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介子推不言祿》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介子推不言祿
    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①,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②,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③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④?”對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⑧吾過,且旌⑨善人。”


    ①祿:俸祿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這里指代一國的國君
    ③誣:荒謬
    ④懟:怨恨,不滿
    ⑤尤:責備,譴責
    ⑥文:裝飾,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記住
    ⑨旌:表彰,發揚


    1. 解釋文中劃線詞:
    ①亡( ) ②及( ) ③盜( ) ④盍( ) ⑤偕( )
    2. 下列句子中的黑體字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天未絕晉,必將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將隱,焉用文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3. 補充省略內容:
    ①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
    ②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③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 )志吾過,且旌善人。”
    4.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
    5. 介子推為什么“不言祿”?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參考答案
    1. 逃亡 到(達) 小偷 何不(為什么不) 一起
    2. A
    3. ①之(介子推)
    ②其(他們)
    ③此(這個)
    4. 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堅守節操、言出必行



    參考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 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惠公、懷公沒有親信,(國)內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
    他的母親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
    回答說:“(既然)斥責這種行為是罪過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應接受他的俸祿了。”
    他的母親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
    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
    他的母親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
    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賞析
    本文記敘了介子推不貪求利祿的言行。 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由于宮廷內亂,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穆公幫助下回國登上君位。晉文公即位后就功論賞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在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祿,功成身退,隱居山林。 介子推的言論,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于天的思想,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貪求功名利祿的高貴品質。
    這段文字盡管沒有曲折生動的情節,但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人物的不同個性還是極其鮮明的表現出來了,因而,通過分析人物語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學習這個語段的重點。對“天實置之”、“上下相蒙”、“是求顯也”等幾句話加以理解,也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介子推的故事告訴我們: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于家,亂于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 介子推不言祿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①,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②,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③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