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小聚還成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家小聚還成縣”全詩
百家小聚還成縣,三面無城卻倚山。
帆影依依楓葉外,灘聲汩汩碓床間。
雨蓑煙笠嚴陵近,慚愧清流照客顏。
作者簡介(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后,為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雨過桐廬》查慎行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過桐廬》是清代詩人查慎行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水曲折向西流,忽然驚覺異鄉關。百家小聚成了縣,山上無城護四面。帆影在楓葉外依依,灘聲在碓床間汩汩。雨中穿著蓑衣斗笠,慚愧清流照客顏。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雨過桐廬的景象。桐廬是一個地名,位于江南地區,江水從附近蜿蜒流過。雨過后,詩人覺察到異鄉的山關顯得格外陌生。這里原本是百姓聚集的地方,現在卻發展成了一個縣城,但仍然沒有城墻,只是依靠周圍的山巒作為自然的防護。在江水上,船影在紅葉飄落的楓樹旁依依不舍,灘上的聲音從碓床之間傳來。詩人身穿蓑衣、戴著斗笠行走在雨中,感到自己的形象與清澈的溪水相映照,心生慚愧。
賞析:
《雨過桐廬》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詩人的感受,表達了一種離鄉別井的思鄉之情。詩中描繪了江水的曲折流淌,展示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風貌。異鄉的山關給詩人帶來了一種陌生感,體現了離鄉背井之后的思鄉之情。詩人對桐廬的變化感到驚訝,原本只是一個百姓聚集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一個縣城。然而,這個縣城卻沒有城墻,只能依靠周圍的山巒作為防護,這種景象給人以一種樸素、質樸的感覺。詩中的船影和灘聲以及雨中的詩人,都展示了自然景物與人的交融與共生。詩人穿著蓑衣、戴著斗笠,與雨水融為一體,形象生動。最后,詩人將自己的形象與清流相對照,表達了內心的慚愧之情。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對細節的描寫,展示了離鄉之后的思鄉之情和對家鄉的懷念之情,給人以深思和共鳴。
“百家小聚還成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guò tóng lú
雨過桐廬
jiāng shì xī lái wān fù wān, zhà jīng fēng wù yì xiāng guān.
江勢西來彎復彎,乍驚風物異鄉關。
bǎi jiā xiǎo jù hái chéng xiàn, sān miàn wú chéng què yǐ shān.
百家小聚還成縣,三面無城卻倚山。
fān yǐng yī yī fēng yè wài, tān shēng gǔ gǔ duì chuáng jiān.
帆影依依楓葉外,灘聲汩汩碓床間。
yǔ suō yān lì yán líng jìn, cán kuì qīng liú zhào kè yán.
雨蓑煙笠嚴陵近,慚愧清流照客顏。
“百家小聚還成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