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野寺尋春花已遲,背巖惟有兩三枝。明朝攜酒猶堪醉,為報春風且莫吹。
李陵初送子卿回,漢月明時惆悵來。憶著長安舊游處,千門萬戶玉樓臺。
暮雨蕭條過鳳城,霏霏颯颯重還輕。聞君此夜東林宿,聽得荷池幾番聲。
自嫌野性共人疏,憶向西林更結廬。寄謝山陰許都講,昨來頻得遠公書。
金壺漏盡禁門開,飛燕昭陽侍寢回。隨分獨眠秋殿里,遙聞語笑自天來。
聞說滄溟今已淺,何當白鶴更歸來。舊師唯有先生在,忍見門人掩淚回。
山店門前一婦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說夫因征戰死,朝來逢著舊將軍。
黃花西上路何如,青壁連天雁亦疏。為報長卿休滌器,漢家思見茂陵書。
幾人同去謝宣城,未及酬恩隔死生。唯有夜猿知客恨,嶧陽溪路第三聲。
少年
先生沈病意何如,蓬艾門前客轉疏。不見領徒過絳帳,唯聞與婢削丹書。
我與雷居士,平生事遠公。無人知是舊,共到影堂中。
文章似揚馬,風骨又清羸。江漢君猶在,英靈信未衰。
旅行雖別路,日暮各思歸。欲下今朝淚,知君亦濕衣。
舊友無由見,孤墳草欲長。月斜鄰笛盡,車馬出山陽。
送客攀花后,尋僧坐竹時。明朝莫回望,青草馬行遲。
春節孤獨思鄉
孔融過五十,海內故人稀。相府恩猶在,知君未拂衣。
春天寫花
雖過老人宅,不解老人心。何事殘陽里,栽松欲待陰。
白發匆匆色,青山草草心。遠公仍下世,從此別東林。
山舍千年樹,江亭萬里云。回潮迎伍相,驟雨送湘君。
傳書報劉尹,何事憶陶家。若為籬邊菊,山中有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