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孔子見齊景公》閱讀答案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注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說(shuì):游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入謂弟子曰                 (謂:認為)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萬鐘于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C.景公致廩丘以為養      太醫以王命聚之
    D.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在“萬鐘”的態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之地,是因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并了解其內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參考答案
    10.D(謂:告訴,對……說)
    11.B(介詞,對,對于)
    12.D(卻不了解知識分子的內心需求)
    13.(1)原先為了義寧愿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鄉”“受”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2)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聞”“當”翻譯正確個1分,大意1分)


    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蹴爾而與之生(用腳踢)        B.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
    C.孔子見齊景公(召見,接見)    D.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聽說)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蹴爾而之//所識窮乏者得我B.是亦不可以乎//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C.今景公//學而時習之,不亦
    D.孔子不受//令弟子趣駕,而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萬鐘我何加焉//受地先王,愿終守之
    B.景公致廩丘為養//固國不山溪之險
    C.行道人弗受//輟耕壟上
    D.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為之 //景公未之以行賜之廩丘
    4、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文運用事例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內容可概括為:孔子不受景公之賜。
    B.【乙】文可作為【甲】文的一個事例論據,有力地證明“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從而論證論點。
    C.【甲】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見利忘義。【乙】文中孔子的表現印證了《論語》中所說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D.【甲】文以議論為主,運用排比句式,語句流暢,氣勢充沛。【乙】文以敘述為主,主要通過人物語言描寫表現人物品質。
    參考答案:
    1. C
    2.  B
    3.  D
    4.  C
    *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