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凄美愛情的古詩詞
最凄美愛情的古詩詞
愛情就像兩個拉皮筋的人,受傷總是不愿放手的。愛情正是一個將一對陌生人變成情侶,又將一對情侶變成陌生人的游戲。中國古代詩詞中有哪些凄美的愛情故事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凄美愛情的古詩詞,歡迎閱讀。
第一種:生死相隨
《摸魚兒·雁丘辭》/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第二種:白頭之約
《詩經 擊鼓》節選 /佚名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白頭吟》 /卓文君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第三種:情深緣淺
《贈去婢》/崔郊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四種:相思成疾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畫堂春》 /納蘭性德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第五種:情深不壽
《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第六種:恨不相逢
節婦吟 /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第七種:棒打鴛鴦
《釵頭鳳·紅酥手》/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世情薄》 /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八、離愁別恨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卜算子·答施》 /樂婉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
要見無因見,拚了終難拚。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愿。
【拓展延伸】
讀古代愛情詩,感悟現代愛情
讀莎翁著名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看我國的傳說《梁祝》人們都會為其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所感動、流淚。但中西方詩歌中都不乏薄情寡意的“負心郎”和紅杏出墻的“不貞婦”。我們還能像徐志摩一樣將愛視為生命和一切,渴求那樣狂熱的愛戀嗎?讓我們一起通過詩歌,回顧歷史,尋找答案:“愛能走多遠!”
柏拉圖對話錄里阿里斯托芬對愛情所作出的絕妙譬喻:人原先是一個整體,由于強行分劈,才有兩性。兩性的情愛,正是對生命內在本初結構恢復完整的焦渴(柏拉圖,《酒宴篇》)。這譬喻的深刻處,就在于凸顯出了兩性關系的本質:愛情是生命對生命的肯定。歌德說:“人生之中有愛情,就恰如自然界有春天,大地上有鮮花。”愛情是永遠不變的主題,在各國歷代文學中都占重要地位。“夫婦,人倫之始也”,所以愛情是“人生代代無窮已”的命脈,也是詩歌永恒的主題。在兩千年前的《詩經》中,愛情的多聲部樂曲就已經開始鳴奏,從開篇的《關睢》里我們就能感受到強烈的人類之愛。
在中外文學的浩蕩長河中,以愛情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是永遠也不會凋謝的、動心的波浪。從古至今,有人為愛癡,為愛狂,為愛泣,為愛痛,為愛生也為愛死。多少癡男怨女讓我們同情,更是被銘刻在心底不能忘記。當今之世,觀念日新而世風日下,物欲橫流人欲泛濫,不論權勢不計功利的愛情,真正海枯石爛的戀情,大約只能從詩經從漢魏樂府從梁祝之類的民間傳說中去找尋了。在滾滾紅塵之中,為俗物塵情所累所困的現代人,如果能捧讀古代那些優美的愛情詩,像沙漠中的旅人捧起一泓清泉,像鬧市的居人捧讀一山翠色,他們蒙塵的疲累的心,也許會受到清純的古典的洗禮,得到休憩和凈化。讓我們一起為愛感動。
一、愛的求索
中國文化對于愛情,向來有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隱避情結,中國文人更愿意將愛情化在親情中詠嘆,這種含蓄像一枚堅果的殼,把最能表現性靈和柔情的部分包起。在層層禮教和儒家儀式的捆扎之下,什么樣的錘能夠敲開這層堅硬的外殼?儒家的家庭觀念重視秩序,并持兩性不平等的主張,甚或可以說:“夫為妻綱,夫唱婦隨。”婚姻不自由,受家庭和社會輿論干涉。婚姻有時成為年輕人為家庭盡義務的一種形式。但無論如何阻擋不了人對真愛的求索,即使在千年前就已如此的熾熱和率真大膽,只因為是在追求著生命性靈的完整。“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詩經》留給后人的第一句愛情宣言。
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的第一篇《關雎》就是描寫愛情的。第一首詠嘆愛情的詩歌,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無疑是深遠的。詩篇中固然在“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中表現著“君子”對“淑女”的情真意切,但這須從“君子好逑”之“好”的意義上來理解。詩是以第三者的視角來寫的,它不是說的哪個“君子”的“寤寐”、“輾轉”,而是借這種一般情態來倡揚“君子”對“淑女”的應有情分。“寤寐”云云,“輾轉”云云,不可謂之不失態,不可謂之不“發乎情”,但只有在正當的婚姻關系前提下這才是值得稱道的,才是“止乎禮”的。質言之,《關雎》所立意歌唱的是今之所謂“恩情”,而不是愛情,倫理的意義大于生命的意義,是對倫理意義上的夫妻恩情的強調。
在今天,或許仍有人追求刻骨銘心、生死相許的愛情;或許有更多的人僅憑習慣和道義維持著婚姻,他們朝夕相處,同床異夢,白頭偕老。無論怎樣,我們仍舊會渴望有情人終成眷屬,成眷屬便要常相守,在相守的過程中執著專一,不離不棄。外遇問題為中國社會所難容忍,《易恒卦》謂:“從一而終。”為人夫者也應在情感的托付上,對妻子忠貞不渝。外遇是對配偶精神上的不貞,情感上的背叛。在夫妻之間長期的相互冷漠與疏離下,聲氣不通、情性不感、貌和神離的夫妻,失血的空殼家庭日漸增加。我們一味追求個性的張揚,個體本位為中心的文化滲透無疑是有影響的。我們不論其好壞,只是覺得偏離了我中華家族本位的.文化傳統。愛與不愛,相守與相離的愉悅和痛苦是一樣的深刻和難以言表,幾千年前的古詩中有著我們現代人的悲歡離合,愛的深刻和被棄的痛苦也是不變的,那發自內心的哭訴和悲憤是一樣的。
二、愛的單純與熾熱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單純女子的愛的至純至真,愛人就是陰雨表。那份單純、簡單的滿足讓我們懷念和感動。現代的我們喪失了古人的那份單純與天真,喪失了原始的浪漫與激情,塑造、打磨出了世故的靈魂。
我們一起重讀一下這首古詩,體會別樣的沖動和感觸。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元管夫人致趙孟)
這首元曲圍繞單一的“泥塑”意象,表達男女兩心相依的思想。這種心心相印,彼此之間裝著愛人的理想,在今天似乎受到無以倫比的超越。戀人間、夫妻間的忠誠受到挑戰。對愛人對家人的有責任感的少數被我們大加贊揚,因為日見其消減。金錢的誘惑讓一些人喪失、忘記彼此的許諾和忠誠,可以不畏人言,堂而皇之地做“情人”卻冠之以“真愛”或情不自禁;可以告訴愛人“我愛你,但我真的無法和你在一起”或“我愛你勝過愛自己,但我怕你承受壓力太大,所以我不能離婚”,“我想你但我不得不和她(他)在一起,我要生活”……太多的理由讓人們不得不原諒愛人的背叛、欺騙或背棄,彼此感覺不到對方的痛楚,因為彼此的心不相連,未相通,彼此的心沒有融合成一體,愛人彼此之間的忠誠和唯一被踐踏。我們忘了徐志摩對他的“眉”說:
我是否能給你一些世上再沒有第二個人能給你的東西,是否在我的愛你的愛里你得到了你一生最圓滿、最無遺憾的滿足?這問題是最重要不過的,因為戀愛之所以為戀愛就在她那絕對不可替代的一點;羅密歐愛朱麗葉,愿為她死,世上再沒有第二個女子能打動他的心;朱麗葉愛羅密歐,愿為他死,世上再沒有第二個男子能占有她的一點子的情,他們的戀愛之所以不朽,又高尚,又美,就在這里。他們倆死的時候彼此都是無遺憾的,因為死成全他們的愛到最圓滿的程度,所以這“Die upon a kiss”是真鐘情人理想的結局,再不要別的。“定情”the spiritual engagement,the great mutual giving up――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兩個靈魂在上帝的眼前自愿的結合,人間再沒有更美好的時刻――戀愛的神圣就在這絕對性,這完全性,這不變性。(徐志摩,193)
在徐志摩看來戀愛是生命的中心與精華;戀愛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戀愛的失敗是生命的失敗,這是不容質疑的。一些青年不知是忘卻了,還是不屑徐氏這樣的感情奴隸和“玩物喪志”之人。我們或許會恥笑如此的“癡狂”或至少有人會不理解此等愚蠢舉動:“為愛放棄生命”。愛人間如此的相容、相依,讓我們懷疑其真實性,畢竟文學創作是高于生活的。當我們在現實中看到一些大學生為彼此的愛,忘記親人的含辛茹苦,忘記其所肩負的社會和家庭責任,遺棄眾多愛他們、關心他們的人,“決然”選擇死亡。我們為其惋惜,惋惜年輕生命的白白葬送,我們不會被感動,不會稱贊其崇高,甚至會鄙視這對“鴛鴦”的懦弱和膚淺。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癡情男女很少而且愈來愈少。更多的情況是我們忘了愛,忘了愛人,感覺不到心痛,甚至會過得更好、更愉快。只因彼此的心相隔太遠,何談融為一體,你的心就是我的心,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你的悲痛我無法理解更無法為你消解。或許在逐漸變得理智和聰慧,在此不敢妄作評論,只是出于困惑,將其呈現出來以供思考。
三、愛的背棄與傷痛
有愛就有愛的背棄,有背棄就少不了癡男怨女的痛苦和悲哀。
妾薄命
明袁宏道
落花去故條,尚有根可依。
婦人去夫心,含情欲告誰?
燈光不到明,寵極心還變。
只此雙蛾眉,供得幾回盼。
看多自成故,未必真衰老。
辟彼數開花,不若初生草。
織發為君衣,君看不如紙。
割腹為君餐,君咽不如水。
舊人百宛順,不若新人罵。
死若可回君,待君以長夜。
現代譯文:
落花離開原來生長的枝條,還有樹根可以依靠。
婦女失去了丈夫的歡心,那難言的痛苦向誰訴告?
晚上點燃的燈光不到天明,寵愛至極還會變心。
只有這一雙長長的蛾眉,能供得幾次回頭顧盼憐愛深深。
看得多了就舊而生厭,我的容顏未必真正已經衰老。
譬如那開了數次的花樹,不如那剛剛長出來的鮮草。
用頭發為你編織衣裳,你心目中還比上薄紙一張。
割下身上的肉為你準備飯食,你吞咽時還不如清水一汪。
原來的妻子百般婉曲順從,還不如聽取那新人咒罵一場。
如果一死可以使你轉意回心,我等待你在死亡的地上。
“妾薄命”本為樂府舊題,多寫棄婦之情。此詩也是如此,共分五層,四句一轉,自悲自嘆,如怨如訴。“待君以長夜”是舊時代棄婦沒有出路的出路之一,真是可憐亦可悲。即使現代,那些沒有經濟能力的女性仍在上演如此的悲劇,她們企求丈夫的“回心轉意”;等待愛人的憐憫和施舍;她們能接受形同虛設的婚姻和屈辱……這里看到的是弱女子的哀嘆,是被棄后的自卑,“進退無顏儀”的復雜心理。由于女性的地位下降和從一而終觀念的影響,棄婦的命運便日益悲慘了。素潔美好溫淳的女性面對被棄的命運,已經不苛求男子對愛情忠貞,只求能夠不被趕出家庭。我們為其感到心痛卻無奈。或許愛使人喪失了自尊和獨立感,因為我們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男女為了愛而放棄生命:“我的生命不能沒有你,沒有你,我的生命沒有意義。我能容忍你愛別人但你要在我身邊,你只能是我的……”這樣的故事仍然在發生。為愛癡迷不悟,為愛忍辱偷生,為愛徹夜難眠,為愛肝腸寸斷,生不如死,為愛不惜以死要挾……多少人為愛快樂,更為愛哭泣,愛不能少,但當愛逝去時,該如何釋懷,如何面對自我的生活?這讓我們嘆,讓我們憂。時至今日,具有感情和經濟獨立性的女性能灑脫地說聲“拜拜”而各奔前程嗎?可能會有人說:“滿大街都是男人……絕不會再在一棵樹上吊死。”但大部分人是不能如此灑脫的。愛讓人生美好,愛讓人幸福,愛讓人有智慧,所以當愛不再時要放手還彼此以自由也是一種愛。我們總說西方人對愛特別瀟灑,其實作為人,其情感是一樣的,愛的執著更是不變的,承受的傷害同樣沉重,只不過由于其歷史和經濟條件造就了女性的不同地位。在我國這首詩――《妾薄命》中女主角只是一味埋怨命運,對愛人無厭惡和埋怨謾罵的語言,對其愛人仍流露渴望和幻想。
《詩經》里也有棄婦的感嘆,但那不是后現代意義上的棄婦。“江有汜,之子歸。不我與,其后也悔”(《召南江有汜》)。縱然情人背棄了她們,他也會為忽視她的價值而后悔,終究會回來的,這是何等的自信。而在《褰裳》這首活潑的詩篇里我們讀到的是:“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這種大膽的邀請讓我們欣賞和羨慕,那種灑脫更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滌蕩。在這里“思我”之“思”表現出愛情的決定意義,如果“我”是“子”思的對象,則“我”可以將一切困難俱拋腦后,“我”對“子”可以不再是“思”的獨立存在,而無所保留地歸屬于“子”;如果相反,則“子”對“我”就不再有任何的意義。“思”是“我”與“子”一切關系的實質和基礎。在這詼諧而又決絕的詩篇中,“豈無他人”一句是值得注意的,它突出愛情至上,愛作為強大的生命力是自發的,因此需要男女在社會關系上的絕對自主。
上面的詩歌都表現“棄婦”的埋怨,以及其不同的態度和反應,今天依舊在一幕一幕地上演,內容相差無幾,促使人們感嘆我國道德倫理的早熟和文化的理性。但那已是歷史,在今天,女性有了獨立的思想和經濟基礎,她們在變化,追求物質和情感完美,不再被傳統的婚姻觀和女性的所謂“三從四德”美德所限制和約束。在現代,我們會聽到對“見異思遷,朝秦暮楚,見錢眼開”或傍大款的女性的埋怨,這就打破了幾乎全是“閨怨”詩的傳統。女人不再埋怨更不需要埋怨,因為我們在成長。
“軟弱”不再是女人的代名詞,她們不是纏繞在男人身上的藤,而是獨立生長的高樹,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獨特內容。她們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把失敗看作最后的結果,也不把愛的遺失當作整個世界的陷落。無論是艷陽或陰雨下,她們在微笑著。
四、一樣的真諦,不一樣的詮釋
對愛人的渴望和追求在任何民族都是永遠不變的主題甚或生存意義。在我國沒有誰比徐志摩在愛情至上和愛情神圣上走得更遠。徐志摩相信,即便到了世界的末日,上帝的最后審判之時,“在一切標準推翻的那一天,在一切價值重估的那時間”,唯有愛的真理顛撲不滅,“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我沒有別的辦法,我就有愛;我沒有別的天才,就是愛;沒有別的能耐,只是愛;沒有別的動力,只是愛”。“戀愛是生命的中心和精華;戀愛的成功是生命的成功,戀愛的失敗是生命的失敗,這是不容疑義的”(李歐梵,199)。徐志摩把愛視作一項人生準則來追求。他的詩總與愛、死亡聯系在一起,死成了愛的最高形式。這與他受西方教育和文化熏陶有很大關系。西方的傳統宗教使人們相信,人生并不終止于死亡,即使在死亡以后,也還有另一個美好的世界等著他們。如果在人世愛情難以實現,那么可以到天國去實現夙愿;如果在人世愛情被迫中斷,那么可以到天國去重續前緣。死亡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去實現夢想,借此也讀出徐志摩對愛的癡狂。在今天我們的愛被世俗化得幾乎感不到心跳和興奮的感覺時,重新審視和思考如此驚心動魄的愛。愛是一切,為愛而死,已經不再被我們現代青年視為崇高和偉大,相反我們會恥笑其為懦夫。愛不能走得太遠,逾越倫理道德的愛注定是痛。我們不斷追求愛,但生活不只有情愛,有太多的關愛、慈愛及責任需要去承擔。我們不能走得太遠,更不能懷疑純潔、真摯的愛。
理想的愛情往往遭遇不期而至的阻力,因為殘缺而變得更加完美。與自己愛的人一起愛每一個陽光燦爛日子,并肩度過風雨灰暗的每一天,過平淡的一生,也是一種完美,一種幸福。
[最凄美愛情的古詩詞]相關文章:
1.形容愛情的古詩詞名句
2.寫美好愛情的古詩詞
3.贊美美好愛情的古詩詞
4.表白愛情的古詩詞名句
5.表達愛情的古詩詞名句
6.最美愛情古詩詞
7.古詩詞名句勵志
8.有關勵志的古詩詞
9.月亮愛情古詩詞
10.安慰勵志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