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古詩詞鑒賞閱讀答案及賞析(二)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
    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拼一醉,花不語,笑人癡。
    【注】①王炎:生于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個戌日為春社。
    (1)本詞塑造了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本詞塑造了孤寂惆悵的年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時節,大好的春光與熱烈的慶典挑逗起詞人踏青的閑情,可是年邁體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蟄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與村釀來排遣惆悵情緒。
    解析: “老大”“獨處”“怯寒”“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等都是有效信息。(4分)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點: ①作品的情節對人物的刻畫。②抓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③環境對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詩中作者的評論。常見提問模式:對這首詩中的某某形象做簡要分析,解題步驟:形象——特征——意義(情感)。
    (2)請簡要分析本詞的表達技巧。(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疊字:開篇用“渺渺”“暉暉”“依依”“離離”,寫出陽光明媚、春水悠遠、草木泛綠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遠之景中透出詞人的寂寞情懷。(寓情于景亦可)②設問:“情緒有誰知”一句,作者設疑,而下文“人獨處”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問,更好地表達了詞人的孤寂之情。③對比:上片中“人獨處,燕雙飛”,以燕的“雙飛”與人的“獨處”相對比,無限情緒皆包含在種種形象之中,收到“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反襯或以靜襯動亦可)④擬人:詞的下片結尾處一反平平敘寫,采用擬人的手法,說花“不語”“笑”,文勢一轉,全篇也因之活躍飛動。
    解析:本題屬于技巧層面的問題,“簡要分析”則需經由“文字”到“內容”再到“技巧”的思維過程。“暉暉”“依依”“離離”是疊字;“情緒有誰知”是設問;“人獨處,燕雙飛”是對比;“花不語,笑人癡”是比擬。(4分)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詩詞賞析】
    王炎生于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個戌日為春社。《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于是日有感而寫了這首詞。
    詞前三句寫了四樣景象:清波、陽光、柳和草。春水悠遠,春陽晴明,柳條輕柔,青草繁茂。安閑平靜,與社日人們的歡樂情景,似了無關系。不過,此正是“淡遠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卷一)。如此一片清幽澹遠之景,正透出詩人的寂寞情懷。接以徑直抒情。“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春來,萬物萌發,生意盎然,本應給人以振奮,而詩人卻恰恰相反。“逢春”,是觸媒;“老大”,才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竹簾四垂,本已顯示極靜,復云“庭院靜”,則簡直靜到萬籟俱寂了。后兩句亦五代翁宏詩“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宮詞》)意。“人獨處,燕雙飛”,一是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足見其情緒落寞;二是以動襯靜,愈見其靜。詞前后各三句寫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靜情獨,而關鍵在抒情。“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李漁《窺詞管見》)。“蓋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則對鏡之際,悲喜隨之爾”(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六)。這里極靜之景,正映襯了詩人心境之“枯”。但寫情并不粘滯,景中寓情亦若不見痕跡。寇準《江南春》詞云:“波渺渺,柳依依”。這里卻四用疊字:渺渺、暉暉、依依、離離,輕倩澹雅,韻味悠悠。雖景情俱表現出孤寂情緒,傷感的調子卻不重,這和王炎“不溺于情欲”的主張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試春衣”。這句應上“老大逢春”,用語樸拙真實。本來“夾衫乍著心情好”(李清照),但對于已到“試春衣”之時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歲老人來說,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游覽。古代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諸說(見秦味蕓《月令粹編》)。后世多以清明節出游稱踏青。“踏青時,懶追隨”。那么去了沒有呢?結果似乎還是沒有去。因此想只要有點山野風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總稱。《詩·大雅·韓奕》:“其簌維何?惟筍及蒲”。“肴”,葷菜。《楚辭·招魂》:“肴羞未通”。王逸注:“魚肉為肴”。這里說蔌以“野”;肴以“山”,釀(酒)以“村”為宜,用字準確。既有聊遣情緒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風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內,以描述人的心態作結:“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既有野蔌、山肴、村釀,本想拚一醉,只是因為他擔心:“花不語,笑人癡”。把人雖老,猶想學少年人模樣的情懷,深切地表現出來,為全篇生姿添色。
    這首詞寫“老大逢春”的“情緒”,絲絲入扣。上片平敘,重在以景襯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跡。下片寫人的活動,尤其“懶追尋”以后的種種心態,真實生動而富有情趣。“晚節漸于詩律細”(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本詞遣詞用字都頗用心,如開篇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有誰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獨燕雙,將前人詩句化繁為簡,意蘊不減。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見精神。結拍用擬人手法,妙趣橫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藝術上都是可取的。


    七、【語文卷·2015屆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學期第三次考試(201410)】K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
    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15.(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來表現“春生”?從全詩看,這些景物描寫有何作用?(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風,啼鳥,河畔草,樹頭花。(2分,答出兩點得1分)樂景寫哀(反襯)(2分)
    解析:這首詩一開始便問道:春天從來到人間,就悄無聲息地到何處去游歷呢?第二句即交代謎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罷。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風”傳送消息,告訴人們春天將來臨,再遣“啼鳥”說明春天到來的緣由。接下來的五、六兩句描寫春天到來后的絢麗景色:河畔綠草如茵,樹頭繁花點綴。而最后兩句詩意一轉:春天如果到我的故鄉理該尋覓我吧,那就請春天為我向家人傳去淪落江州的信息。
    【思路點撥】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征的詞語,挖掘物象的內在的品格、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
    (2)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鑒賞其抒情的妙處。(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2分)以擬人手法虛寫(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鄉,到處找我不見,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傳達淪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蘊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人被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也盡在這亦真亦幻的想像與描寫之中,可謂含蓄蘊藉,哀而不傷。這首詩與《琵琶行〉同是抒寫天涯淪落之恨,但選材,謀篇,命意,又何等不同!這就是藝術創造。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盛唐以來,七律或工麗,或雄渾,或沉郁頓挫,佳作如林。但寫得這樣輕靈、跳脫、活潑的,還不曾有過。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后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后,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期間作《潯陽春》三首,這是第一首,題為《春生》。這首詩把春天擬人化,構思異常新穎,奇巧,靈動。
    詩的一開頭便問道:春天從一來到人間就悄無聲息地到何處游歷呢?第二句即交代謎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罷。三、四兩句用了擬人手法,春天每到一處,先派遣和風傳送消息,告訴大家春天將來臨,再遣啼鳥說明春天到來的緣由。接下來的五、六兩句描寫春天到來后的絢麗景色:河畔綠草如茵,樹頭繁花點綴。而最后兩句詩意一轉:春天如果到我的故鄉理該尋覓我吧,那就請春天為我向家人傳去淪落江州的信息。
    詩的中間四句描繪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聯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是傳統的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人被貶謫江州的傷感消沉也盡在這亦真亦幻的想像與描寫之中,可謂含蓄蘊藉,哀而不傷。


    八、【語文卷·2015屆廣西柳州市、玉林市、貴港市、百色市高三10月聯考(201410)】K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乙巳游日本絕句
    [清]吳保初
    萬頃云濤立海灘,天風浩蕩白鷗閑。
    舟人哪識傷心地,為指前程是馬關。
    過  馬  關
    [清]康有為
    碧海沉沉島嶼環,萬家燈火夾青山。
    有人遙指旌旗處,千古傷心是馬關。
    【注】①吳保初(1869—1913),字彥復,安徽廬江人。本詩為詩人1905年東游日本途經馬關時所作。②馬關:在日本本洲島西南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后,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③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中國近代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8.吳保初在詩中是用什么方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一:運用了反襯(對比)的藝術手法。(2分)前兩句勾畫了一幅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圖,以樂景襯哀情,為后兩句抒發國恥之悲張本。后兩句通過船夫并不知道“馬關”在歷史上有何令人傷心的含義,進而表達了強烈的國恥之悲。(3分)
    示例二:觸景生情,寓情于景。(2分)詩人航行海上,途經馬關島,不由聯想到當年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恥之悲油然而生。(3分)
    解析:詩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敘事。寫景勾畫了一幅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圖,但下文緊接著用“傷心”二字點出詩人情感,表達了強烈的國恥之悲。
    【思路點撥】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表現手法,也就是藝術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9.兩首詩都寫到“傷心”和“馬關”,二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為什么?(6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關鍵詞語含義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相同,都表現了對于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痛恨之情。(3分)吳詩通過船夫不知《馬關條約》的傷痛反襯詩人對于國恥的“傷心”;康詩直抒胸臆,表達了《馬關條約》給詩人帶來的“傷心”。(3分)。
    解析:要注意注解中有關“馬關”的解釋,并聯系歷史知識來作答。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仍可以將其分成幾個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后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后,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詩詞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倍受欺凌的祖國無限傷痛的情懷。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椎心之痛:茫茫大海浩瀚無邊,大海上空白云漫卷,遠望似與大海相連。浩蕩強勁的海風掀起萬頃波濤,涌向日本本洲島西南的海灘。在這水天一色,蒼茫空闊的云海之間,只有羽毛潔白的海鷗最為悠閑了。它不顧浪涌云飛,舒展著雙翼在海天之間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一幅多么壯闊安謐、和平安寧的海邊風景!可是,誰能想象到十年前曾在此地演出一場弱肉強食的丑劇呢?詩人正凝神觀賞海景時,同行的船夫指著前方說,再往前行一程就到馬關了。船夫看來并不知道“馬關”在歷史上有何令人傷心的含義。
    1899年康有為自美洲東歸途徑日本赴香港時,也寫下了首絕句:“碧海沉沉島嶼環,萬家燈火夾青山。有人遙指旌旗處,千古傷心是馬關。”,委婉地抒寫了喪權辱國的深痛之情。兩首詩構思可謂偶合,但比較而言,吳保初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更顯出深沉蘊藉、刻骨銘心的力量。
    九、【語文卷·2015屆北京市重點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201410)】K014、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   詩老:指蘇拭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愿趨時的情感。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   
    D.“酒暈”句是說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尚余”句在寫紅梅雖“孤瘦”仍傲“雪霜”的姿容,即使寒氣,心寒,也不肯隨春;表現詩人的高潔,沒有無奈。
    【思路點撥】解答這類題:1.注意詩歌的題目。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確定了詩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2.仔細推敲關鍵詞句。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4.調動知識積累。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2分)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起裝點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表現詩人的高潔。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15.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5分)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知識點】本題考查對詩句意義內涵的比較辨析把握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5分)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征,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要注意“決非桃李詩”“決非紅蓮詩”的含義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韻特征(決非“桃李”“紅蓮”),林詩為人稱道的原因就是這兩句傳神地描繪了梅花的清幽、高潔的氣質;皮詩所描繪的紅蓮的素潔,清雅,確實令人贊賞不已,而石曼卿《紅梅》詩則只是從比較外形的方面描寫了紅梅無綠葉、有青枝而已。這里共有兩句,實際可合二為一,比較鑒賞的角度很新穎。
    【思路點撥】把握詩歌主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從詩歌題目入手。有些詩歌的題目就揭示了詩歌的主旨。 二、聯系寫作背景、作者時代等。讀詩歌,就和讀其他文學作品一樣,要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作品風格也不一樣。三、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古人以詩言志,往往會借助特定意象表情達意。 四、從關鍵詞句著眼。一首詩歌中的詩眼,有時是一個字或一個詞,有時是一句話,找準這些籠罩全詩的關鍵詞句對把握詩歌的主旨極為重要。另外,還可以從詩歌的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把握主旨。當然,答題時,不能拘泥于某一種方法,一定要結合詩歌具體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力求準確、快速把握詩歌主旨。 
    【詩詞鑒賞】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冰容”:冰一樣晶瑩的面容。形容梅花孤傲超群的品格, “不入時”:不合時宜,不合世俗的時尚。首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紅梅遲開的原因。詩人抓住紅梅不畏嚴寒,在百花過后的冬季才開放這一特點,把紅梅比擬為一位內心世界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的美人,它遲遲開放的原因,是因為”怕愁貪睡”,它為什么而怕愁貪睡呢?,是因為擔心自己象冰一樣晶瑩美麗的容貌,會不合世俗的時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貪睡;因此它想用貪睡來擺脫憂愁,所以才不與其它百花一樣同時開放,而是”獨開遲”。因為害怕憂愁而貪戀睡覺,所以才遲遲地獨自開放,這都是因為擔心自己玉潔冰清的美麗容貌會不合時宜的緣故啊。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故意。“作”,做作,這里當妝扮講。“小紅”:即淺紅。“尚余”,“尚“,還是。“余”,剩余,這里作顯示,顯露,保持之意。“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無葉子而顯得孤獨細瘦的樣子。”霜雪姿“:經受霜雪考驗后勁挺的姿態。形容梅花格調孤傲不群的特性。在詩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潔冰清的白色,現在偶然出現淺淺的象桃杏般的紅色,這是紅梅因 “怕”、“恐”,而故意妝扮出的一種從眾的姿態。所以,一個“故”字,表明紅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種被迫的意味在內,是為了和諧入俗的緣故。然而紅梅不畏霜雪的本質是不會因此改變的。梅花畢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絕妙,既無心顯露,又無可掩飾。在詩人心中,梅就是梅,無論妝成何色,與“桃杏”截然不同。頷聯兩句將遲起美人與梅融為一體,可見詩人詠物本領之高妙。雖然故意妝扮出了一點淺淺粉紅般的桃杏顏色,但是紅梅的枝條還是保持了經受霜雪考驗后孤獨而細瘦勁挺的姿態。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酒暈: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這里指梅花的紅色。  無端:無來由。  玉肌:玉容。 頸聯對紅梅的內心世界作了進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雖然呈現出了粉紅的桃杏色,但那不過是它剛喝過酒,是“酒暈”浮上了“玉肌”的緣故。因為梅花的內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質是高潔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經適應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隨著春天的到來而展示自己的美態;現在顯露出來的一點點淺紅的桃杏色,那只不過是酒后泛起的紅暈無來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罷了。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詩老”:老詩人,指宋初詩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豈能。  “綠葉與青枝”:蘇軾《志林》卷十說: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究體也。”蘇軾的意思是批評石曼卿的《紅梅》詩,只從“無綠葉”和“有青枝”這一點上來,分辨紅梅與桃,杏的區別,確實太簡單、太乏味了。這是專求形似,而沒有抓住紅梅的神韻所在,所以蘇軾譏之為“至陋”的“村學究體”。尾聯是詩人對前人寫梅花的誤區發議論。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內在品格或內在精神,來品評。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辮梅花和桃杏呢?


    十、【語文卷·2015屆湖北省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201411)】K0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①。
    注:①青袍,古時讀書人常穿的一種袍子,此指貧寒之士。李商隱一生郁郁不得志, 是個地位低微的小 官,經常要送迎貴客,飽受奚落和排擠,詩中常以青袍自嘲。玉珂,馬鞍上的玉石類飾物,此指騎著駿馬的達官貴人。
    (1)此詩題為“淚”,可全詩并不見一“淚”字,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此詩是如何扣題寫“淚”的。(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此詩句句寫“淚”,前六句用典。(1分)這些典故講的都是前朝那些令人悲傷流淚的事,如:首句用漢武帝時宮女的不幸遭遇言宮女失寵之悲,第二句化用江淹《別賦》詩意言游子思鄉之悲,第三句用了湘妃竹的典故言逝者永別之悲,第四句用了《晉書》有關羊祜的典故言思念先賢之悲,第五句用了王昭君的典故感念昭君遠嫁之悲,第六句用楚霸王項羽典故言兵敗受困之悲。(2分,六個典故只要指出兩個即可)最后兩句寫作者親身經歷的傷痛流淚之事。(1分)
    解析:這是一道考核詩歌的手法的題目,沒有直接寫“淚”,但引用典故寫“類”,實際是考核典故的作用,答題時答出典故表達的情感即可。
    【思路點撥】典故是指“典例故實”,具體地說,包括歷史記載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聞以及流傳下來的古書成句,一般來說,典故都有確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余韻盎然、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前人評價此詩“前六句一氣趕下,忽以后二句撥轉,手段高明”,這里的“手段”說
    的是哪種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手段”說的是對比(襯托)手法。前六句用了六個有關淚的典故,襯托后兩句“青袍送玉珂”的痛苦。(2分)②前六句所述古時傷心之淚,皆不及詩人以一介寒士送顯貴出京時感傷之淚,從而抒發了詩人仕途坎坷、宦海沉浮、職位卑微、恥居人下的悲憤之情(2分)
    解析:末兩句的意思是:清晨,我來到灞橋邊詢問不舍晝夜流逝的河水,才知道一切人間傷心事,哪里比得上貧寒之士忍辱飲恨、陪送貴人的痛苦啊!詩到此,令人豁然開朗,原來詩的構思異常新奇獨特:前面六句,都是鋪墊襯托,最后一聯,才是本詩主旨。
    【思路點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分析文學作品的表現手法應從以下四方面考慮:表達方式—敘事,議論,描寫(細節、動靜、虛實、正側、白描、場景),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 ;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等;寫作手法—渲染、烘托、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比興、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以及情景關系(觸景生情、以情馭景、情景交融);結構技巧—抑揚、卒章顯志。②理解各類手法的特點。

    【詩詞鑒賞】
    李商隱少懷大志,可惜因卷入政治黨派的爭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負滿腹才華,只作得一介幕僚,長期寄人籬下,迎來送往,俯仰隨人。當他在灞水橋邊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出京時,比較之下,貴賤相形,天壤之別,再回想自己有才難施、有志未展,豈不傷心至極、泣而涕下?前六種淚或者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但都只是作為鋪墊,后一種淚則感受至深,是切膚之痛!
    “永巷長年怨綺羅”,永巷,是漢代宮中幽禁妃嬪、宮女的地方.
    長年,不但指一年到頭,亦指多年。
    “離情終日思風波”,離情,即離別之情;既是離情,且又終日擔心行人路上不可預見的風波,能不墮淚嗎?
    “湘江竹上痕無限”,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飛淚濺竹成斑的典故。
    “峴首碑前灑幾多”,峴首碑,用的是兩晉羊祜之事,羊祜鎮守襄陽,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峴山建廟立碑,歲時祭祀,見碑者無不流淚。
    “人去紫臺秋入塞”,紫臺,即紫宮,指的是漢代宮庭;入塞,就是昭君出塞.
    “兵殘楚帳夜聞歌”,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這是英雄末路之淚。
    “朝來灞水橋邊問”,灞水橋,指送別之處,這是送別之淚。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飾,指失意;玉珂貝殼的馬絡頭上的飾物,暗指騎著駿馬的達官貴人。
    這首詩八句用了七事,寫了七種淚:失寵、離情、傷悼、感德、難歸、末路、送別。前六句的六種淚相對于作者本人來說,只能算是平常之淚,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橋送別之淚。

    * 江城子·癸酉春社????王炎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拼一醉,花不語,笑人癡。【注】①王炎:生于宋紹興八年(1138)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