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初《鷓鴣天》閱讀答案附賞析
鷓鴣天
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該處景物描寫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試具體分析。
答案:
(1)思鄉,思親,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慨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厭倦仕途與奔波,希望歸隱田園。(3分,每點1分)
(2)寫法:①寫景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山”“水”“霞”是遠景,“林”“鴉”是近景。②動靜結合,(鮮活靈動),“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作用:①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過山水、殘照、歸鴉等景物,抒發思鄉之情;②烘托氣氛,營造出一種清冷而悵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寫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
二:
⑴鷓鴣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
答: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認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三:
(1)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2分)。
(2)以鴉歸巢反襯人不能歸家,更凸顯出游子有家不能歸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1分)。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2分)
賞析:
作此詞時,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
有道是“吃皇糧,走四方”,既給皇帝老兒當差,講不得離鄉背井,拋家別眷“悲歡離合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然而,人心都是肉長的,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兒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比如說——太太的生日!
這一天正是魏太太的生日!
這可是個比春節比元宵比端午比中秋比重陽比除夕比一切頂頂重要的節日還要重要的日子!做先生的一定得有所表示,拿出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深深地愛著她,正在苦苦地念著她。
魏先生只好寫信了。雖然荒郊野外一時半會兒未必找得著捎信的人,但不妨先寫了備著,前頭總有驛站、驛使,運氣好的話沒準兒能碰著剛巧要回家的老鄉。慢是慢了一點,可那時的太太們都理解,她們有耐心等。
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寫信未免太平淡了!魏先生是詞人,而且是位感情深摯、細膩的詞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時不“用”,更待何時?于是我們的文學史上便有了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詞。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說“今年”,先憶“去歲”,這是因為去年的今天很快樂,也很難得——詞人恰好趕在太太過生日的時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難得?因為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因為他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今年相望“又”天涯。這個“又”字是要重讀的,別看它只是個極普通的虛字,卻已把“去歲”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隱涵在內了。這叫做“加倍法”。本來,“去歲今辰到家”與“今年相望天涯”對舉,哀樂參半,不過是一對一打平;但次句加了這個“又”字,就變成了“去歲今辰到家”和“歷年相望天涯”的比較,會少離多,寡不敵眾,詞的基調由此一錘定音,愁苦而低沉了。極吃重的地方極不吃力地用了一個極尋常的字,可謂舉重若輕!
“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鷓鴣天》調 &的格律和仄起而首句人韻的七言律詩很相近,因而填此調的詞人往往把三、四兩句寫成對仗,本篇也是這樣作的。這一聯對仗,平易而洗煉,流利而渾成,很見功力。以上句第二字“春”對下句第三字“秋”,是錯位對;但錯得好,給人以錯落有致的感覺。“事”與“霜”、“處”與“華”對得不工;但不工得好,太工反而顯得雕鑿傷氣。如果我們把這兩句改為“一身春雨輕無色,兩鬢秋霜細有華”,工倒是工極了,卻總嫌技巧窒息了性情,怎比得上原作的淳樸自然、落落大方?
又,這兩句看似平列,其實卻是因果關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沒有一刻空閑,所以“兩鬢”已有些花白,像是點點“秋霜”。“心事”指什么?聯系上下文來看,當是想家,想歸隱田園,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念茲在茲的親情日日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催人易老,鬢發哪能不斑白呢?當然,這畢竟不是深哀巨痛,還用不著“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般的夸張,因此他只老老實實地說“兩鬢秋霜細有華”。但語氣雖然平淡,卻很耐讀,好像低度的醇酒,人口并不濃烈,然而細斟緩酌,飲之既久,也一樣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上片四句全是敘事,過片乘著換頭的機會,捎帶著換了一副筆墨,就旅途景物略事點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轉之妙。山水相繆,馀霞成綺,落日把樹林燒得通紅……這迷人的景象值得為唐人李商隱詩下一轉語: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然而大煞風景的是殘照的逆光中竟影現出了點點“歸鴉”!可見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會成為思家情結的膨化劑。鴉而曰“歸”,一“歸”字大可玩味。“鴉”能“歸”,人反而不能“歸”,竟是人不如鴉了,豈不可憐可憫可哀可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物與人之間的“反襯法”,在古詩詞中早就層出不窮了。僅與本篇用意相似的例證,便可以隨手舉出許多。如《詩·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李白《菩薩蠻》詞:“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宋人賀鑄《夜搗衣》詞:“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所謂“羊牛下來”、“宿鳥歸飛”、“雁南歸”云云,言外之意都是說“人未歸來”。不過這些作品均屬于“代言體”,是從思婦——也就是太太們的角度去說的。至于像本篇那樣以游子的身分,用第一人稱口吻直接抒發思歸心緒的,則先前也有宋人蔣捷的《賀新郎·兵后寓吳》詞:“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后,一點點、歸楊柳。”因此,這里的“滿林殘照見歸鴉”還算不得新發明。但它是在摹寫旅途風光之際很自然地帶出來的,不像前舉各例之刻意;又與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的恬適相反相成,共同營造了一段聊騁望以消憂、反觸目而更愁的沉郁頓挫——仍有它獨特的審美情趣。
“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上文已用鴉之“歸”暗點了人之不得“歸”,然而人雖一時不得“歸”,心卻在向往著那一天,于是便順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這兩句——也是全詞最精彩、最高潮的兩句。雖然“何時”能“歸”還不確定,但只要有了這份心,“歸”期也就不遠了。魏先生是做官的人,官人自有官人的“歸”法——多半應是封妻蔭子、“衣錦榮歸”;拿刮來的地皮大起宅院,廣置田產;挾“浩蕩”之“皇恩”吆五喝六,橫行鄉里。難得他魏先生是個好官、清官,志趣竟與別個官人迥然不同——他盼望的是過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親自拾掇田園,晚上闔家圍爐歡聚。自食其力,共樂天倫,僅此而已!平民意識,常人姿態,所以親切動人,這是第一大好處。小令篇幅有限,不可能事無巨細,一一鋪陳。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簡潔的筆觸去勾勒最典型的場景、最重要的情節、最關鍵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讓讀者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來補充。“兒女團圞夜煮茶”七字,正是這一創作法則的絕佳體現!只寫“兒女團圞”,而為人父者、為人母者連同他們為人父母的樂趣,雖不言卻已盡言了。讀到此句,我們仿佛看見:當綴著星光的夜幔籠罩住四野的時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們團團圍在他身邊,鬧著嚷著要他講故事;而魏太太則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針線活兒;灶膛中燃燒著的松枝不時發出噼啪的響聲,火舌舔著陶壺,壺嘴里噴出一縷縷茶香……不,壺嘴里噴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溫暖與馨逸。
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該處景物描寫在全詞中有何作用?試具體分析。
答案:
(1)思鄉,思親,想與家人團聚,安享天倫之樂;慨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厭倦仕途與奔波,希望歸隱田園。(3分,每點1分)
(2)寫法:①寫景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山”“水”“霞”是遠景,“林”“鴉”是近景。②動靜結合,(鮮活靈動),“山”“水”“霞”“林”是靜景,“歸鴉”是動景。作用:①以景寫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過山水、殘照、歸鴉等景物,抒發思鄉之情;②烘托氣氛,營造出一種清冷而悵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情。(寫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
二:
⑴鷓鴣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又”字暗示他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
⑵“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
答:這里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
⑶有一部分人認為<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三:
(1)詞的前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2)“滿林殘照見歸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請略加分析。(2分)
(3)有人認為詞的最后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親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跡天涯,飽含愁苦與無奈(2分)。
(2)以鴉歸巢反襯人不能歸家,更凸顯出游子有家不能歸的思家之苦。(2分)
(3)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1分)。語言樸素平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2分)
賞析:
作此詞時,魏青崖先生正在宦游的路上。
有道是“吃皇糧,走四方”,既給皇帝老兒當差,講不得離鄉背井,拋家別眷“悲歡離合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然而,人心都是肉長的,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兒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比如說——太太的生日!
這一天正是魏太太的生日!
這可是個比春節比元宵比端午比中秋比重陽比除夕比一切頂頂重要的節日還要重要的日子!做先生的一定得有所表示,拿出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深深地愛著她,正在苦苦地念著她。
魏先生只好寫信了。雖然荒郊野外一時半會兒未必找得著捎信的人,但不妨先寫了備著,前頭總有驛站、驛使,運氣好的話沒準兒能碰著剛巧要回家的老鄉。慢是慢了一點,可那時的太太們都理解,她們有耐心等。
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寫信未免太平淡了!魏先生是詞人,而且是位感情深摯、細膩的詞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時不“用”,更待何時?于是我們的文學史上便有了這一首情真意切、明白而家常的小詞。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說“今年”,先憶“去歲”,這是因為去年的今天很快樂,也很難得——詞人恰好趕在太太過生日的時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難得?因為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詞人都不在家?因為他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今年相望“又”天涯。這個“又”字是要重讀的,別看它只是個極普通的虛字,卻已把“去歲”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隱涵在內了。這叫做“加倍法”。本來,“去歲今辰到家”與“今年相望天涯”對舉,哀樂參半,不過是一對一打平;但次句加了這個“又”字,就變成了“去歲今辰到家”和“歷年相望天涯”的比較,會少離多,寡不敵眾,詞的基調由此一錘定音,愁苦而低沉了。極吃重的地方極不吃力地用了一個極尋常的字,可謂舉重若輕!
“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鷓鴣天》調 &的格律和仄起而首句人韻的七言律詩很相近,因而填此調的詞人往往把三、四兩句寫成對仗,本篇也是這樣作的。這一聯對仗,平易而洗煉,流利而渾成,很見功力。以上句第二字“春”對下句第三字“秋”,是錯位對;但錯得好,給人以錯落有致的感覺。“事”與“霜”、“處”與“華”對得不工;但不工得好,太工反而顯得雕鑿傷氣。如果我們把這兩句改為“一身春雨輕無色,兩鬢秋霜細有華”,工倒是工極了,卻總嫌技巧窒息了性情,怎比得上原作的淳樸自然、落落大方?
又,這兩句看似平列,其實卻是因果關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沒有一刻空閑,所以“兩鬢”已有些花白,像是點點“秋霜”。“心事”指什么?聯系上下文來看,當是想家,想歸隱田園,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倫之樂。念茲在茲的親情日日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催人易老,鬢發哪能不斑白呢?當然,這畢竟不是深哀巨痛,還用不著“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般的夸張,因此他只老老實實地說“兩鬢秋霜細有華”。但語氣雖然平淡,卻很耐讀,好像低度的醇酒,人口并不濃烈,然而細斟緩酌,飲之既久,也一樣醉人。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上片四句全是敘事,過片乘著換頭的機會,捎帶著換了一副筆墨,就旅途景物略事點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轉之妙。山水相繆,馀霞成綺,落日把樹林燒得通紅……這迷人的景象值得為唐人李商隱詩下一轉語: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然而大煞風景的是殘照的逆光中竟影現出了點點“歸鴉”!可見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會成為思家情結的膨化劑。鴉而曰“歸”,一“歸”字大可玩味。“鴉”能“歸”,人反而不能“歸”,竟是人不如鴉了,豈不可憐可憫可哀可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物與人之間的“反襯法”,在古詩詞中早就層出不窮了。僅與本篇用意相似的例證,便可以隨手舉出許多。如《詩·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李白《菩薩蠻》詞:“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宋人賀鑄《夜搗衣》詞:“馬上少年今健否?過瓜時見雁南歸。”所謂“羊牛下來”、“宿鳥歸飛”、“雁南歸”云云,言外之意都是說“人未歸來”。不過這些作品均屬于“代言體”,是從思婦——也就是太太們的角度去說的。至于像本篇那樣以游子的身分,用第一人稱口吻直接抒發思歸心緒的,則先前也有宋人蔣捷的《賀新郎·兵后寓吳》詞:“望斷鄉關知何處?羨寒鴉、到著黃昏后,一點點、歸楊柳。”因此,這里的“滿林殘照見歸鴉”還算不得新發明。但它是在摹寫旅途風光之際很自然地帶出來的,不像前舉各例之刻意;又與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的恬適相反相成,共同營造了一段聊騁望以消憂、反觸目而更愁的沉郁頓挫——仍有它獨特的審美情趣。
“何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上文已用鴉之“歸”暗點了人之不得“歸”,然而人雖一時不得“歸”,心卻在向往著那一天,于是便順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這兩句——也是全詞最精彩、最高潮的兩句。雖然“何時”能“歸”還不確定,但只要有了這份心,“歸”期也就不遠了。魏先生是做官的人,官人自有官人的“歸”法——多半應是封妻蔭子、“衣錦榮歸”;拿刮來的地皮大起宅院,廣置田產;挾“浩蕩”之“皇恩”吆五喝六,橫行鄉里。難得他魏先生是個好官、清官,志趣竟與別個官人迥然不同——他盼望的是過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親自拾掇田園,晚上闔家圍爐歡聚。自食其力,共樂天倫,僅此而已!平民意識,常人姿態,所以親切動人,這是第一大好處。小令篇幅有限,不可能事無巨細,一一鋪陳。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簡潔的筆觸去勾勒最典型的場景、最重要的情節、最關鍵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讓讀者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來補充。“兒女團圞夜煮茶”七字,正是這一創作法則的絕佳體現!只寫“兒女團圞”,而為人父者、為人母者連同他們為人父母的樂趣,雖不言卻已盡言了。讀到此句,我們仿佛看見:當綴著星光的夜幔籠罩住四野的時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們團團圍在他身邊,鬧著嚷著要他講故事;而魏太太則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針線活兒;灶膛中燃燒著的松枝不時發出噼啪的響聲,火舌舔著陶壺,壺嘴里噴出一縷縷茶香……不,壺嘴里噴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溫暖與馨逸。
* 鷓鴣天魏初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圓夜煮茶? (1)綜觀全詞,試分析“心事”具體指的是什么?(3分)(2)“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