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景物形象鑒賞復習總匯
詩歌的景物形象鑒賞
知識點1:景物形象鑒賞題目類型
1、這首詩歌的意象內涵和特點是什么?
2、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這首詩(詞或某句某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圖景,畫面)?
知識點2: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切入點。
意象是意境的基礎,分析意境一定要從意象出發來體會 。
方法:1.意象切入法( 畫面無人)(時間 + 地點+意象)+意境特點
2.要素描述法(畫面有人) 時間+地點+人物+情感+事件
(有些要素無法或者不必出現)
知識點3:意境題型的專業術語。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1孤寂冷清、蕭瑟凄涼、寥落蕭條、荒涼孤寂、冷寂幽靜、
2幽美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靜謐安嫻、恬靜優美、寧謐朦朧、明凈絢麗
3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春意融融、繁麗熱鬧、
4陰沉凝重、悲壯蒼涼、蒼涼雄渾、遼闊高遠、壯闊曠遠、雄渾壯闊、雄奇優美等。
5 飄渺變化、清新明麗、樸素自然、清新飄逸
四、例題精析
【例題1】(09全國卷1)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題干】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案】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考查詩歌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詩歌中描繪的景物,然后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涼、恬淡靜謐等,再組合起來看它們共同具有什么特點,即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注意回答時,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詞性的對畫面景物進行概括的詞語地點(“江南水鄉”),又要包含形容詞性的描繪畫面意境的詞語(“清幽恬靜”)。
【例題2】(2009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鷓鴣天的注釋】①鷓鴣天作于代人賦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題干】(1)鷓鴣天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答案】鷓鴣天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
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
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
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
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
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
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解析】同樣這首詩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詩歌中描繪的景物,然后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涼、生機勃勃等,再組合起來看它們共同具有什么特點,即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注意回答時,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詞性的對畫面景物進行概括的詞語時間,“早春”地點(“江南),又要包含形容詞性的描繪畫面意境的詞語(“春意盎然”)。
【例題3】(2007北京)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⑦之。
注釋:
1.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
2.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
3.有:得到。
4.掇:摘取、拾取。
5.捋(luō):成把地握取。
6.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7.(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題干】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象?請概括描述。(4分)
【答案】婦女們(人物)在田野上(地點)邊采野菜邊唱歌(事件),一派歡快(情感)的勞動景象。
【解析】同樣這首詩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不過,稍微有點變化,出現了人物,所以答題格式成了某人在某時間某地點帶著某樣的情感干某事。
【例題4】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漢家宮闕動高秋⑵。
殘星幾點雁橫塞⑶,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⑷,紅衣落盡渚蓮愁⑸。
鱸魚正美不歸去⑹,空戴南冠學楚囚⑺。
注⑹ 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莼妒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悅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題干】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
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從意境和表現手法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解答此題要從整體把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
五、課堂運用
【基礎】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于成都草堂時。
【題干】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
(步驟二)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江邊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
(步驟三)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沒出現人物,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問了情感就把情感也寫上。
【鞏固】(2007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新晴野望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題干】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答案】尾聯寫了農忙時節(時間) ,農家人(人物)在農田(地點)忙于耕作(事件)的景象.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畫面中出現了人物,所以按第二種模式要素描述法(畫面有人) 時間+地點+人物+情感+事件 。
【拔高】 (2012年太原二模)閱讀下面元曲,完成8-9題(11分)
[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退穩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①,回首見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云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云山也愛咱。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邊
【題干】前四句描繪子怎樣的畫面?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什么?(5分)
【答案】描繪了一幅云山飄渺變化的優美畫面,(3分)最大的手法是襯托(云山互襯)。(2分)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畫面中沒人,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時間、地點不明顯,意象云山比較明顯,意境特點根據景物的變化很容易找到。
六、課程小結
景物形象分析詩歌意境的答題模式: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如果問了表達作者的情感就答上,如果沒問,或者分值比較少,就可以不答。、事物形象的鑒賞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賦予事物以人格化。從全詩來說,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
課后作業
【基礎】(2009年全國卷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題干】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鞏固】(2014太原高三第一次測評)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8-9題.
雙調.折桂令.秋思
元.喬吉
紅梨葉染胭脂;吹起霞綃,絆住霜枝。正萬里西風,一天暮雨,兩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問雕鞍游子何之?雁未來時,流水無情,莫寫新詩。
【題干】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圖景?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6分)
【拔高】(2014廣東卷)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望江怨 送 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
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樹梢。
【題干】(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基礎】
【答案】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解析】第一題考查意境題型的鑒賞,首先看前兩句畫面中有沒有人,經過分析是沒有人的,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做題,時間、地點很明顯就寫上,總體意象不明顯就不用寫,但是意境特點必須寫,這些意象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等融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陰沉凝重,答案由此得知。
【鞏固】
【答案】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疏秋景圖:那紅色的梨葉經過秋風秋霜的浸染,如同涂上了一層深紅色的胭脂,風起葉漂,那緋紅如朝霞的葉片隨風飛舞,像輕絹薄紗,有時輕輕落地,有時掛在經霜漸枯的枝條上.凄涼的秋景為全曲烘染了一種傷感的氛圍.(總結概括2分,描繪意境2分,作用2分,共6分)
【解析】這首詩同樣考的是詩歌意境題型的鑒賞,沒有人可以按第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某某春(夏、冬、秋)景圖,可以說成春(夏、冬、秋)+意境的圖景。
【拔高】【答案】(1)前四句描寫了一幅纏綿婉惻又悲涼寂寥的送別場景:友人乘舟遠行,詞人佇立江邊,春水渺茫,行舟遠去,愁云慘淡,小舟漸行漸遠,最后惟見比沙鷗還小的點點白帆。(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別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詞人心中不覺愁云慘淡。)作者以景襯情、含蓄蘊藉地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緒表現韻味十足。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詩歌意境題型鑒賞的能力;沒有人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分析詞句:抓關鍵意象。詞中“春江”“殘照”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斷送扁舟過”可見行人已遠行;“愁云”“恨”可看出詞人送別時的愁情別恨。
知識點1:景物形象鑒賞題目類型
1、這首詩歌的意象內涵和特點是什么?
2、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這首詩(詞或某句某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圖景,畫面)?
知識點2: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切入點。
意象是意境的基礎,分析意境一定要從意象出發來體會 。
方法:1.意象切入法( 畫面無人)(時間 + 地點+意象)+意境特點
2.要素描述法(畫面有人) 時間+地點+人物+情感+事件
(有些要素無法或者不必出現)
知識點3:意境題型的專業術語。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1孤寂冷清、蕭瑟凄涼、寥落蕭條、荒涼孤寂、冷寂幽靜、
2幽美空靈、恬淡閑適、清新自然、靜謐安嫻、恬靜優美、寧謐朦朧、明凈絢麗
3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春意融融、繁麗熱鬧、
4陰沉凝重、悲壯蒼涼、蒼涼雄渾、遼闊高遠、壯闊曠遠、雄渾壯闊、雄奇優美等。
5 飄渺變化、清新明麗、樸素自然、清新飄逸
四、例題精析
【例題1】(09全國卷1)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①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題干】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答案】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考查詩歌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詩歌中描繪的景物,然后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涼、恬淡靜謐等,再組合起來看它們共同具有什么特點,即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注意回答時,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詞性的對畫面景物進行概括的詞語地點(“江南水鄉”),又要包含形容詞性的描繪畫面意境的詞語(“清幽恬靜”)。
【例題2】(2009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鷓鴣天的注釋】①鷓鴣天作于代人賦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題干】(1)鷓鴣天的上闕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答案】鷓鴣天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
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
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
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
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
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
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解析】同樣這首詩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詩歌中描繪的景物,然后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征,如冷清凄涼、生機勃勃等,再組合起來看它們共同具有什么特點,即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注意回答時,答案中既要有包含名詞性的對畫面景物進行概括的詞語時間,“早春”地點(“江南),又要包含形容詞性的描繪畫面意境的詞語(“春意盎然”)。
【例題3】(2007北京)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⑦之。
注釋:
1.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車前(草名),可食。
2.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
3.有:得到。
4.掇:摘取、拾取。
5.捋(luō):成把地握取。
6.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7.(xié):把衣襟掖在腰帶間裝物。
【題干】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象?請概括描述。(4分)
【答案】婦女們(人物)在田野上(地點)邊采野菜邊唱歌(事件),一派歡快(情感)的勞動景象。
【解析】同樣這首詩考查形象、意境的能力。不過,稍微有點變化,出現了人物,所以答題格式成了某人在某時間某地點帶著某樣的情感干某事。
【例題4】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漢家宮闕動高秋⑵。
殘星幾點雁橫塞⑶,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⑷,紅衣落盡渚蓮愁⑸。
鱸魚正美不歸去⑹,空戴南冠學楚囚⑺。
注⑹ 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莼妒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悅之,召而吊之。’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題干】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答案】從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吹笛之人,營造了一幅凄清的畫面,烘托出內心的悲涼之情。
從手法上看:①視覺和聽覺多角度寫:“殘星幾點”“雁橫塞”“人倚樓”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②動靜結合:“雁橫塞”是動態,“殘星”“人倚樓”是靜態。(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遠近視角變化”“詩中有畫”等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從意境和表現手法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解答此題要從整體把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
五、課堂運用
【基礎】
絕句二首(其一)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于成都草堂時。
【題干】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
(步驟三)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沒出現人物,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問了情感就把情感也寫上。
【鞏固】(2007全國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新晴野望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題干】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
【答案】尾聯寫了農忙時節(時間) ,農家人(人物)在農田(地點)忙于耕作(事件)的景象.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畫面中出現了人物,所以按第二種模式要素描述法(畫面有人) 時間+地點+人物+情感+事件 。
【拔高】 (2012年太原二模)閱讀下面元曲,完成8-9題(11分)
[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退穩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①,回首見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云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云山也愛咱。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邊
【題干】前四句描繪子怎樣的畫面?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什么?(5分)
【答案】描繪了一幅云山飄渺變化的優美畫面,(3分)最大的手法是襯托(云山互襯)。(2分)
【解析】這道題考查的是意境題型的鑒賞,畫面中沒人,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時間、地點不明顯,意象云山比較明顯,意境特點根據景物的變化很容易找到。
六、課程小結
景物形象分析詩歌意境的答題模式: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營造氛圍的作用意義。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如果問了表達作者的情感就答上,如果沒問,或者分值比較少,就可以不答。、事物形象的鑒賞物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為具體描寫對象,在形象描寫中賦予事物以人格化。從全詩來說,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詩人的品格節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品格節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
課后作業
【基礎】(2009年全國卷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軍城早秋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注】嚴武(726-765):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陜西)人。曾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擊敗吐蕃軍隊七萬多人。
【題干】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鞏固】(2014太原高三第一次測評)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8-9題.
雙調.折桂令.秋思
元.喬吉
紅梨葉染胭脂;吹起霞綃,絆住霜枝。正萬里西風,一天暮雨,兩地相思。恨薄命佳人在此,問雕鞍游子何之?雁未來時,流水無情,莫寫新詩。
【題干】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圖景?在全曲中有什么作用?(6分)
【拔高】(2014廣東卷)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望江怨 送 別
[清]萬樹
春江渺,斷送扁舟過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
遙比沙鷗小。恨殘照,猶有一竿紅,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樹梢。
【題干】(1)這首詞的前四句描寫了怎樣的送別場景?(3分)
【基礎】
【答案】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詩的前兩句描繪的是一幅初秋邊關陰沉凝重的夜景。寓意邊境局勢的緊張。
【解析】第一題考查意境題型的鑒賞,首先看前兩句畫面中有沒有人,經過分析是沒有人的,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做題,時間、地點很明顯就寫上,總體意象不明顯就不用寫,但是意境特點必須寫,這些意象晚秋、秋風、漢關、寒云、冷月、西山等融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陰沉凝重,答案由此得知。
【鞏固】
【答案】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疏秋景圖:那紅色的梨葉經過秋風秋霜的浸染,如同涂上了一層深紅色的胭脂,風起葉漂,那緋紅如朝霞的葉片隨風飛舞,像輕絹薄紗,有時輕輕落地,有時掛在經霜漸枯的枝條上.凄涼的秋景為全曲烘染了一種傷感的氛圍.(總結概括2分,描繪意境2分,作用2分,共6分)
【解析】這首詩同樣考的是詩歌意境題型的鑒賞,沒有人可以按第所以按所以就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某某春(夏、冬、秋)景圖,可以說成春(夏、冬、秋)+意境的圖景。
【拔高】【答案】(1)前四句描寫了一幅纏綿婉惻又悲涼寂寥的送別場景:友人乘舟遠行,詞人佇立江邊,春水渺茫,行舟遠去,愁云慘淡,小舟漸行漸遠,最后惟見比沙鷗還小的點點白帆。(春天的傍晚,詞人在江別送別友人,看著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漸行漸遠;天邊濃云片片,帆船越行越遠,比沙鷗還要小,詞人心中不覺愁云慘淡。)作者以景襯情、含蓄蘊藉地將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情緒表現韻味十足。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詩歌意境題型鑒賞的能力;沒有人可以按第一種意象切入法(時間+地點+意象)+意境特點(畫面無人)的格式答題。分析詞句:抓關鍵意象。詞中“春江”“殘照”交代了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斷送扁舟過”可見行人已遠行;“愁云”“恨”可看出詞人送別時的愁情別恨。
上一篇:詩歌的人物形象鑒賞復習總匯
下一篇:古典詩詞人物形象鑒賞指導與例題解答
* 詩歌的景物形象鑒賞知識點1:景物形象鑒賞題目類型1、這首詩歌的意象內涵和特點是什么?2、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3、這首詩(詞或某句某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圖景,畫面)?知識點2: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切入點。意象是意境的基礎,分析意境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