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遠方親人的詩句
思念遠方親人的詩句
中國最早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于《詩經》。后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于唐詩。下面是思念遠方親人詩句大全,請參考!
思念遠方親人朋友詩句
1.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
2.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3.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
6.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7.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
8.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
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10.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11.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12.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
13.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14.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16.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1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1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20.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2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2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3.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24.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夜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25.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27.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
28.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
29.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
3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3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2.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33.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34.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35.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
36.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37.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38.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9.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古詩歷史
中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分類和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于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研。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
這里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茅屋》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異”,所以出這樣問題。而杜甫《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詩體是四言“詩經體”,接著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后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后來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中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搜集各種詩歌、民歌機構“樂府”,它所搜集最有影響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征》等,即是“正宗”“漢樂府”。漢樂府民歌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后世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人以模擬為創作“古題樂府”(也叫“樂府”),它借用“漢樂府”題目,寫新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從軍行》、李賀《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題目,但寫內容是新,不過與原題有一定聯系,如“從軍行”與隊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式。七言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是三國時曹丕《燕歌行》,至南齊梁時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了《擬行路難》(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云流水,一氣而下。它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于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