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復述課文
木蘭詩復述課文
復述不同于背誦,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學生一定的自主性。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木蘭詩復述課文,歡迎參考!
木蘭詩復述課文
《木蘭辭》是一首北朝民歌。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里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伙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為12年,是虛指)后凱旋回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當她回到家,換上自已的女裝,從軍的伙伴都很吃驚。因為十二年都沒發現木蘭是女人。
拓展閱讀:復述的含義
復述,即將所讀材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復述課文是指在理解原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自己組織語言,按一定的順序清楚、連貫地敘述課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情節、環境等內容的教學形式。它是中低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口語交際)中要求:“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在第二學段(閱讀)中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前者是較為基礎的訓練,主要在口語交際方式中呈現,后者是在低年階段教學目標及要求上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對中年級學生的閱讀提出的更高要求。
復述不同于背誦,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學生一定的自主性,既鼓勵“用自己的話講”,又提倡恰當運用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教師應該重點把握,適時引導,反對背誦);背誦則需要一字不落地還原文本,不允許個人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復述必須在能熟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
現實的情況是,教師要么覺得學生的復述啰里啰嗦,不得要領;要么覺得太浪費時間無法深入進行,加上沒有有效、合適的方法加以引導,進行訓練時也只是做做樣子便草草收場。長此下去,教師的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饋,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也將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當地用語言復述,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以線索為軸,橫向展開。
不管記敘的文章有多么復雜,大多都由一條(或多條)線索向前推進。我們只要記住了這條線索,就如同抓住了一條登山的繩索,順藤摸瓜,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后在這條線上找出分支,明確詳略和重點,加以敘述,這好比數學中的`由線及面,由面及體,課文原有結構及內容就凸現出來了。如《中彩那天》(人教版第八冊以下課例均為要求復述或講述內容的課文;講述,即用自己的話說出道理或事情),“我”的父親將中獎得來的一輛汽車還給了它真正的主人,伴隨著車的得而復失,“我”的思想情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從第3自然段開始):聽到和看到父親中了獎,“我”很高興——看到父親冷落自己,“我”“悶悶不樂”——母親說起父親正面臨道德難題時,“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時,“我”激動、辯解。課文正是按這條線來敘述故事的,抓住這條線索展開復述就很輕松。此外,許多游記類文章的景物介紹,或以地點為序,或以游綜為序,也可以用“導游詞”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人教版第八冊),以溪水為線索,《頤和園》(人教版第七冊),以觀察點的變換(游覽的順序)為序。
二、以關鍵詞連綴,擴充成文。
課文的講解中,重點字詞的挖掘、講解能夠很好地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板書中的諸多內容都是關鍵詞)。復述中只要根據這些關鍵詞的提示,如同是接力跑,一站站接下來,效果自然不錯。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人教版第八冊)中,有條理地復述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學生有一定困難,可以借助表格,圖畫,也可以按照重點詞句來復述。比如先說第一代恐龍的大小、形態;接著講數千萬年后,從生活習性上看,有些……有些……有些……從體態上看,有些……有些……;后來,一些獵食性的恐龍在形體、生活習性上又發生了眾多變化,如身體,骨骼,前肢,腦顱,體表,生存地點等用恰當的詞句一一擴充,直觀的條理更有助于學生想象的發揮,這一演化過程就很明了。《桂林山水》(人教版第八冊)作者先用別處的水同漓江的水作比較,然后得出靜、清、綠的特點,對照板書,復述起來就很方便,寫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掌握了方法,可引導學生自行練習。
三、以敘述的先后順序展開復述。
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對于復述及語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動口之前,還可以先引導學生列出提綱。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敘述時順序混亂,條理不清,另一方面也能養成良好的用語、寫作習慣(以說促寫)。
事情的發展都是前因后果,但在作者的敘述中,或是為了吸引讀者,或是便于敘述,方法就不盡相同。復述中,我們同樣可以借鑒,可以按照故事的發展推進,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課文脈絡清晰,對照 “盤古睡醒后——天和地分開后——盤古倒下后”的順序復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由精彩的過程入手,如《給予是快樂的》(人教版小語第七冊),文中每次制造出的懸念,相當吸引人,由此入手,效果較好;也可以由故事的結尾推進,即倒推法。顧名思義,從故事的結果中去探尋故事發生的依據。牢記故事結尾,再一點點地找到故事生發和經過,抽絲剝繭,故事就會越來越清晰。如《漁夫的故事》(人教版第八冊),漁人意外地遭遇了兇惡狡猾的魔鬼,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魔鬼,解救了自己。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用來復述的簡便方法,應根據材料的不同而取舍,不能單靠求新,求變,強行改變課文的順序來復述,使得學生的復述條理不清,層次不明。
四、給畫面配音法。
剛開始接觸復述時,學生會有一定難度,要么照本宣科地背誦,要么將文中內容張冠李戴。這時,只要給出一個畫面,由畫面內容去說就顯得很容易。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故事的開頭部分學生很容易說清楚,后面部分“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均變成了現實的不同物體)很容易說錯,對照著畫面談變化就很容易。《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小語第三冊),全文八個自然段,相應地配好了八幅插圖,只要將畫面完整地再現出來,狐貍、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們會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學生們對照畫面講述,既提高了積極性,又與原文非常吻合。
五、情境再現法。
敘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個故事的發生都有一個特定的環境,只要我們將這個故事按一定程度還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都會自然而清晰地再現。所以,創設情境也是快速復述的一個捷徑。如《尊嚴》(人教版小語第八冊),同一群饑餓的流浪者相比,年輕人(哈默)顯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他雖然很餓,卻堅持要用勞動換取食物。復述時,只要借助其他幾個角色的配合——一群難民和鎮長杰克遜大叔的言行,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情境再現,對于表演課文內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亞的木匣》(人教版小語第五冊),用一定的情景再現埋木匣和挖木匣,課文內容不但理解了,故事也敘述得很清楚。
六、段意疊加法。
這原本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借鑒在這里也非常適用。許多課文看似很長,但分開來看,它是由幾部分合成的,各部分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將整篇課文化整為零,再將其合而為一,看似繁瑣,實際上,脈絡和結構更清晰了,復述也輕松了。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人教版小語第八冊)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受到宙斯的懲罰。課文主要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與宙斯不屈不撓地斗爭(此為重點部分),被大力神所救。把每部分的故事連接起來就能較好地展開復述。《女媧補天》(人教版第六冊,),文中敘述了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歷盡艱險、克服困難的奉獻精神。我們只要按照“女媧創造了人類——天塌后的情景(人們受難)——女媧救人、決心補天——尋找五彩石——冶煉補天”(其中尋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煉為課文的重點部分)這樣的順序和條理,就能很好地復述。
做好復述訓練,對學生的語言(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第三學段了解事件梗概及習作都有很大幫助。值得指出的是,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較低,必須保護學生表達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說、樂于說,鼓勵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比如可以作為課后作業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身邊的人聽,或是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展現;復述的語言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一來可以提高語言質量,鍛煉口語能力,二來可以更好地內化吸收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促進詞句的理解和積累,擴大詞匯量。此外,同一篇課文的復述可以選取最得當的方式,教師應因人而異,引導學生選取最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