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鏞間玉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笙鏞間玉宇”全詩
晬影臨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無違。
分類:
作者簡介(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圣皇后。
《唐明堂樂章·配饗》武則天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文譯文:
在唐明堂的音樂樂章中,笙和鏞交織在玉宇之間,文物散發出明亮的光芒。晚霞映照著芳香的祭奠,明月照耀在太微星座下。懷念父母的孝思在這里得到宣泄,明亮的光輝慶祝著眾人的和諧。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唐明堂的樂章場景和慶祝祭祀的儀式。笙和鏞的聲音相互呼應,襯托出玉宇的莊嚴宏偉,文物熠熠生輝。晚霞的美麗映照著芳香的祭奠,明月照耀在夜空中,展示了人們對祖先的敬意和對和諧的渴望。詩中還表達了孝思的情感,將人們對父母的思念與慶祝民眾的喜慶相結合,強調了和諧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賞析:
這首詩以明堂為背景,描繪了豐富的視覺與聽覺圖景,使詩歌充滿了莊嚴和熱烈的氛圍。通過對音樂和建筑的描繪,展示了圣潔的祭祀儀式和對祖先的敬意。詩歌中巧妙地融入了孝思的情感和對和諧的追求,使詩歌更具深度與內涵。這首詩以其形神兼備、景物與情感交融的特點,成為表達敬愛與慶祝的佳作,是一首富有藝術感和人文關懷的作品。
“笙鏞間玉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g míng táng yuè zhāng pèi xiǎng
唐明堂樂章·配饗
shēng yōng jiān yù yǔ, wén wù zhāo qīng huī.
笙鏞間玉宇,文物昭清輝。
zuì yǐng lín fāng diàn, xiū guāng xià tài wēi.
晬影臨芳奠,休光下太微。
xiào sī qī yǒu gǎn, míng jié shù wú wéi.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無違。
“笙鏞間玉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