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號為名將,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素嘗拊其床謂靖曰:“卿終當坐此。”

    大業末, 累除馬邑郡丞。會高祖擊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鎖上變,將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執靖將斬之,靖大呼曰:“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高祖壯其言,太宗又固請,遂舍之。

    四年,靖又陳十策以圖蕭銑,高祖從之。銑集兵于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進兵至夷陵。銑將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屯清江,靖見其軍亂,縱兵擊破之。

    時諸將咸云銑之將帥與官軍拒戰死者,罪狀既重,請籍沒其家,以賞將士。靖曰:“王者之師,義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但恐自此已南城鎮,各堅守不下,非計之善。”于是遂止。江、漢之域,聞之莫不爭下。以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乃度嶺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撫,其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皆遣子弟來謁,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見官軍奄至,于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敢孤軍而至?”一日數驚。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其所親康蘇密來降。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可汗僅以身遁。太宗嘗謂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書名竹帛。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節選自《舊唐書.李靖傳》,有刪節)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累除馬邑郡丞——除:擔任
    B.執靖將斬之——執:捉住
    C.主者之師,義存吊伐——吊:慰問,安撫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騙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直接體現李靖軍事才能的一組是(     )
    ①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④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⑤靖見其軍亂,縱兵擊破之
    ⑥靖候知之,潛令間諜離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靖年輕時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楊素認為他將來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現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蕭銑的戰斗中,看重行軍的速度,抓住了先機,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C.李靖認為戰爭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對待俘虜不該太苛刻,結果使很多敵人主動歸降。
    D.唐太宗認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亂中戰功卓著,可以和漢代的李陵相媲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義。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卿以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

    答案:
    1.D
    2.D
    3.D
    4.(1)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時機,就一定要建立功勞成就事業,來博取富貴。
      (2)投降了還要抄沒他們的家產,恐怕不符合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救助出來的本意吧。
      (3)你帶領三千輕騎兵深入到突厥內地,最后攻克了定襄。


    參考譯文
    舊唐書李靖傳

       李靖,本名藥師,是雍州三原縣人。年輕時有文才武略,常常對自己親近的人說:“大丈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時機,就一定要建立功勞成就事業,來搏取富貴。”在隋朝擔任馬邑郡丞的官職,正碰上唐高祖李淵去攻打突厥,李靖觀察李淵,知道他有奪取天下的意圖,于是給自己戴上枷鎖,將要前往揚州,向朝廷報告事變,到了長安,因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罷。高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將要殺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義的隊伍,本應為天下除暴亂,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卻要因為個人的私怨殺掉壯士呢?”高祖認為他的話很有氣魄,太宗又堅決請求(不要殺他),于是就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

       蕭銑占據荊州稱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在夔州聚集軍隊。蕭銑認為當時正是秋汛季節,江水上漲,三峽道路十分危險,堅信李靖不能進軍,于是讓士兵休息,不加防備。九月,李靖就帶兵前進,將下三峽,將領們都請求停止進軍來等待江水退了再說。李靖說:“兵貴神速,機會不能喪失,如果趁江水上漲的形勢,快速地到達荊州城下,就是人們常說的疾雷炸響,來不及掩住耳朵,這是軍事家的上等策略。即使他們知道了我們的行動,匆忙征調軍隊,也沒有辦法應對我們,這樣他們一定會成為俘虜的。”進軍到了夷陵,蕭銑的將領文士弘帶領幾萬精兵屯駐在清江,李靖揮師打敗了他。來到江陵,扎營在城下,蕭銑十分害怕,這時才從江南征調人馬,果然調集不到。李靖又打敗了他的勇將楊君茂、鄭文秀。蕭銑派人請求投降,李靖當即進入占據了江陵城,軍隊號令如山,紀律嚴明,沒有私下擄掠的現象。

       有人請求抄沒蕭銑將領中抵抗的人的家資來獎賞將士們,李靖說:“我們是仁義之師,作戰的意義在于安撫百姓懲罰罪人,百姓受到了蕭銑的驅遣逼迫,抵抗和作戰難道是他們自己的意愿嗎?我們應當發揚寬大為懷的道義,來撫慰遠近百姓的心,人家投降了還要抄沒家產,恐怕不符合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救助出來的本意吧。只怕從這往南的各個城鎮都會堅守不投降了,這不是一個好計策。”于是沒有那樣做。江漢一帶聽到這個消息,沒有不爭著歸降的。

       李靖憑借戰功被授予上柱國的官職,封為永康縣公,代理荊州刺史,李靖于是度過五嶺來到桂州,派人分路招撫各部落大首領馮盎等人,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們官爵。總共招撫了九十六州,六十余萬戶,皇帝用熱情的詔書對他加以慰勞鼓勵。大宗繼承主位,任命李靖為兵部尚書。

       突厥各部叛變,朝廷計劃進軍攻打,任命李靖為代州行軍總管。李靖率領三千勇猛的騎兵出敵不意,從馬邑直走惡陽嶺來逼迫敵軍。突利可汗沒有料到李靖會這樣做,看到官兵突然來到,于是很害怕。將士們議論紛紛:“唐軍如果不是調集全國軍隊來了,李靖怎么敢孤軍深入呢?”一天之內多次自相驚擾。李靖通過偵察知道這種情況,暗中讓間諜挑撥突利可汗和他心腹將領的關系,突利可汗親近的康蘇密前來投降。貞觀四年,李靖進擊定襄,打敗了突厥,突利可汗只身一人逃走了。唐太宗曾對他說:“從前李陵帶領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但還得到史書留名。你帶領三千輕騎兵深入到突厥內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懾了北邊的胡人,這真是從古到今所沒有的功績,足夠報當年在渭水被他們打敗的仇恨了。”
    *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謂所親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其舅韓擒虎,號為名將,每與論兵,未嘗不稱善,撫之曰:“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初仕隋為長安縣功曹。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皆善之。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