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棄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樹,種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棉衣
    D.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涂,通途,道路
    8.下列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五十步笑百步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者名之也
    B.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夜縋而出,見秦伯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B.“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暗含諷刺,使對方醒悟。
    C.孟子用“王道之始也“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呼應,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誡統治者不要歸罪于年歲,而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王道,才是使民加多應有的態度。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2)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參考答案
    7 答案: C.衣,穿          
    8 答案:B均為介詞,比。A介詞,用;介詞,因為 C  助詞,主謂之間;助詞,補足音節D 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修飾。
    9 答案:B.暗含諷刺不正確

    二: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河東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棄甲曳兵而走                        走:逃跑
        C、養生喪死無憾                       憾:遺憾
          D、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申請
    10、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B、移其粟于河內
        C、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D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鼓:敲鼓
           B、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罪
           C、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樹:樹木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上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之所以贊揚梁惠王“好戰”,是因為“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贏每一仗。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設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鄰國國君治國不盡心無本質區別。
    C、孟子在文章中提到的“王道”,實際上是儒家的一種政治主張,即以仁義治天下。
    D、孟子認為“行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是順應農時,合理發展生產,保障民生,施行教化。

    13、請把上面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參考答案
    9、D “申”為“反復陳述”。
    10、B 例句的“于”,到……去,介詞;A,比,B同例句,C對于 D在……上。
    11、C 樹,動詞,種上
    12、A“贊揚”和“‘行王道’的根本目的是打贏每一仗”錯
    13、(1)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2分)
        (2)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就會吃不完。(2分)


    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