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張九齡《感遇(其七)》閱讀答案附賞析

    感遇(其七)
    【唐】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李林甫得勢,正直之臣備受排擠。
    (1)簡析本詩中最主要的表現情感思想的手法。
    (2)簡要分析詩中“桃李”這一意象。
    答案:
    (1)詩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亂和個人身世的遭遇,在詩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詩中的“桃李”作為“丹橘”的對立面出現,影射當時當權得勢的小人。

    二:
    (1)在作者筆下,“丹橘”有何品質?
    (2)請你簡單談談你對“自有歲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獻。(答對一點得/ 分、答對# 點得& 分)
    (2)丹橘“經冬猶綠林”,是因為“自有歲寒心”。“ 歲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這里特地要贊美丹橘和松柏一樣具有耐寒的節操,是含有深意的,讓我們聯想到作者坎坷的經歷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3)托物言志。不為世所用的憤慨。(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2點得3 分)


    1.試分析詩中丹橘的形象。(5分)
    2.請賞析這首詩的最后兩句。(6分)
    參考答案
    1.丹橘有一顆耐寒之心,一年四季常青,本可薦之嘉賓,但是卻重山阻隔,命運坎坷。(3分)詩人以丹橘自況,借贊頌丹橘經冬猶綠,來抒發自己雖有高尚品質卻不被賞識的抑郁之情。(2分)
    2.最后兩句將桃李與丹橘進行對比(1分),并運用反詰語氣(1分),表達了詩人對丹橘遭遇冷遇的同情(2分),借此抒發對朝廷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憤懣,點明了主題(2分)。

    四:
    [思考與練習]
    ⑴詩開頭二句,托物喻志。一個“      ”字,充滿了贊頌之意。
    ⑵“自有歲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語。后人常以孔子的這句話作為砥礪節操的比喻。
    ⑶作者嘆惜丹橘的命運和遭遇,并且為桃李之被寵譽,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詩句是“        ,         ”。
    參考答案:
    (1)猶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

    【賞析】
    本詩托物言志,詩人借贊頌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有耐寒的本性來比喻自己堅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無法介紹給嘉賓的命運,也映襯了詩人遭排擠的境遇。無可奈何的,詩人只得把這一切歸結于命運,以反詰句收束全詩,指責人們只顧種桃李,而不重視丹橘的行為,進一步抒發了詩人的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詩,借歌頌丹橘表達詩人遭受排擠的憤懣心情和堅貞不屈的節操。看到本詩,人們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頌》。本詩開篇便說“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顯。在南國,深秋時多數樹木的葉片都會枯黃凋零,更別說能經受寒冬的摧殘。可是,丹橘卻能“經冬猶綠林”。句中一個“猶”字,飽含著詩人的贊美之情。那么,丹橘經冬猶綠,到底是因為獨特的地理優勢,還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優勢造成,也就不值得贊嘆了。因此詩人先用反問句“豈伊地氣暖”一“縱”,又用肯定句“自有歲寒心”一“收”,令詩情跌宕起伏,獨具韻味。在古代詩文中,“歲寒心”多指松柏。詩人在此贊頌丹橘與松柏一樣具有忍受嚴寒的節操,是別有一番深意的。
    * 感遇(其七)【唐】張九齡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注】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李林甫得勢,正直之臣備受排擠。(1)簡析本詩中最主要的表現情感思想的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