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梅花的詩句
贊美梅花的詩句
從古自己描寫梅花的`古詩詞不在少數,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篇贊美梅花的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1) 惱得梅花睡不成。——黃升《南鄉子·冬夜》
2) 為誰憔悴損芳姿。——李清照《臨江仙·梅》
3) 娥寒初破東風影。——朱淑真《菩薩蠻·詠梅》
4) 一枝先破玉溪春。——辛棄疾《臨江仙·探梅》
5) 竹根流水帶溪云。——辛棄疾《臨江仙·探梅》
6) 等閑老去年華促。——孫道絢《滴滴金·梅》
7) 為容不在貌,獨抱孤潔。——張炎《疏影·梅影》
8) 月光飛入林前屋。——孫道絢《滴滴金·梅》
9) 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律然《落梅》
10) 雪花全似梅花萼。——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1) 雪向梅花枝上堆。——吳淑姬《長相思令·煙霏霏》
12) 坐客無氈醉不知。——蘇軾《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13) 曾把芳心深相許。——史達祖《留春令·詠梅花》
14) 無意爭先,梅蕊休相妒。——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
15) 年年為客遍天涯。——趙長卿《阮郎歸·客中見梅》
16)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對一庭香雪。——張炎《疏影·梅影》
17) 相思血,都沁綠筠枝。——姜夔《小重山令·賦潭州紅梅》
18) 瀟灑江梅,向竹梢疏處,橫兩三枝。——李邴《漢宮春·梅》
19) 侵夜可能爭桂魄,忍寒應欲試梅妝。——李商隱《對雪二首》
20) 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周邦彥《花犯·小石梅花》
21) 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蘇軾《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22) 小蓮風韻出瑤池。——晏幾道《鷓鴣天·梅蕊新妝桂葉眉》
23) 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李邴《漢宮春·梅》
24) 想含香弄粉,艷妝難學。——辛棄疾《瑞鶴仙·賦梅》
25) 夢回處,梅梢半籠殘月。——阮逸女《花心動·春詞》
26) 流水泠泠,斷橋橫路梅枝亞。——朱翌《點絳唇·梅》
27)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陸游《落梅》
28) 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蘇軾《減字木蘭花·春月》
29)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紛紛。——律然《落梅》
30) 笑殺東君虛占斷,多少朱朱白白。——辛棄疾《念奴嬌·梅》
31) 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釋敬安《題寒江釣雪圖》
32) 雪里溫柔,水邊明秀,不借春工力。——辛棄疾《念奴嬌·梅》
33) 花盡酒闌春到也,離離。——蘇軾《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34) 雪岸叢梅發,春泥百草生。——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陽樓》
35) 夜來風雨洗春嬌。——吳文英《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蠟梅》
36) 遙想疏梅此際,月底香英白。——晏幾道《六么令·雪殘風信》
37) 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王世貞《憶江南·歌起處》
38) 離恨又迎春,相思難重陳。——和凝《菩薩蠻·越梅半拆輕寒里》
39) 更可惜,雪中高樹,香篝熏素被。——周邦彥《花犯·小石梅花》
40) 粉蝶兒只解,尋桃覓柳,開遍南枝未覺。——辛棄疾《瑞鶴仙·賦梅》
41)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高適《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42) 江北江南春燦爛,寄言蜂蝶漫疑猜。——曹雪芹《詠紅梅花得“梅”字》
43) 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晁補之《鹽角兒·亳社觀梅》
44) 休把閑心隨物態,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蘇軾《少年游·詠紅梅》
45) 誤吞丹藥移真骨,偷下瑤池脫舊胎。——曹雪芹《詠紅梅花得“梅”字》
46) 越梅半拆輕寒里,冰清淡薄籠藍水。——和凝《菩薩蠻·越梅半拆輕寒里》
47) 松雪飄寒,嶺云吹凍,紅破數椒春淺。——周密《獻仙音·吊雪香亭梅》
48) 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元好問《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49) 云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晏幾道《鷓鴣天·梅蕊新妝桂葉眉》
50) 一春幽事有誰知?東風冷,香遠茜裙歸。——姜夔《小重山令·賦潭州紅梅》
51) 梅花正結雙頭夢,被玉龍、吹散幽香。——吳文英《風入松·為友人放琴客賦》
52) 荏苒一枝春,恨東風、人似天遠。——王沂孫《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
53) 濕紅恨墨淺封題。——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將詣淮而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54) 層綠峨峨,纖瓊皎皎,倒壓波痕清淺。——王沂孫《法曲獻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韻》
55) 疏梅帶雨開,瘦竹隨風擺,雨和風著意好,為我安排。——沈自晉《玉芙蓉·雨窗小詠》
56)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漱濺濺漱玉沙。——張雨《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
57) 舊約扁舟,心事已成非。——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將詣淮而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58) 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姜夔《江梅引·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將詣淮而不得因夢思以述志》
59)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為底開?應是北堂增壽考,一陽旋復占先梅。——高鶚《賞海棠花妖詩》
60)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鄭文焯《浣溪沙·從石樓石壁往來鄧尉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