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吳均《贈王桂陽》閱讀答案及賞析

    贈王桂陽
    吳均
    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注]吳均:南朝梁代著名詩人。這是一首贈給當時的桂陽郡太守(姓王)的詩,一般認為是他的自薦之作。
    1.詩中的“松”幼時具有怎樣的外在特點?請簡要說明。(4分)
    2.從全詩來看,詩人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
    1.只有數寸之高,埋沒在雜草之中;枝干弱小,極易被摧殘夭折。(抓住一二句和五六句理解,一處2分。)
     2.運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喻”)的手法,句句寫松,卻句句與人有關。(2分)詩人以松的弱小,易被摧殘,寫自己地位低下,不受重視;以松的“籠云心”“負霜骨”,寫自己懷有壯志而不為人知;以松樹長大后可以“覆明月”,表明自己一朝成材,便可為君效力,為國建功,大濟蒼生。(3分,一點1分。)


    注釋:
    ①這兩句是說松樹雖是大材,但當它初生數寸之時,也會被草埋沒而不被看重。 
    ②籠云心:指高遠的志向。負霜骨:指堅貞的品質。這兩句是說,當一個人高遠的志向尚未表露的時候,誰能曉得他有堅貞的品質呢? 
    ③弱干、纖莖:都指松樹幼小時的枝干。陵忽:欺陵、忽視,也即是摧殘的意思。 
    ④何當:何日。覆明月:與前面“籠云”意思相似。籠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業、能“遮無蓋地”的意思。

    作者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家世寒賤,好學有俊才,南朝梁初為吳興主簿,公元507年(天監六年)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后遷奉朝請。為人有個性,人稱“古之狂者。

    賞析:
    《贈王桂陽》是南朝的詩人吳均所做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通篇用比體,托物言志,句句寫松,卻句句落實到人。
    王桂陽可能就是當時的桂陽郡太守王嶸。吳均又有《贈王桂陽別詩三首》,其中說王桂陽“高華積海外,名實滿山東。自有五都相,非無四世公。”可見王的地位很高,又有“愿持鷦鷯羽,歲暮依梧桐”等語,說明吳均頗有依附于他的打算。從這種關系推斷,這首詩很可能是他的自薦之作。
    自薦的詩很難寫,自譽過高,未免有夸言干乞之嫌,因而吳均這里避開了正面的自我標榜,全以松作比喻。松樹雖可長成參天的大材,但初生之時不過數寸而已,甚至會被雜草埋沒,人們不知道它拔地千丈、籠聚云氣的壯志,怎么會明白它具有傲霜斗雪的氣骨呢!前四句顯然以初生之松比喻自己的沉淪下僚、未見器重,而借形容松樹的性格,表明自己高遠的志向、堅貞的品質。“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二句,更說小松枝干嫩弱,易被摧殘,喻自己身處下位,易遭人欺凌與忽視,委婉地表達了向王桂陽求助的意圖。最后兩句則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抱負,他說:當幼松一旦長成數千尺的大樹,則可籠云覆月,庇護眾生,言外之意是說自己一朝出人頭地,就可建功立業、大濟蒼生,至于到那時不會忘記王桂陽的知遇之恩,也是不消說的,“為君”二字,便含有此意。
    這首詩通篇用比體,托物言志,句句寫松,卻句句落實到人,“數寸”、“草所沒”、“弱干”、“纖莖”諸語,極說幼松之弱小易欺;“籠云”、“負霜”、“千尺”、“覆明月”諸語,則極言松的前程遠大。兩者對照鮮明,使讀之者既痛惜于詩人的懷才不遇,又凜然不敢對詩人少存輕忽。雖是自薦之詩,氣格卻絕不卑下,這是詩品,也是吳均的人品。
    吳均的詩已開唐律之先河,元陳繹曾的《詩譜》就在“律體”中列有吳均之名,并以為他與沈約諸人是“律詩之源,而尤近古者’,即此便可說明他在近體詩形成中的作用了。如這一首詩,其音調雖未完全合律,然已頗有律詩的章法,中兩聯為對句,也合乎律詩的規律,這正是由古詩向律體過渡的形態。
    * 贈王桂陽吳均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注]吳均:南朝梁代著名詩人。這是一首贈給當時的桂陽郡太守(姓王)的詩,一般認為是他的自薦之作。1.詩中的“松”幼時具有怎樣的外在特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