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汴河曲》閱讀答案
汴河曲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1.下列對詩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第一句寫汴水東流,兩岸春光無限。
B.第二句寫當年豪華的隋官現已頹敗。
C.第三句勸誡人們不要登上長堤遠望。
D.第四句寫風起楊花易引發思鄉之情。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首句用“無限春”具體描繪了汴河兩岸千里春色的實景。
B.“已成塵”形象地寫出了隋官往日奢華已蕩然無存的景象。
C.一二兩句中汴河春光的美好與隋宮的頹敗形成鮮明對比。
D.借汴水、隋宮、楊花等意象,在昔盛今衰中寓歷史感慨。
參考答案
1.D (那隨風飄蕩的楊柳和飄飛的楊花,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懷,在懷著歷史滄桑感的詩人眼里,它們仿佛是隋代豪華消逝的象征(楊花與楊隋構成一種意念上的關系,容易使人產生由彼及此的聯想)。后人面對這垂柳,不禁生發出繁華易逝、歷史永恒的感慨。不是思鄉之情。)
2.A (詩人寫春,但沒有具體描繪春的景象。但是詩人巧妙加上了“無限”二字,便使春意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汴水悠悠東流的形象,本來就容易引發對悠悠時間之流的聯想,綴以“無限春”,更使這條流貫無數春秋的汴水,帶上某種象征色彩,而且喚起汴水兩岸春色無限的聯想。)
簡析
此詩描寫了汴河周邊的景色,全詩從眼前的汴河引發出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詩人運用對比手法,以汴水春色與隋宮成塵對照映襯,使隋煬帝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更加深刻,以隋朝興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憂,寄寓深遠。
李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1.下列對詩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第一句寫汴水東流,兩岸春光無限。
B.第二句寫當年豪華的隋官現已頹敗。
C.第三句勸誡人們不要登上長堤遠望。
D.第四句寫風起楊花易引發思鄉之情。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首句用“無限春”具體描繪了汴河兩岸千里春色的實景。
B.“已成塵”形象地寫出了隋官往日奢華已蕩然無存的景象。
C.一二兩句中汴河春光的美好與隋宮的頹敗形成鮮明對比。
D.借汴水、隋宮、楊花等意象,在昔盛今衰中寓歷史感慨。
參考答案
1.D (那隨風飄蕩的楊柳和飄飛的楊花,引起詩人的無限感懷,在懷著歷史滄桑感的詩人眼里,它們仿佛是隋代豪華消逝的象征(楊花與楊隋構成一種意念上的關系,容易使人產生由彼及此的聯想)。后人面對這垂柳,不禁生發出繁華易逝、歷史永恒的感慨。不是思鄉之情。)
2.A (詩人寫春,但沒有具體描繪春的景象。但是詩人巧妙加上了“無限”二字,便使春意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汴水悠悠東流的形象,本來就容易引發對悠悠時間之流的聯想,綴以“無限春”,更使這條流貫無數春秋的汴水,帶上某種象征色彩,而且喚起汴水兩岸春色無限的聯想。)
簡析
此詩描寫了汴河周邊的景色,全詩從眼前的汴河引發出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詩人運用對比手法,以汴水春色與隋宮成塵對照映襯,使隋煬帝自取滅亡的歷史教訓更加深刻,以隋朝興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憂,寄寓深遠。
上一篇:葉紹翁《游園不值》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下一篇:杜甫《南征》閱讀答案
* 汴河曲李益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1.下列對詩句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第一句寫汴水東流,兩岸春光無限。???B.第二句寫當年豪華的隋官現已頹敗。C.第三句勸誡人們不要登上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