之腹笥矣!”

      三萬卷書 
      吳萊好游,嘗東出齊魯,北抵燕趙,每遇勝跡名山,必盤桓許久。嘗語人曰:“胸中無三萬卷書,眼中無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縱能,亦兒女語耳。”

      了卻殘書 
      朱晦翁答陳同文書:奉告老兄,旦暮相攛留取間,漢存山里咬菜根,了卻幾卷殘書。

      書  淫 
      劉峻家貧好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髜其鬢發。及覺復讀,常恐聽見不博,聞有異書,必往祈借,崔慰謂之“書淫”。


      勤  學

      帳中燈焰 
      范仲淹夜讀書帳中,帳頂如墨。及貴,夫人以示諸子曰:“爾父少時勤學,燈焰之跡也。”

      傭作讀書 
      匡衡好學,邑有富民家多書,與之傭作,而不取值,曰:“愿借主人書讀耳。”遂博覽群書。

      帶經而鋤 
      倪寬受業于孔安國,時行賃任,帶經而鋤,力倦,少休息,即起誦讀。  燃  葉 
      柳燦,少孤貧,好學,晝采薪給費,夜燃葉讀書。

      圓木警枕 
      司馬光常以圓木為警枕,少睡則枕轉而覺,即起讀書,學無不通。

      穿  膝 
      管寧家貧好學,坐藜床五十余年,未嘗箕股,當膝處皆穿。

      燃糖自照 
      顧歡家貧,鄉中有學舍,歡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燃松節讀書,或燃糖自照。  杜門讀書 
      邢邵,任丘人。少游洛陽,遇雨,乃杜門五日讀《漢書》,悉強記無遺。文章典麗,既贍且速,與溫子齊名。官太常卿,兼中書監、國子監祭酒,朝士榮之。雅性脫略,不以位望自尊,止臥一小室,未嘗內宿。自云:“嘗晝入內閣,為犬所吠。”


      著  作

      字挾風霜 
      淮南王劉安撰《鴻烈》二十一篇,字字皆挾風霜之氣。揚子云以為一出一入,字直百金。

      月露風云 
      隋李諤書云:“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盡是風云之狀。”

      文陣雄師 
      唐蘇文章思若涌泉,張九齡謂同列曰:“蘇生之文俊贍無敵,真文陣雄師也。”

      詞人之冠
      唐張九齡七歲能文,太宗時為中書舍人,時號為詞人之冠。

      文章宿老 
      唐李嶠為鳳閣舍人,富才思,文冊號令多屬為之。前與王、楊接跡,中與崔、蘇齊名,學者稱為文章宿老。

      口吐白鳳 
      漢揚雄作《甘泉賦》,才思豪邁,賦成,夢口吐白鳳。

      咽丹篆 
      唐韓愈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強吞之,傍有一人拊掌而笑。覺后胸中如物咽,自是文章日麗。后見孟郊,乃夢中傍笑者。

      錦心繡口 
      唐李白送弟序曰:“弟心肝五臟皆繡口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毫霧散也。”

      宮體輕麗 
      《唐高祖紀》:東海徐文體輕麗,時人謂之宮體。  自出機杼 
      祖瑩以文學見重,常語人云:“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筋骨,何能共人作生活也!”  倚馬奇才 
      桓溫北征鮮卑,召袁宏倚馬前作露布,手不停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文不加點 
      江夏太守黃祖大會賓客,有獻鸚鵡者,命禰衡曰:“愿先生賦之。”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采甚麗。

      干將莫 
      李邕文名天下,盧藏用曰:“邕之文如干將莫,難與爭鋒,但虞其傷缺耳。”

      洛陽紙貴 
      左思作《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邢邵文章典麗,每文一出,京師傳寫,為之紙貴。

      此愈我疾 
      陳琳少有辯才,草檄成以呈曹公。公先苦頭瘋,是日臥讀琳檄,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疾!”臺閣文章 歐陽文忠曰:“文章有兩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臺閣之文。”王安石曰:“文章須官樣,豈亦謂有臺閣氣耶?”

      捕龍搏虎 
      柳宗元曰:人見韓昌黎《毛穎傳》,大嘆以為奇怪。余讀其文,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暇。

      捕長蛇騎生馬
      唐孫樵書玉川子《月蝕歌》、韓吏部《進學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讀之如赤手捕長蛇,不施鞅勒騎生馬。

      驅屈宋鞭揚馬 
      《李翰林集》序: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步,惟公一人。

      點鬼簿、算博士 
      唐王勃、楊炯、盧照領、駱賓王,皆有文名,人議其疵曰:楊好用古人姓名,謂之“點鬼簿”。駱好用數目作對,謂之“算博士”。  玄圃積玉 
      時人目陸機之文猶玄圃積玉,無非夜光。

      造五鳳樓 
      韓浦與弟洎,皆有文名,洎嘗曰:“予兄文如繩樞草舍,聊庇風雨。予文是造五鳳樓手。”浦因寄蜀箋與洎,曰:“十樣鸞箋出益州,近來新寄浣溪頭。老兄得此全無用,助汝添修五鳳樓。”

      夢滌腸胃 
      王仁裕少時,嘗夢人剖其腸胃,以西江水滌之,見江中沙石,皆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并進,有詩百卷,號《西江集》。

      鼠坻牛場 
      揚雄曰:雄為《太玄經》,猶鼠坻之與牛場也,如其用,則實五谷飽邦民;否則,為坻糞,棄之于道已矣。

      帖  括 帖者簿籍之義,以帖籍賅括義理而誦之。

      □癡符 和凝為文,以多為富,有集百卷,自鏤飯以行,識者非之,曰:“此顏之推所謂癡符也。”

      焚棄筆硯 
      陸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張茂先嘗謂之曰:“人之為文章,常患才少,而子患才多。”機弟云曰:“茂先見兄文,輒欲焚棄筆硯。”

      齊丘竊譚峭 
      五代時,宋齊丘欲竊譚景升《化書》以為己作,乃投景升于江。后漁人撒網,獲景升尸,手中持《化書》三卷,遂改《齊丘子》為《譚子化書》。

      郢  削 
      《莊子》:郢人堊音惡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斫之,盡堊而鼻不傷。故求人筆削其詩文,曰郢削。

      藏  拙 
      梁徐陵使于齊,時魏收有文學,北朝之秀錄其文集以遺陵,命傳之江左。陵還,渡江而沉之,從者問故,曰:“吾與魏公藏拙。”  韓山一片石 
      庾信自南朝至北方,惟愛溫子所作《韓山碑》。或問北方何如,信曰:“惟韓山一片石堪與語,余若驢鳴犬吠耳。”

      福先寺碑 
      裴度修福先寺,將求碑文于白居易。判官皇甫怒曰:“近舍,而遠取居易,請從此辭。”度亟謝,隨以文屬。飲酒,揮毫立就。度酬以車馬玩器約千緡,怒曰:“碑三千字,每字不直絹三匹乎?”度又依數酬之。又索文改竄,度笑曰:“文已妙絕,增一字不得矣!”

      聰明過人 
      韓文公嘗語李程曰:“愈與崔丞相群同年往還,直是聰明過人。”李曰:“何處過人?”韓曰:“共愈往還二十余年,不曾說著文章。”

      金銀管 
      湘東王錄忠臣義士文章,筆有三品:忠孝全者,金管書之;德行精粹者,銀管書之;文章華麗者,斑竹管書之。

      杜  撰 
      五代廣成先生杜光庭,多著神仙家書,悉出誣罔,如《感遇傳》之類。故人以妄言謂之杜撰。或云杜默,非也。杜默以前遂有斯語。

      千字文 
      梁散騎員外周興嗣犯事在獄,梁王命以千字成文,即釋之。一夕文成,須鬢皆白。

      兔園冊 
      漢梁孝王有圃名兔園,孝王卒,太后哀慕之。景帝以其園令民耕種,乃置官守,籍其租稅,以供祭祀。其簿籍皆俚語之字,故鄉俗所誦曰《兔園冊》。

      書肆說鈴 
      揚雄曰:“好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

      昭明文選六臣注 
      六臣;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并唐人;銑、向、周翰皆處士。

      艾  子 
      東坡有《艾子》一編,并是笑話。初不解其書,后見《雜記》云:“宋仁宗灼艾,令優人競說笑話,以忘其痛。艾子命書,亦此意也。或云子由灼艾,東坡作此,以分其痛。

      四本論
      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莊子郭注 
      晉向秀注莊子《南華經》,剖析玄理。郭象竊之,以己名行世。

      敘  字 
      東坡祖名序,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字。  顏魯公書 
      顏魯公所著書,有《大言》、《小言》、《樂語》、《滑語》、《讒語》、《醉語》,皆不傳。

      無  字 
      《周易》“無”作“無”。晉王述日:“天屈西北為無。”今于“無”上加一點,是古“既”字。

      三都賦序 
      徐文長曰:皇甫謐序《三都》,足以重左太,而陳師錫之序《五代史》,不足以當歐陽永叔。則予雖無序,可也。


      詩  詞

      代羲如為長短句詩,漢武帝始為聯句詩,曹植始為絕句詩,沈期始為律詩。舜始為四言。漢唐山夫人始為三言詩。枚乘十九首始為五言詩。唐始為排句,宋始為集句。顏延年、謝元暉始唱和,元微之、李白始唱和次韻,顏魯公始押韻。宋周始為四聲切韻【又沈約《四聲譜》、夏侯該《四聲韻略》】,唐孫始集為《唐韻》。魏孫炎始為反切字【本西域二合音,如“不可”為“叵”,“而已”為“耳”之類】僧守溫始為三十二字母。

      樂  府 
      漢武帝始郊廟燕射,咸著為篇章,無總眾體。制樂府,本《騷》、《九歌》、《招魂》。李延年始造樂府新聲二十八解【本胡曲造】,古為章,魏晉以來皆為解。唐始變樂府為詞調,宋始變詞調為長短篇。晉荀勖始為清商三調,本周房中為平調、清調、瑟調。漢房中為楚調。又側調生于清調,總為相和調。清商傳江左,為梁宋新聲,始尚辭【謂歌辭漢時但有其音耳。夷、伊、那、何之類則聲也】。大曲有艷【在曲前】,有趨有亂【在曲后】。隋煬帝始倚聲命辭【或云起于唐之季世。王涯始曲中填辭一云張泌,然六朝已有之】。李白始為小辭。

      詩  體 
      嚴滄浪云:詩體始于國風、三頌、二雅,流為《離騷》,古樂古選【十九首】。后有建安體【漢萬年曹氏父子及鄴中七才子之詩】、黃初體【魏年號,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號,嵇、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號,左思、潘岳、二張、二陸之詩】、元嘉體【宋年號,顏、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號,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杜云:“恐與齊梁作后塵”】、南北朝體【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一體也】、初唐體【謂襲陳隋之體】、盛唐體【開元、天寶之詩】、中唐體、晚唐體、宋元□體【黃山谷 蘇東坡、陳后山、劉后村、戴石齋之詩】。

      《唐詩品匯》 
      總論曰:略而言之,則有初唐盛中晚之不同。詳而言之,貞觀、永徽之時,虞世南、魏征諸公稍離舊習,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因加美麗,劉希夷庭芝有閨帷之作,上官昭容有婉媚之姿,此初唐之制也。神龍以還,洎開元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嶠文章宿老,沈佺期、宋之問之新聲,蘇、張說之大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白之飄逸,杜工部甫之沉郁,孟襄陽浩然之清雅,王右丞維之精爽,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雋拔,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雄快,此盛唐之盛者也。大歷、真元間,則有韋蘇州應物之澹雅,劉隨州長卿之閑曠,錢起郎士元之清贍,皇甫冉曾之競秀,秦公緒之山林,李從一嘉之臺閣,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際,則有柳愚溪宗元之超然復古,韓昌黎愈之博大沉雄。張籍、王建樂府得其故實,元、白敘事務得分明,與夫李賀、盧仝之鬼怪,孟郊、賈島之瘦寒,此晚唐之變也。降而開元以后,則有杜牧之牧之豪縱,溫飛卿庭筠之綺靡,李義山商隱之隱癖,許用晦暉之對偶,他若劉滄、馬戴、李頻、李群玉,此晚唐變態之極矣。

      詩  評 
      敖陶孫評: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鮑明遠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謝康樂如東海揚帆,風日流麗。陶彭澤如絳云在霄,舒卷自如。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韋蘇州如園客獨繭,暗合音徽。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杜牧之如銅瓦走坡,駿馬注坡。白樂天如山東父老課農桑,言言著實。元微之如李龜年說天寶遺事,貌悴而神不傷。劉夢得如鏤冰雕瓊,流光自照。李太白如劉安雞犬,遺響白云,核其歸存,恍無定處。韓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韓信獨能。李長吉如武帝食露盤,無補多欲。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張籍如優工行鄉,飲獻秩,時有詼氣。柳子厚如高秋獨眺,霽晚孤吹。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妍,要非適用。本朝蘇東坡如屈注天潢,倒連滄海,變眩百怪,終歸渾雄。歐陽文忠如四瑚八璉,止可施之宗廟。王荊公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黃山谷如陶弘景祗詔入官,析理談玄,而松風之夢故在。梅圣俞如關河放溜,瞬息無聲。秦少游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陳后山如九皋獨唳,深林孤芳,沖寂自妍,不求識賞。韓子蒼如梨園按樂,排比得倫。呂居仁如散圣安禪,自能奇逸。其它作者,未易殫陳。獨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擬議。語覺爽俊,而評似穩妥,惟少為宋人曲筆耳,故全錄之。

      苦  吟 
      孟浩然眉毛盡落,裴至袖手皆穿,王維則走入醋甕,皆苦于吟者。

      警  句 
      楊徽之能詩,太宗寫其警句于御屏,僧文瑩謂以天地浩露滌筆于金甌雪盤,方與此詩神骨相投。

      推  敲 
      賈島于京師驢背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既下“敲”字,又欲下“推”字,揀之未字,引手作推、敲勢。時韓愈權京兆尹,島不覺沖其前導。擁至尹前,具道所以。愈曰:“敲字佳矣。”與并轡歸,為布衣交。

      柏梁體 
      七言詩始于漢柏梁體。武旁作《柏梁臺》,詔群臣能詩者得上座,凡七言,每句用韻,各述其事。

      古錦囊 
      李賀工詩,每旦出,騎款段馬,從小奴輩,背古錦囊,遇所得,即內之囊中。母見之曰:“是兒嘔出心肝乃已!”

      壓倒元白 
      唐寶歷中,楊嗣復大宴,元稹、白居易亦與賦詩,惟楊汝士后成,最佳,元、白嘆服。汝士醉歸,語其子弟曰:“我今日壓倒元白!”

      詩中有畫 
      王維工于詩畫。東坡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楓落吳江泠
      崔信明、鄭世翼遇諸江中,世翼謂曰:“聞君有‘楓落吳江冷’之句,愿見其余。”信明欣樂,出眾篇,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諸水,引舟遽去。

      依樣葫蘆 
      宋陶久在詞林,太祖曰:“頗聞翰林皆簡舊本換詞語,此俗謂之依樣葫蘆。”后陶作詩,書玉堂壁曰:“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賣平天冠 
      宋廖融精于詩學,多有生徒。太宗曰:“詞賦策論取士,融生徒多引去。”融曰:“豈知今日之詩道,一似大市賣平天冠,并無人問。”

      技  癢 
      《懶真子》云:老杜哀鄭虔詩,有“薈蕞何技癢”之句,謂人有技藝不能自忍,如人之搔癢也。

      投  溷 
      李賀有表兄與賀有筆硯之仇,恨賀傲。忽賀死,復紿取其稿,盡投溷中。

      點金成鐵 
      梁王籍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荊公改用其句曰:“一鳥不鳴山更幽。”山谷笑曰:“此點金成鐵手也。”

      易吾肝腸 
      張籍愛杜甫詩,取其集,焚取灰燼,副以膏密,頓飲之,曰:“令吾肚腸從此改易。”  賈島佛 
      李洞慕賈浪仙詩,鑄銅像事之如神,嘗念賈島佛。

      偷  詩 
      李衡初隱廬山,有竊其詩以登第者。衡后亦登第,見其人問曰:“‘一一鶴聲飛上天’在否?”答曰:“此句知兄最惜,不敢偷。”衡曰:“猶可恕也。”

      詆  詩 
      張率年十六,作頌賦二千余首,虞訥見而詆之。率乃一旦焚毀,更為詩示之,托云沈約。訥更句句嗟稱無字不妙。率曰:“此率作也。”訥慚而退。

      愛殺詩人 
      唐宋之問愛劉希夷詩,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懇乞不與,之問怒以土囊壓殺之。

      出詩示人 
      殷浩少與桓溫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曰:“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殷嘗作詩示桓,桓玩侮之曰:“卿慎弗犯我,犯我,當出汝詩示人也!”


      歌  賦

      古歌謠 
      伏羲氏有網罟之歌,始為歌。葛天氏操牛尾,投足,歌八闋,始分闋。孔甲作《破斧》之歌,始為東音。涂山氏(禹妃)歌侯人,始為周南、召南。有氏感飛燕,始為北音。周昭王時,西瞿徙宅西河,始為西音。(今歌曲統謂南北音。涼州、伊州、甘州、渭州皆西音,并為北歌曲。)

      鼓  吹 
      黃帝命岐伯為鼓吹。凱歌,漢為鐃歌,本鼓吹。

      相和歌 
      漢始有雜歌、艷歌、倚歌、蹈歌,始為相和歌,本謳謠絲竹相和,執節而歌。

      樂府采詩 
      漢武帝立樂府采詩,夜誦則有趙代秦楚之謳,始以聲為主尚歌。

      白歌 
      梁武帝本吳歌《白》,始改子夜吳聲四時歌。

      薤露蒿里 
      田橫從者始為《薤露》、《蒿里》歌。魏繆襲始以挽歌為辭。

      郊祀歌 
      三言四言。謝莊歌五帝,三言九言,依五行數。漢歌篇八句轉韻。張華、夏侯湛兩三韻轉。傅玄改韻頗數。王韶之、顏延之始四句轉韻,賒促得中。

      鐃  吹 
      唐柳子厚作鐃歌鼓吹曲十二篇,歌唐戰功。

      檀來歌 
      周世宗南征軍士作《檀來歌》,聲聞數十里。

      陽春白雪 
      《文選》:客有歌于郢中者,始為《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數千人。為《向陽薤露》,和者數百人。為《陽春》、《白雪》,和者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征,和者不過數人。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填詞柳三變 
      柳耆卿為屯田員外郎,初名三變,自作詞云:“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后有薦于朝者,仁宗曰:“此人風前月下,且去填詞。”由是不得志。自稱奉圣旨填詞柳三變。

      纂組成文 
      司馬相如曰:合纂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攬人物,斯乃得之于內,不可得而傳也。

      登高作賦 
      古者登高能賦,山川能祭,師旅能御,喪紀能誄,作器能銘,則可以為大夫矣。

      五經鼓吹 
      孫綽博學,善屬文,絕重張衡、左思賦,每云:“《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雕蟲小技 
      或問揚子云曰:“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既而曰:“壯夫不為也。”

      風送滕王閣 
      都督閻伯岐修滕王閣,落成設宴,屬婿吳子章預作《滕王閣賦》,出以夸客。王勃自馬當順風行七百余里,至南昌與宴。及遜作賦,受筆札而不辭。都督大怒,命吏伺其落句即報。至“落霞秋水”句,都督曰:“此天才也!”命其婿輟筆。

      張融海賦 
      張融為《海賦》,徐凱之曰:“卿此賦實超玄虛,但不道鹽耳。”融即援筆增曰:“漉沙構白,熬波出素。積雪中春,飛霜暑路。”

      木華海賦 
      木華作《海賦》,思路偶澀,或告之曰:“何不于海之上下四旁言之?”華因其言,《海賦》遂成。

      八叉手 
      溫庭筠工賦,每人試作賦,八叉手而八韻成。又言庭筠作賦,未嘗起草,一吟一韻,場中號溫八吟,亦號溫八叉。


      書  簡

      伏羲始制契,以木刻書。黃帝始以刀書。舜始以漆書。中古磨石汁書。黃帝始鑄文于鼎彝。周宣王始刻文于石。五代和凝始刻書于梨板。

      印  板 
      隋文帝為印板。馮道請唐明宗行印板,始印五經,始依石經文字,刊九經板。宋真宗始摹印司馬、班史諸史板。

      鯉  素 
      《古樂府》:“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意何如?上有加餐飯,下有長相思。”

      云錦書 
      李白詩:“青鳥海上來,今朝發何處?口銜云錦書,為我忽飛去。鳥去凌紫煙,書留綺窗前。開緘方一笑,乃是故人傳。”

      青泥書 
      后漢鄧訓為上谷守。故吏知訓好青泥封書,遂從黎陽步推鹿車,載青泥至上谷,以遺訓。

      飛  奴 
      張九齡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系鴿足上投之,呼為飛奴。

      代兼金 
      陸機詩:“愧無雜佩贈,良訊代兼金。”

      寄飛燕 
      江淹詩:“袖中有短札,欲寄雙飛燕。”孟郊詩:“欲寫加餐字,寄之西飛翼。”  白絹斜封 
      盧仝《謝孟簡惠茶》歌:“日高丈五睡正濃,將軍扣門驚周公,口傳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十部從事 
      晉劉弘為荊州刺史,每發手書郡國,丁寧款密,莫不感悅,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于十部從事!”  家書萬金 
      王筠久住沙陽。一日,得家書,曰:“抵得萬金也。”杜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風月相思 
      周弘讓答王褒書:“蒼雁鱗,時留尺素,清風明月,俱寄相思。”  千里對面 
      唐高祖曰:“房玄齡每為吾兒陳事,千里外猶如面談。”

      不為置書郵 
      晉殷浩遷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余,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為致書郵。”


      字學【匯入群書文章】

      神農始為歷日。文王始為經書。周公始為政書。黃帝受玄女始為《兵符》。呂望始為《韜略》。周公始為《四方志》。李悝次諸國律,始為《法經》。周公始為稗官。戰國時始為小說。宋高宗始為詞話。神農嘗百藥,始著方書。黃帝與岐伯問答。雷公受業,著《內外經》。巫占六歲以下小兒壽天,著《顱□經》。漢甘公始為命書,唐舉始為相書,郭璞始為風水書。景慮始口授,大月氏王使尹存浮屠經。蔡、秦景始奉使得天竺佛書,梁武帝合五千四百卷為三藏。黃帝使史甲作戒,始著書。成湯始撰書名凡書各有名。黃帝始為銘、為箴。帝嚳始為頌。伏羲始為記事。司馬遷始為紀。沈約始為類事。子夏始為序。公羊高始為注。鄭玄始為箋釋。趙岐始為題跋。莊周始為說。田駢始為辨。荀卿始為論解。夏啟始為檄,伊尹始為訓。黃帝始為傳。周公始為誄。鬻熊始為子。庾仲容始為鈔。劉歆始為集。南朝始為文、為筆【今詩文通稱文筆】。惡宋始為文受禮。隋始受錢,唐始盛。漢始稱賈逵為舌耕,唐始稱王勃為筆耕【以為文取豐金也】。高穎始索潤筆時為鄭譯草封沛國制。王隱君始歌賣文段湛賣文。任□《文章緣起》:三言詩,晉散騎常侍夏侯湛作。四言詩,前漢楚王傅韋孟諫楚王戊詩。五言詩,漢騎都尉李陵與蘇武詩。六言詩,漢大司農谷永作。七言詩,漢武帝柏梁臺連句。九言詩,魏高貴鄉公作。賦,楚大夫宋玉作。歌,荊軻作《易水歌》。《離騷》,楚屈原作。詔,起秦時璽文。秦始皇傳國璽。冊文,漢武帝封三王冊文,表,淮南王安諫代閩表。讓表,漢東平王蒼上表讓驃騎將軍。上書,秦丞相李斯上始皇書;漢太史令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對賢良策,漢太子家令晁錯。上疏,漢大中大夫東方朔。啟,晉吏部郎山濤作選啟。作奏記,漢江都相詣公孫弘奏記。箋,漢護軍班固說東平王箋。謝恩,漢丞相魏相詣公車謝恩。令,漢淮南王謝群公令。奏,漢牧乘奏書諫吳王濞。駁,漢吾丘壽王駁公孫弘禁民不得挾弓。議論,王褒四子講德論,漢韋玄成奏罷郡國廟議。彈文,晉劉州刺史王深集雜彈文。騷,漢揚雄作。薦,后漢云陽令朱云薦伏湛。教,京兆君王尊出教,告屬縣。封事,漢魏相奏霍氏專權封事。白事,漢孔融主薄作白事書。移書,漢劉歆移書諫太學博士,論《左氏春秋》。銘,秦始皇會稽山刻石銘。箴,揚雄《九州百官箴》。《封禪書》,漢文園令司馬相如。贊,司馬相如作《荊軻贊》。頌,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序,漢沛郡太守作《鄧后序》。引,琴操有《箜篌引》。《志錄》,揚雄作。記,揚雄作《蜀記》。碑,漢惠帝四皓碑。碣,晉潘尼作潘黃門碣。誥,漢司隸從事馮衍作。誓,漢蔡邕作《艱誓》。露布,漢賈弘為馬超伐曹操作。檄,漢丞相琳祭酒陳曹檄作。操明文,漢泰山太守應劭作。對問,宋玉《對楚王問》。傳,漢東方朔作《非有先生傳》。上章,孔融上章繳。《大中大夫解嘲》,揚雄作。訓,漢丞相主簿繁軟祠其先生訓。樂府,即古詩各體。詞,漢武帝《秋風詞》。旨,后漢崔作《達旨》。勸進,魏尚書令荀攸《勸魏王進文》。喻難,漢司馬相如《喻巴蜀》,并《難蜀父老》文。誡,后漢杜篤作《女誡》吊文,賈誼《吊屈原文》。告,魏阮為文帝作《舒告》。傳贊,劉歆作《列女傳贊》。謁文,后漢別部司馬張超謁孔子文。析文,后漢傅毅作高闕析文。祝文,董仲舒祝日蝕文。行狀,漢丞相倉曹傅朝作《楊元相行狀》。哀策,漢樂安相李亢作《和帝哀策》。哀頌,漢會稽東郡尉張作《陶侯哀頌》。墓志,晉東陽太守殷仲文作從弟墓志。誄,漢武帝公孫弘誄。悲文,蔡邕作悲溫舒文。祭文,后漢車騎郎杜篤作祭延鐘文。哀詞,漢班固梁氏哀詞。挽詞,魏光祿勛繆襲作。發,漢枚乘作《七發》。離合詞,孔融作四言離合詩。《連珠》,揚雄作。篇,漢司馬相如作《凡將篇》。歌詩,枚乘作麗人歌詩。遺命,晉散騎常侍江統作。圖,漢河間相張人作《玄圖》。勢,漢濟北相崔瑗作《草書勢》。約,王褒作《僮約》。伏羲命倉頡、沮誦始造字。倉頡造字,天雨血,鬼夜哭,龍乃潛藏。

      六  書 
      蒼頡造字,有六書:一曰象形謂日月之類,象日月之形體也,二曰假借謂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三曰指事謂上下之類,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各指其事,以為言也,四曰會意謂武信之類,止戈為武,人言為信,會合人意也,五曰轉注謂考老之類,左右相轉,以為言也,六曰諧聲謂江河之類,以水為形,以工可為聲也。

      字  祖 
      蝌蚪書乃字之祖。庖犧氏有龍瑞,作龍書。神農有嘉穗,作穗書。黃帝因卿云作云書。堯因靈龜作龜書。夏后氏作鐘鼎,有鐘鼎書。朱宣氏有鳳瑞,作鳳書。周文王因赤雁銜書,武王因丹鳥入室作鳥書,因白魚入舟作魚書。周宣王史籀始為大篆,名籀篆。李斯始為小篆,名玉箸篆。

      歷朝斷書 
      倉頡而降,凡五變:古文,蝌蚪,籀篆,隸,草。

      秦書八體 
      大篆、小篆、刻符鳥有云腳,印符用,蟲書、摹印曲體印用,亦名繆篆,置書即蕭何題筆未央,殳書隨勢書,隸書。  漢六體 
      試吏古文、奇字、篆、隸 繆篆、蟲書。

      唐定五體 
      古文、大篆、小篆、蟲書、隸。

      張懷□十體斷書 
      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章、草、行書、飛白。  唐度之十體 
      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本務光、懸針、垂露表章用,三曹喜作、鳥書、連珠。  宋十二體 
      殳書、傳信、鳥書、刻符、蕭籀、署書、芝英書漢武帝植芝作、氣候直時書相如采日辰蟲形作、鶴頭書漢詔板用、偃波書鶴頭纖亂者、轉宿篆司馬子韋以熒惑退舍作、蠶書秋胡妻作。

      小篆體八鼎 
      小篆、薤葉、垂露、懸針、纓絡劉德觀星作、柳葉衛作、煎刀韋誕作、外國胡書阿馬兒抹王授。

      韻之字數 
      沈約韻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廣韻》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八分書 
      蔡文姬言,割程隸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書。

      章  草 
      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謂之章草。
      書  畫  蘭亭真本 
      王右軍寫《蘭亭記》,韻媚遒勁,謂有神助。后再書數十余幀,俱不及初本。右軍傳于徽之,徽之傳七世孫智永,智永傳弟子辨才,辨才被御史蕭翼賺入庫內,殉葬昭陵。

      草圣草賢 
      晉張旭善草書,飲酒大醉,呼叫狂走,或以發濡墨而書,人稱之草圣。崔瑗善章草,人稱之草賢。

      怒猊渴驥 
      唐徐浩書《張九齡告身》,多渴筆,謂枯無墨也,在書家為難。世狀其法如怒猊決石,渴驥奔泉。

      家雞野鶩 
      晉庾翼少時,書與右軍。齊名,學者多宗右軍。庾不忿,與都人書云:“小兒輩乃厭家雞,反愛野鶩,皆學逸少書。”  伯英筋肉 
      晉衛、索靖俱善書,時謂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

      池水盡黑 
      張奐長子芝,字伯英,好草書,學崔、杜法,家之布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池水為之盡黑。

      游云驚鴻 
      晉王羲之善草書,論者稱其筆勢,飄若游云,矯若驚鴻。

      龍跳虎臥 
      晉王右軍善書,人謂右軍之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風檣陣馬 
      宋米芾善書。東坡云:“元章平生篆隸真行草書,分為十卷,風檣陣馬,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柿葉學書 
      鄭虔好書,常苦無紙,遂于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逐日取以學書,歲久乃盡。

      綠天庵 
      懷素喜學書,種芭蕉數萬株,取其葉以代紙,號其所曰:“綠天庵”。

      駐馬觀碑 
      歐陽率更行見古碑是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還,下馬佇立,疲倦則席地坐觀,因宿其下,三日乃去。

      鐵戶限 
      智永,右軍七世孫,精于書法。人來覓書,并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穿,乃用鐵葉裹之,人號“鐵戶限”。

      溺水持帖 
      趙子固常得姜白石所藏定武不損本《禊帖》,乘舟夜泛而歸,行至之升山,風起舟覆,行李禊被皆淹溺無余。子固方披濕衣立淺水中,手持《禊帖》,語人曰:“《蘭亭》在此,余不足問也。”

      鐘繇掘墓 
      魏鐘繇問蔡伯喈筆法于韋誕,誕吝不與,繇乃自捶胸嘔血,魏祖以五靈丹救活之。及誕死,繇使盜掘其墓,得之。由是書法更進,日夜精思。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繇之子會,字士季,書有父風。

      字以人重 
      書法擅絕技者,每因品重,非其人只貽玷耳。故曹操書法雖美不傳,褚仆射、顏魯公、柳少師則家藏寸紙,珍若尺璧,不專以字重也。

      換羊書 
      王魯直謂東坡曰:“昔王右軍書為換鵝書。韓宗儒每得公一帖,即干殿帥姚麟許換羊肉十數斤。可名公書為‘換羊書’矣。”一日,坡在翰苑,以圣節撰著紛冗,宗儒日作數簡以圖報書,使人立庭下督索甚急。公笑語之曰:“傳語:本官今日斷屠。”

      見書流涕 
      王羲之十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之,語太常王榮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法。”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書不擇筆 
      唐裴行儉工草隸,每曰:“褚遂良非精紙佳筆未嘗肯書,不擇筆墨而研捷者,惟予與虞世南耳。”

      五云佳體 
      唐韋陟封郇公,善草書,使侍妾掌五彩箋,裁答授意,陟惟署名。人謂所書“陟”字,若五朵云,號“郇公五云體”。

      登梯安榜 
      韋誕能書。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誕登梯書之。既下,頭鬢皓然,因敕兒孫勿復學書。  換鵝書 
      山陰一道士養好鵝,右軍往觀,意甚喜,因求市之。道士云:“為我寫《道德經》,當舉鵝相贈耳。”右軍欣然寫畢,籠鵝以歸。或問曰:“鵝非佳品,而公愛之,何也?”右軍曰:“吾愛其鳴喚清長。”

      寢食其下 
      閻立本觀張僧繇江陵畫壁,曰:“虛得名耳。”再往,曰:“猶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寢食其下數日而后去。

      畫龍點睛 
      張僧繇避侯景來奔湘東,嘗于天皇寺畫龍,不時點睛,道俗請之,舍錢數萬,落筆之后,雷雨晦冥,忽失龍所在。  畫  魚 
      唐李思訓畫一魚甫完,方欲點染藻荇,有客叩門,出看,尋失去畫魚。使人覓之,乃風吹入池,拾起視之,魚竟失去,止剩空紙。后思訓畫大同殿壁,明皇諭之曰:“卿所畫壁,常夜聞水聲,真入神之手。”思訓開元中除衛將軍,與其子道昭俱得山水之妙,時號大李、小李。

      畫牛隱見 唐太宗時,李至獻畫牛,晝則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莫曉其故。僧贊寧曰:“此幻藥所畫。倭國有蚌淚,和色著物,晝見夜隱。沃焦山有石,磨色染物,晝隱夜見。”  滾塵圖 唐寧王善畫馬,花萼樓壁上畫《六馬滾塵圖》,明皇最愛玉面花驄,后失之,止存五馬。

      畫龍禱雨 
      曹不興嘗于溪右見赤龍,夭矯波間,因寫以獻孫皓。至宋文帝時,累月旱,祈禱無應。帝取不興畫龍,置之水傍,應時雨足。

      畫鷹逐鴿 
      潤州興國寺,苦群鳩鴿棲梁上污穢佛像。張僧繇乃就東壁上畫一鷹,西壁上一鷂,皆側首向檐外,自是鳩鴿不敢復來。

      李營丘 
      李成,營丘人,善畫山水林木,當時稱為第一,遇目矜貴。生平所畫,只用自娛,勢不可逼,利不可取,傳世者不多。郭熙是其弟子。  范蓬頭 
      范寬居山林,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北宋時,天下畫山水者,惟寬與李成,議者謂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遙;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造神奇。

      董北苑 
      沈存中云南中士,時有北苑董源善畫,尤工秋嵐近景,為寫江南山水,可為奇峭。其后建康僧巨然,祖述綿法,皆臻妙理。

      王摩詰 
      唐王維字摩詰,別墅在輞州,常畫《輞州圖》,山谷盤郁,云水飛連,意在塵外,怪生筆端。秦太虛云:“予病,高符仲攜《輞川圖》示予曰:‘閱此可愈病。’予喜甚,恍然若與摩詰同入輞川,數日病愈。”

      李龍眠 
      舒城李公麟號龍眠,工白描,人物遠師陸、吳,牛馬斟酌韓、戴,山水出入王、李。作畫多不設色,純用澄心堂紙為之。唯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筆法,如行云流水,當為宋畫中第一。

      畫仕女 
      仕女之工,在于得其閨閣之態。唐周、張萱,五代杜霄、周文矩,下及蘇漢臣輩,皆得其妙,不在施朱傅粉、鏤金佩玉以為工。

      畫人物 
      人物于畫,最為難工,顧陸世不多見。吳道子畫家之圣。至宋李龍眠一出,與古爭先,得龍眠畫三紙,可敵道子畫二紙,可敵虎頭畫一紙,其輕重相懸類若此。

      扇上圖山水 
      《南史》:蕭賁,竟陵王子良之孫。善書畫,常于扇上為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矜慎不傳,自娛而已。

      畫  圣 
      北齊楊子華畫馬于壁,每夜必醻嚙長鳴,如索水草。人謂之“畫圣”。  頰上三毛 
      顧上康畫裴叔則,頰上三毛,神采愈俊。畫殷荊州像,荊州目眇,顧乃明點瞳子,飛白拂其上,如輕云之蔽日,殷貴其妙。

      周傳真 
      周善傳真。郭令公為其婿趙縱寫照,令韓寫,復令寫,莫辨其優劣。趙國夫人曰:“二畫俱似。前畫空得趙郎形貌,后畫兼得其神氣、性情、笑語之姿。”

      一丘一壑 
      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

      傳神阿堵 
      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鄭虔三絕 
      唐鄭虔善畫山水,嘗自寫其詩并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

      畫風鳶 
      郭恕先寓岐山下,有富人子喜畫,日給醇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為畫小童,持線車放風鳶,引線數丈,滿之。富人子大怒。與郭遂絕。

      維摩像 
      顧愷之于瓦棺寺畫一維摩相,閉戶揣摩百余日。畫畢,將欲點睛,謂僧曰:“第一日開者,令施十萬,第二日五萬,第三日開,如例。”及開,光明照寺,施者填門。

      畫花鳥 
      五代時,黃荃與子居,并畫花卉,謂之寫生。妙在傅色不用筆墨,俱以輕色染成,謂之沒骨圖。  畫枝葉蕊萼 
      江南徐熙,先落筆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后著色,故骨氣豐神,為古今絕筆。  韓馬 
      唐明皇令韓睹御府所藏畫馬,曰:“不必觀也,陛下廄馬萬匹,皆是臣師。”

      戴嵩牛 
      戴嵩善畫牛。畫牛之飲水,則水中見影;畫牧童牽牛,則牛瞳中有牧童影。

      錯畫斗牛尾 
      《東坡志林》:蜀中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撫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斗力在角,尾夾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鮑鼎虎 
      宣城鮑鼎每畫虎,掃室屏人聲,塞門牖穴屋,取明飲斗酒,脫衣據地,臥起行顧,自視真虎也。  畫  竹 
      文與可畫竹,是竹之左氏也,子瞻卻類莊子。又有息齋行者,亦以竹名。所謂東坡之竹,妙而不真;息齋之竹,真而不妙者是也。梅道人始究極其變,流傳既久,真贗錯雜。

      畫梅花 
      衡州花光長老善畫梅花,黃魯直觀之曰:“如嫩寒春曉,行孤山水邊籬落間,但欠香耳。”又楊補之墨梅清絕。

      花竹翎毛 
      唐崔白、艾宣工花竹翎毛。唐人花鳥,邊鸞畫如生。

      畫草蟲 
      吳僧善畫草蟲,以扇送司馬君實,因謝云:“吳僧畫團扇,點染成微蟲,秋毫皆不爽,真竊天地功。”

      米南宮 
      米芾字元章,天姿高邁。初見徽宗,進所畫《楚山清曉圖》,大稱旨。枯木松石,時出新意,然傳世不多。其子友仁,字元暉,能傳家學,作山水,清致可掬,成一家法。

      名畫家 
      宋四大家:南宋以后,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四家,俱登奉,名著藝苑。

      元四大家 
      趙子昂字孟,號松雪。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黃公望字可久,號大癡,又號一峰老人。王蒙字叔明,一號黃鶴山樵。俱勝國時人,以畫名世。


      不  學  沒字碑 
      五代任圜曰:“崔協不識文字,虛有其表,號沒字碑。”  腹負將軍 
      晉黨進官太尉,目不知書。一日,捫腹語曰:“吾不負汝!”一家妓應曰:“將軍不負此腹,但此腹負將軍耳。”

      視肉撮囊 
      莊子曰:“人而不學,謂之視肉;學而不行,謂之撮囊。”

      馬牛襟裾 
      人不通古今,牛馬兩襟裾。

      書  簏 
      晉傅迪廣讀書而不解其義,唐李德淹貫古今,而不能屬辭,皆謂之書簏。  □ 杜 李林甫不識杜字,謂韋陟曰:“此云杜,何也?”陟俯首,不敢應。

      金根車 
      韓退之子昶,性暗劣,為集賢校理。史傳有“金根車”,昶以為誤,改“根”為“銀”,愈責之。  弄  獐 
      唐姜度生子,李林甫手書賀之曰:“聞有弄獐之喜。”客視之,掩口笑。東坡詩:“甚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蹲  鴟 
      張九齡一日送芋于蕭炅,書稱“蹲鴟”。蕭答云:“惠芋拜嘉,惟蹲鴟未至。然寒家多怪,亦不愿見此惡鳥也。”九齡以視座客,無不大笑。  紇  字 
      魯臧武仲名紇,孔子父叔梁紇紇音恨發切,恨興軒轄,而世多呼為“核”。蕭穎士聞人誤呼武仲名,因曰:“汝紇字也不識!”

      伏  獵 
      蕭炅為侍郎,不知書,常與嚴挺之書,稱伏臘為伏獵。挺之笑曰:“省中豈容伏獵侍郎乎?”乃出之。

      春  菟
      桓溫篡位,尚書誤寫“春”為“春菟”,自丞相以下皆被黜。  目不識丁
      唐張弘靖曰:“天下無事,爾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個字!”“個”字誤書“丁”字,以其筆畫相近也。  行尸走肉 
      《拾遺記》:“任末曰:人而不學,乃行尸走肉耳!”

      心  聾 
      《列子》:人不涉學,猶心之聾。

      白面書生 
      宋太祖欲北征,沈慶之諫不可。江湛之曰:“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今欲伐國,而與白成書生謀之,曷克有濟?”

      口耳之學 
      《楊子》:“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文  具

      毛  筆 
      舜始造羊毛筆,鹿毛為柱。蒙恬始造兔毫筆,狐貍毛為柱。

      毛  穎 
      《毛穎傳》:毛穎,中山人,蒙恬載以歸,始皇封諸管城,號“管城子”,累拜中書令,呼為“中書君”。

      蒙恬造筆 
      蒙恬取中山兔毫造筆。右軍《筆經》:諸郡毫,惟趙國中山山兔肥而毫長可用,須在仲秋月收之,先用人發杪數莖,雜青羊毛并兔毛,裁令齊平,以麻紙裹至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恬始造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皮為被,所謂蒼毫。

      毛  錐 
      《五代史》:弘肇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戟,若毛錐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無毛錐子,軍賦何從集乎?”肇默然。

      椽  筆 
      晉王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曰:“此當有大手筆事。”俄,武帝崩,哀策謚議,皆所草。

      鼠須筆
      王羲之得用筆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遺之鼠須筆。張芝、鐘繇亦皆用鼠須筆,筆鋒強勁,有鋒芒。

      雞毛筆   嶺外少兔,以雞雉毛作筆亦妙,即東坡所謂三錢雞毛筆。東坡書《歸去來辭》,頗似李北海,流便縱逸,而少乏遒勁,當是三錢雞毛筆所書者。

      呵  筆 
      李白召對便殿,撰詔誥。時十月大寒,筆凍。帝敕宮嬪十人,侍白左右,令各執牙筆呵之。

      筆  冢 
      長沙僧懷素得草圣三昧,棄筆堆積,埋于山下,曰筆冢。

      右軍《筆經》 
      昔人用琉璃象牙為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近有人以綠沈漆竹管及鏤管見遺,用之多年,頗可愛玩,詎必金寶雕飾,方為遺乎。

      夢筆生花 
      李白少時,夢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五色筆 
      江淹夢人授以五色筆,由是文藻日麗。后宿野亭,夢一人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君處多年,可見還。”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嗣后為詩,絕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

      筆  匣 
      漢始飾雜寶為筆匣,犀象琉璃為管。王羲之始尚竹管。  筆  床 
      梁簡文帝始為筆床,筆四矢為一床。

      大手筆 
      唐蘇封許國公,張說封燕國公,皆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時號燕許大手筆。

      研 
      黃帝得玉,始治為墨海,文曰:“帝鴻氏研”。孔子為石研,仲由為瓦研,漢漆研,晉鐵研,魏銀研。

      溪  研 
      唐玄宗時,葉氏始取龍尾溪石為研,深溪為上。南唐時始開端溪坑石作研,北巖為上,有辟雍樣、郎官樣。宋仁宗時,端溪石、龍尾溪石并竭。

      研  譜 
      端溪三種巖石,上中下三巖。西坑、后歷、下巖無新,上中巖有新舊。舊坑則龍巖,汲綆、黃圃三石;新坑則后歷、小湘、唐竇、黃坑、蚌坑、鐵坑六處,俱山東。其最佳子石出水中者,次鴝鵒眼,赤白黃色點,綠絳、環金線紋,脈理黃。白絳、青絳、青紋,眼筋短紋,火黯微斑。赤裂、黃霞、鐵線、白鉆、壓矢,色斑,龍尾佳者金星,次羅紋眉子,水舷,棗心,松紋,豆斑,角浪,劇絲,驢坑。又《研譜》稱:最佳者紅絲,出土中者,次黑角、褐金、紫金、鵲金、黑玉。

      蘇易簡《研譜》 
      端溪研,水中者石色青,山半者石色紫,山頂者石尤潤,色如豬肝者佳。若匠者識山之脈理,鑿一窟,自然有圓石,琢而為研,其值千金,謂之紫石研。東坡銘曰:“孰形無情,石亦卵生。黃膘胞絡,以孕黝。”

      即墨侯 
      又嵩《石虛中傳》:南越人,姓石,名虛中,字居然,拜即墨侯。薛稷為研,封石鄉侯。

      馬  肝 
      漢元鼎五年,郅支國貢馬肝石,和丹砂為丸,食之,則彌年不饑;以拭白發,盡黑;用以作研,有光起。

      鳳 □  
      東坡詩:“蘇子一研名鳳□,坐令龍尾羞牛后。”龍尾,溪名,出石可為研。

      龍尾研 
      李后主留意翰墨,所用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研,三者為天下冠,當時貴之。龍尾石多產于水中,故極溫澤,性本堅密,扣之其聲清越,宛若玉振,與他石不同,色多蒼墨。亦有青碧者,石理微粗,以手擘之,索索有鋒芒者,尤發墨。

      鴝鵒眼 
      《東坡筆錄》:黃墨相間,墨睛在內,晶瑩可愛者活眼;四傍漫漬,不甚精明者為淚眼;形體略具,內外皆白,殊無光彩者為死眼。活勝淚,淚勝死。

      澄泥研 
      米元章云:絳縣人善制澄泥研,以細絹二重淘洗,澄之,取極細者為研,有色綠如春波者細滑,著墨不費筆。  鐵  研 
      《藝文志》:青州以熟鐵為研,甚發墨。五代桑維翰初舉進士,主司惡其姓與喪同,故斥之。維翰鑄一鐵研,示人曰:“研敝則改業。”卒舉進士及第。

      銅雀研 
      魏銅雀臺遺址,人多發其古瓦,琢研甚工,貯水數日不燥。世傳云,其瓦俱陶澄泥,以濾過,加胡桃油埏埴之,故與他瓦異。  結  鄰 
      李衛公收研極多,其最妙者名結鄰,言相與結為鄰也。按結鄰,乃月神名,其研圓而光,故取以為喻。  紙 
      古帛書漢幡紙。蔡倫為麻紙,又搗故魚網為網紙,木皮為紙。王羲之為藤皮紙。王始以竹草造紙。晉桓玄始造青赤縹姚箋紙。石季龍造五色紙。薛濤始為短箋。

      箋  紙 
      蔡倫玉版、貢余,俱雜零布、破履、亂麻為之。經屑表光紙。晉密香紙。大秦國出唐硬黃紙,黃柏染。段成式云藍紙。南唐后主澄心堂紙。齊高帝凝光紙。蕭誠斑文紙采野麻、土。蜀王衍霞光紙。宋黃白經箋,碧云春樹箋,龍鳳箋,團花箋,金花箋,烏絲欄。顏方叔宋人杏紅箋,露桃紅箋,天水碧,俱砑花竹翎鱗及山水人物,元春膏箋,冰玉箋,兩面光蠟色繭紙,越剡藤苔箋,即漢時側理紙,南越海苔為之。蜀麻面、薛骨、金花、玉屑、魚子十色箋,即薛濤深紅、粉紅、杏紅、銅綠、明黃、深青、淺綠云箋。

      密香紙 
      以密香樹皮為之,微褐色,有紋如魚子,極香而堅韌,水漬之不潰。

      玉  版 
      成都浣花溪造紙,光滑,以玉版為名。東坡詩:“溪石作馬肝,剡藤開玉版。

      剡  藤 
      剡溪古藤極多,造紙極美。唐舒元輿作吊剡溪藤文,言今之錯為文者,皆大污剡藤也。

      蠶繭紙 
      王右軍書《蘭亭記》,用蠶繭紙。紙似繭而澤也。

      赫  蹄
      赫蹄,薄小紙也。《西京雜記》稱薄蹄。

      蔡倫紙 
      漢和帝時,中常侍蔡倫典作上方,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奏上之。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側理紙 
      張華著《博物志》成,晉武賜于闐青鐵研,遼西麟角筆,南越側理紙,一名水苔紙,南人以海苔為之,其理縱橫邪側,故以為名。

      澄心堂紙 
      李后主造澄心堂紙,細薄尤潤,為一時之甲。相傳淳化帖皆此紙所拓。宋諸名公寫字,及李龍眠畫,多用此紙。

      薛濤箋 
      元和初,元稹使蜀,營妓薛濤以十色彩箋遺稹,稹于松花紙上寫詩贈濤。蜀中有松花紙、金沙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鳳紙,近年皆廢,惟綾紋紙尚存。薛濤箋狹小、便用,只可寫四韻小詩。

      左伯紙 
      左伯與蔡倫同時,亦能為紙,比蔡更精。上召韋誕草詔,對曰: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成徑丈之勢。

      《墨 譜》 
      上古無墨,竹板點漆而書。中古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齊,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所以晉人多用凹心研,欲磨墨儲沈耳。

      麥  光 
      杜詩:“麥光鋪幾凈無瑕。”東坡詩:“香云藹麥光。”麥光,紙名。香云,墨也。  李廷□墨 
      唐李超易水人,與子廷亡至歙州。其地多松,因留居,以墨名家,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其制:每松煙一斤、真珠三兩、玉屑一兩、龍腦一兩,和以生漆,搗十萬杵,故堅如玉,能置水中,三年不壞。

      小道士墨 
      唐玄宗御案上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似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小臣墨精,黑松使者是也。世人有文章者,皆有龍賓十二隨之。”上異之。乃以墨分賜掌文官。

      陳  玄 
      《毛穎傳》: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弘、會稽楮先生友善,其出處必偕。  松滋侯 
      《長楊賦》借子墨客卿以為諷。又燕人易玄光,字處晦,封為松滋侯。

      麋 □  
      麋□,墨也。唐高麗貢松煙墨,和麋鹿膠造墨,名麋□。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