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的藝術特點
木蘭詩的藝術特點
引導語:木蘭詩的藝術特點有哪些?下面由小編告訴你們吧,歡迎閱讀!
木蘭詩的藝術特點
1 刻畫“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藝術形象
《木蘭詩》是一首英雄的贊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蘭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著力歌頌了花木蘭英勇善戰的英雄氣概,不慕功名的高貴品質,熱愛家鄉的平民愿望。從木蘭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美德。木蘭原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平民女子,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兩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她這一行為是何等大膽,她拋棄兒女情長,越過重重關山,勇敢地來到前線,這與中國古代女子“繡花樓上,足不出戶”形成鮮明對比,她身經百戰,歷時十年,打敗敵人凱旋歸來,直到這時同伴才發現她是女郎,經過戰爭的磨練,從一個普通姑娘成為一個堅強無畏的將軍。但她功成不求賞賜,只愿回家與親人團聚,恢復她當年“當戶織”的勞動生活。文章通過木蘭織布時“唯聞女嘆息”的異乎尋常的情態描寫;通過“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的旅途思親的刻畫;通過還鄉后“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一系列行動,細膩而真實地揭示了木蘭豐富的內心世界。總之,文章塑造了一個聰明果敢、堅毅質樸、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
2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
這是《木蘭詩》有別于北朝時期其他樂府民歌的一大藝術特色。《木蘭詩》的前部分—— —木蘭決計從軍,匆忙備械,萬里行軍,十年征戰,是從不同的角度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譴責戰爭的罪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嘆息”中流露出人們的痛苦和無奈;“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年邁之人都不能幸免,寫出兵役負擔沉重的苦難現實;“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表達了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愿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出戰爭的長期性、嚴酷性。木蘭從軍這部分,作者運用的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木蘭詩》的后部分—— —還朝拒賞和回鄉團聚,寫出木蘭的愿望和理想—— —熱烈地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這部分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讀完《木蘭詩》我們冷靜理智地想一想,木蘭,不是什么將門之后,未習武,未讀書,而是在家織布的尋常女子,在長期酷烈頻繁的戰亂中能活著回來,已是命大福大造化大,是奇跡;而她不僅活著回來,還建功立業,官封尚書,闔家團聚,在那“野死不葬鳥可食”、“尸喪狹谷口,白骨無人收”的慘痛現實里,這無疑是浪漫的夢,是作者有意涂上的理想主義色彩。《木蘭詩》在塑造木蘭形象時,沒有沉溺于血與淚的現實不能自拔,而是擺脫了沉重現實的束縛,在地獄般黑暗的現實中燃燒起理想的火炬,使在黑暗中的人們看到希望。它不僅寫出現實生活是怎么樣的,而且給人一股清新的力量。《木蘭詩》寫出的理想,是那樣的明快、熱烈、溫馨。黑格爾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木蘭詩》敢于對現實生活的`材料,根據理念的感性來改造,不僅以個別顯現一般、以偶然展現必然、以現象揭示本質,還在描寫中融注優美的愛憎鮮明的感情,體現崇高的道德和審美的品質,從高尚的情懷里迸發出詩的光輝,作者以自己理想的光輝照亮乃至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描寫對象,使本文脫穎而出。《木蘭詩》前部分寫現實,后部分寫理想,它不僅寫出了苦難,而且還寫出了希望,將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結合起來,表達了遭長期戰亂蹂躪的人民的理想,喊出了人民的心聲,喊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這是其在北朝民歌中獨占鰲頭的重要原因之一。《木蘭詩》之所以被譽為“樂府雙壁”之一,也是因為《木蘭詩》不僅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而且還寫出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不僅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而且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3 繁簡適宜、詳略得當,放出奇光異彩
《木蘭詩》可稱得上繁簡相宜的典型之作,有時用繁,用墨如潑;有時用簡,惜墨如金。凡是使用繁筆的地方,都是作者精心描繪之處。木蘭織布時心事重重,嘆息聲聲,幾經詢問,說出緣由:原來木蘭無心織布是因為可汗大規模征兵,征到了父親頭上,無法逃脫,父親年老體衰,木蘭沒有兄長,思慮再三,毅然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此處描寫,極為詳盡,交代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準備行裝時,木蘭連赴集市,匆忙而有序地購置戰馬鞍具。奔赴戰場時,辭別父母,途經黃河,到達目的地黑山頭,僅用了兩天時間,夸張地表現了木蘭出征的路線,行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反復運用“不聞…… ,但聞……”的句式,用荒涼的夜間環境烘托出木蘭離家思念親人,離鄉越遠思念愈切的心情。十年后,木蘭辭官回家,親人團聚,恢復女兒裝,欣喜興奮的感情。這些內容,作者不厭其繁,精心描繪,細致入微,可謂是潑墨入水。
4 反復運用對照,暗示其含蓄意義
對照是《木蘭詩》反復運用的藝術手法,它含蓄但又不同于晦澀,更不是為了晦澀,作者總是要運用象征、暗示、隱喻、反襯、寄托、提示、對照等,將作品深藏的意義揭示出來。《木蘭詩》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寫現實: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譴責戰爭;后部分寫理想:木蘭征戰凱旋歸來,回到家鄉,追求和平安寧的生活。前后兩部分相對照,用其“譴責戰爭,熱愛和平”這方面來理解文章的主旨。木蘭“出征前的嘆息,與還鄉時的歡欣”相對照,木蘭的愛憎思想就體現出來了。木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兩相對照,木蘭反對什么,渴求什么,在其情感中就顯露出來。“木蘭不用尚書郎”和“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相對照,勞動人民“渴求和平安寧的生活”與封建知識分子“萬里覓封侯”的理想,真是涇渭分明呀。
5 互文手法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是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的兩部分,看似無關,實則相互交錯,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手法。整篇文章中作者大量使用互文,使主題思想表達得更加深刻。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不幸戰死,有的勝利回來了,而不是“將軍經歷多次戰爭戰死沙場,壯士征戰十年回來了”。此類互文的句子在詩中還有許多,如,“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理云鬢”和“帖花黃”的動作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再如,“東市買駿馬…… 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等。另外,全詩用口語寫成,生活氣息極濃,如,“唧唧”、“濺濺”、“啾啾”、“霍霍”這些擬聲詞的運用,樸素自然;“阿爺”、“阿姊”、“可汗”這些新詞,都是俗文學的特色,不事雕刻而自然流暢等。全詩生動活潑,清新剛健,不失民歌特色,不愧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