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香消云鎖舊僧家,僧剎殘形半壁斜。日暮松煙寒漠漠,秋風吹破紙蓮花。
山中日暖春鳩鳴,逐水看花任意行。向晚歸來石窗下,菖蒲葉上見題名。
僧房逢著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馬蹄今去入誰家。
白君去后交游少,東野亡來篋笥貧。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
世間漸覺無多事,雖有空名未著身。合取藥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
晚到金光門外寺,寺中新竹隔簾多。齋官禁與僧相見,院院開門不得過。
東風漸暖滿城春,獨占幽居養病身。莫說櫻桃花已發,今年不作看花人。
一身清凈無童子,獨坐空堂得幾年。每夜焚香通月觀,可憐光影最團圓。
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黑紗方帽君邊得,稱對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樣,不曾閑戴出書堂。
輕鬢叢梳闊掃眉,為嫌風日下樓稀。畫羅金縷難相稱,故著尋常淡薄衣。
終日不離塵土間,若為能見此身閑。今朝暫共游僧語,更恨趨時別舊山。
昔祭郊壇今謁陵,寺中高處最來登。十馀年后人多別,喜見當時轉讀僧。
愛君紫閣峰前好,新作書堂藥灶成。見欲移居相近住,有田多與種黃精。
詠史
詔發官兵取亂臣,將軍弓箭不離身。今君獨在征東府,莫遣功名屬別人。
寫鳥感慨悲痛惋惜
一去瀟湘頭欲白,今朝始見杏花春。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
兒童生活
五度溪頭躑躅紅,嵩陽寺里講時鐘。春山處處行應好,一月看花到幾峰。
為個朝章束此身,眼看東路去無因。歷陽舊客今應少,轉憶鄰家二老人。
曉陌春寒朝騎來,瑞云深處見樓臺。夜來新雨沙堤濕,東上閤門應未開。
歌頌英雄懷才不遇失意
楚江亭上秋風起,看發蒼梧太守船。千里同行從此別,相逢又隔幾多年。
游覽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