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各個節日的詩句
描寫各個節日的詩句
節日有很多個,你最喜歡的節日是春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描寫各個節日的詩句,歡迎來參考!
描寫清明節詩句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2、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3、淡蕩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6、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7、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8、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程顥《郊行即事》
9、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10、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11、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2、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3、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云卿《寒食》
14、聽風聽雨過清明。——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6、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17、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18、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9、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2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21、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22、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23、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24、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描寫重陽節詩句
1、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納蘭性德《采桑子·九日》
2、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3、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4、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文森《九日》
5、中心愿,平虜保民安國。——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6、無限枝頭好顏色,可憐開不為重陽。——丘浚《詠菊》
7、今日潘懷縣,同時陸浚儀。——杜甫《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
8、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9、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龍山飲》
10、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鄭谷《菊》
11、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12、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陰行先《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黃。——張可久《滿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參》
16、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7、喜遇重陽,更佳釀今朝新熟。——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18、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趙時春《原州九日》
19、疏籬下、試覓重陽,醉擘青露菊。——吳文英《一寸金·秋感》
20、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蘇洵《九日和韓魏公》
21、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22、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23、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24、重陽佳節意休休,與客攜壺共上樓。——姜塘《摘星樓九日登臨》
25、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6、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27、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28、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29、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岑參《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30、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幾道《鷓鴣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31、池館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會重陽。——韓琦《九日水閣》
32、腸斷裂,搔首一長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3、問秋香濃未,待攜客、出西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陽》
34、年來飲興衰難強,漫有高吟力尚狂。——韓琦《九日水閣》
描寫七夕節詩句
1、輕帳,銀燭羅屏怨。——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2、忍記穿針亭榭,金鴨香寒,玉徽塵積。——張埜《奪錦標·七夕》
3、宮漏未央,當時鈿釵遺恨。——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4、陳跡曉風吹霧散。——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5、夢魂偏記水西亭。——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6、瓜果幾度凄涼,寂寞羅池客。——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7、牽牛織女,莫是離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8、匆匆便倒離尊,悵遇合、云銷萍聚。——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9、彩云斷、翠羽散,此情難問。——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10、扁舟夜宿吳江,正水佩霓裳無數。——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11、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12、怕聞井葉西風到。——吳文英《秋蕊香·七夕》
13、步月移陰,梳云約翠,人在回廊。——劉鎮《柳梢青·七夕》
14、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15、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16、卻扇藏嬌,牽衣索笑,今夜差涼。——劉鎮《柳梢青·七夕》
17、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王建《七夕曲》
18、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19、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張埜《奪錦標·七夕》
20、乞巧雙蛾加意畫。——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21、西風吹鶴到人間。——吳文英《訴衷情·七夕》
22、天公定亦憐嬌俊,念兒女,經年愁損。——顧貞觀《步蟾宮·閏六月七夕》
23、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24、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25、拋梭振鑷動明珰,為有秋期眠不足。——王建《七夕曲》
26、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27、花庭開粉席,云岫敞針樓。——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28、此去杜曲,已近紫霄尺五。——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29、度金針、漫牽方寸。——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描寫中秋節詩句
1、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3、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4、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5、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6、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7、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8、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9、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11、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12、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3、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1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
15、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
擴展:
重陽節的簡介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但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然后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然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然后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然后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晉代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然后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然后這里同時提到了菊花和酒。陶淵明以隱居、詩、酒、愛菊出名;舊時士大夫,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然后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然后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而到唐代此俗已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然后男子也佩帶。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然后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清代以后,然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然后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清代京城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然后據說這是由頭上簪菊之俗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