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解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⑴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⑶ [人和]作戰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⑷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⑹ [環]包圍。
      ⑺ [池]護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⑼ [委]放棄;[去]離開。
      ⑽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劃定的疆界。
      ⑿ [固]鞏固。
      ⒀ [山溪]地勢;山河。
      ⒁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處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極點。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順] 歸順,服從
      ⒆[故]所以。
      (20)[是]這 

    翻譯:
    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利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進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與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堅固鋒利,糧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軍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的地理條件還不如內部人民團結一致(更重要)。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單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力的強大。君主施行“仁政”,幫助、支持他的人就會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幫助他的人就會很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的親屬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一戰就一定能勝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解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