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篇一: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1、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2、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5、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6、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7、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9、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10、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
13、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1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8、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19、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別,西風襲襲秋。一看腸一斷,好云莫回頭。
篇二:杜牧詩二首
杜牧詩二首 《贈別》
教學目標:
1. 在反復吟誦中體味詩的韻律和語言。
2. 領會詩中所蘊含的惜別感情。
3. 反復誦讀并背誦。
一、導入
1、我想問一下大家,面對離別,大家是什么感受?(學生自由回答)
哭、傷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復雜的。
2、一般你們會如何表達你們的離別之情呢?(學生自由回答)
彼此贈送東西、說些安慰的話、擁抱、K歌、聚餐、哭、發表說說
這是我們現代人對離別的表達,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體悟和理解離別之情的呢? 寫詩。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詩文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更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 在中國詩壇上,送別詩一直是詩家的重要題材,面臨與摯友分別時,心中總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因離別而落淚,因傷懷而賦詩,那么杜牧筆下的《贈別》詩又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呢?今天,我們就來品讀杜牧的《贈別》,一起去領略一下古代詩人筆下的離情別緒。
(板書:贈別 唐.杜牧)
二、介紹詩人
大家之前學過杜牧的詩嗎?誰能背一首?
1、杜牧寫過一首關于秋天的詩——《山行》,大家還有印象嗎?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那有誰了解這位詩人?
杜牧是晚唐時期很有才華的一位詩人,與李商隱一起被后人譽稱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會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兩位嗎?——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杜甫共同創造了盛唐詩歌的一個幾乎無可企及的巔峰,那么李商隱和杜牧則在晚唐業已沒落的詩風中添上瑰麗的一頁。
(板書: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隱和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長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學者,著作甚豐。這一世家傳統無疑對他的影響是極大的,使他常以天下為己任,特別喜歡引古論今地給當政者寫信議論政治、軍事、經濟,可惜這一切也不過是他的書生意氣,當權者并不采納他的那些紙上談兵式的亂談。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順利,26歲中了進士以后的十年時間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淪下僚,直到四十歲才做了個州官。
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著一種心灰意懶的情緒,無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詠一觴,歌兒舞女來打發生活了。杜牧在揚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說花天酒地,夜夜笙歌總是有的。他那種“十年一覺揚州夢”的放浪形骸,與“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懶散頹唐,和他先前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合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杜牧。
三、寫作背景
杜牧以《贈別》為題的詩共有兩首,都是為送別一位妙齡歌女而作。
其一、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里選的是第二首。此詩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趕赴長安去做監察御史。“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面對離別,一起喝個告別酒,說幾句告別話,人之常情。所以這是杜牧離開揚州時為當地一位美麗的年輕歌女所寫,為抒發兩人離別時不舍和感傷而作。
四、分析詩歌
同學們讀了這首詩有什么感覺?
生:離別的愁苦、傷感、惜別、難舍難分。
1、題目“贈別”可看出這是一首什么詩?——臨行時的離別詩
2、“多情卻似總無情”。“多情”與“無情”這組詞是什么關系?——是完全相反的 這里怎么說它們相似呢?你能說說自己的體會嗎?
我們之前說了,面對離別,大家是什么感受呀?
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復雜的。
“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作者在這里為什么說“總無情”呢?
愛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什么方式都無法表達,只有無言以對,倒像彼此無情。而且一個“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3、那詩中表現出的離別是愁苦的,作者為什么想“笑”?卻又為何“笑不成”?
離別愁苦,作者為什么想笑?
舉著酒杯道別,強顏歡笑,是為了使所愛的人得到安慰。
那為什么又“笑不成“呢?
面對別離,想以笑打破離別宴席上的沉悶氣氛,給對方以慰藉;但因為感傷離別,心情太感傷,想笑卻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
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
(板書: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4、“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擬人、借物抒情。
蠟燭有心嗎?——“蠟燭”本是有燭芯的,但“燭芯”是哪個“芯”?詩中用的是這個“心”,所以說“蠟燭有心”;
蠟燭燃燒有什么特點?——液體會順著蠟燭流下來,像不像一個人在流眼淚?
在詩人的眼里,燭芯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所以說是借物抒情。 作者賦予蠟燭以人的思想感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作者借寫“蠟燭”來反襯人的感情。寫蠟燭“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
詩中的蠟燭燃燒了多久?——一個晚上,面對離別,不舍,不忍心去睡覺。
“到天明”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5、“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如何讀出傷感惜別的感情? 用舒緩、低沉的語氣,其中“蠟燭有心”和“替人垂淚”稍重讀。
6、 這首詩是作者為送別一位妙齡歌女而作的,通過分析你認為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了惜別之情?
老師提示一下,有三個方面:①寫內心感受———“多情卻似總無情”;②寫宴席上的表現———“唯覺尊前笑不成”;③借蠟燭“流淚”表現———“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五、拓展
拓展一:收集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3、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4、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
5、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周紫芝
拓展二:收集表達離別之情的意象
(一)折柳贈別
“柳”在離別中有什么含義?——留
“柳樹”長什么樣?有什么特點?——長長的、細細的柳條,微風吹,像在招手送別。
在別離詞的意象群中,“柳”出現的頻率最高,蘊蓄的離思最深,因而也最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這一字音上的聯系,已足以使柳獲得詩人的青睞,更何況它那長條依依的體形活脫就是一種款款惜別的天然姿勢。
正是鑒于它在字音上和體形上的這些特征,柳不僅成為送別時約定俗成的贈物,更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主要意象:《詩經 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是出現最早的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因為有了裊裊的柳枝為意象,離別的傷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與詩情。
(二)芳草惜別
唐宋兩代是詩詞高度繁榮的時期,而“芳草”意象的內蘊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唐宋詩詞中,漫漫無邊際的離離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綿延不絕的連天碧草,不正應合了詩人心中無限的別思嗎?
(播放背景音樂李叔同《送別》,情真意切,激發學生情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陽光下翠綠的野草一路蔓延連接著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門遠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極了我們此時依依不絕的別情?
(三)長亭餞別
古人長途遠行,由于道路崎嶇,水陸交通都不發達,山河阻礙,跋涉艱難,且風餐露宿,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別之地。當時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餞行送別是古人悵惋興悲、觸動心靈之事。“長亭”成為一個蘊涵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寫離人望著短亭長亭而不見人歸來的傷心情景。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送別之地。
(四)飲酒勸別
飲酒送別是一種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蓋面的習俗。正因為這樣,酒也就與別離文學結下不解之緣,成為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又一意象。
借酒抒離情的詩句中,傳誦最廣、影響最大的當推王維構思精巧、語言新鮮的七絕《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三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兩句看似脫口而出的勸酒之辭,卻是作者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映現。作者“勸君更進一杯酒”,用意是極為深長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也有對友人處境與心態的深刻體察,同時還寓有前途珍重的懇切祝愿。在作者想來,友人多飲一杯美酒,就多帶走自己的一份情誼——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關切與祝愿的感情的瓊漿啊!不僅如此,多飲一杯美酒,還可以使相聚的時間多延長一刻。這普普通通的一句勸酒之辭,意蘊是多么豐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說,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襲用為別離詩詞的意象之一,王維此句功莫大焉!
(五)揮淚泣別
在中國古典別離詩中流動著兩種液體,一是酒水,一是淚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淚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說是五味俱全。這種純感性的特色幾乎構成了別離作品的全部。而酒與淚的飛灑,于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意義,它們也因此成了常寫常新的題材。
在別離的場合,淚總是適時地揮灑而出,以致“揮淚而別”幾乎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常用語。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元·王實甫《西廂記》)。牐
在以淚為意象的別離詩詞中,有唐代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
牐牰嗲槿此譜芪耷椋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牐
既然“蠟燭有心”,那就難免為“多情”所感,而主動加入“惜別”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也就帶有惜別的意味了。較之正面描寫離人自己通宵垂淚,這樣著筆自然更加紆曲有致。
顯然,淚的介入,往往不僅使別離的氛圍變得更加慘淡,也使別離曲的旋律變得更為哀婉。別離,之所以為“黯然銷魂者”,不就是因為它能催人淚下嗎?作為內心苦水的結晶,淚的揮灑,說明離人已傷心到極點。而古往今來,有多少這樣的傷心人啊!
(六)以水喻別
水,是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又一意象。水的纖柔,象征著離情的纏綿;水的悠長,象征著離思的綿邈。(此處插播歌曲李之儀《卜算子》,在悠揚樂曲中品味離情的纏綿)
李之儀《卜算子》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析讀]詞寫得言短意長。全詞圍繞著長江水,展現一個女子的思念與離恨,表達了她“定不負相思意”的決心,感情由低向高層層發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復長江而有變化,下片又緊扣江水寫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語言明白如話,質樸自然,既體現了民歌的藝術特色,又極好 地傳達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滿民歌風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寫別情,但仍“不及”汪倫送我時的情誼。再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送別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連綿不斷。
(七)借月詠別
借月詠別,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段幾乎家喻戶曉的名言以月之圓缺比喻人之離合,兼具詩情與哲理,曾激起古往今來多少離人的強烈共鳴!
六、總結
全班有感情的讀一遍
同學們剛才讀得很有感情,面對舊日時光以及朋友的別離,我們應該怎么面對呢?是相互哭泣,還是相互勉勵,笑著分別?
對了,我們不能總流連在傷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時的歡樂,更是離別后的'相互勉勵。我們不需要“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式的孤獨與惆悵,不需要“斜陽落盡天山外,望斷天涯路”式的癡迷與等待,豁達一點,開朗一點,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誼常存,即使身在天涯,兩心仍是“若比鄰”。
古人分別了不知什么時候見面,但是,我們現在通訊那么發達,想念了,可以打電話、上網聊聊天;想見面了,又有四通八達的交通。所以,當我們再次面對離別時,讓我們微笑吧,樂觀的看待,彼此祝福,因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
七、板書設計
贈別 唐.杜牧
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隱和杜牧
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
篇三: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
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
01.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
02.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03. 日幕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孟浩然
04.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
05.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王勃
06.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07.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08.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09.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
10.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
11.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12. 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征人盡望鄉。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離別,無因兮敘懷。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樹,何意人別似花離。 ——蕭子顯
16.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
17.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
18. 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晏殊
19.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歐陽修
20.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周紫芝
21. 惆悵曉鶯殘月,相別。從此隔音塵。 ——韋莊
22.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柳永
23.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柳永
24. 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瀠瀠。 ——張先
25.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歐陽修
26.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周邦彥
27.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李清照
1、《除夜作》【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2、《歸家》【唐】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3、《鄉思》【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4、《京師得家書》【明】袁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6、《聞雁》【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7、《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0、《月夜億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唐】劉長卿
古臺搖落后,秋日望鄉心。野寺來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自今。
12、《竹枝》【唐】劉禹錫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
13《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總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14、《示兒》【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5、《漁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6、《思江南》【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
17、《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8、《渡江漢》【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19、《滯雨》【唐】李商隱
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故鄉云水地,歸夢不宜秋。
20、《送吳十九往沅陵》【唐】王昌齡
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
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
詩中鄉情
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篇四:離別詩的詩句及意象
離別送別的詩句
1.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2.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5.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6.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7.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9.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10.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
13.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1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8.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19.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別.西風襲襲秋.一看腸一斷.好云莫回頭.
------------------------------------
1.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把意思寫出來就是咯
9.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1.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9.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0.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送別》
詩中鄉情
1.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別離詩鑒賞之意象
詩歌鑒賞題在高考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近年來的考察也越來越靈活,同學們在做這類題時也會力不從心,不知從何下手,所以我們就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去鑒賞古代的詩仙文豪給我們留下的經典之作。
在中國古代詩壇上,別離詩一直是詩家的重要題材……或為拜師游學,或為求取功名,或為仕途奔走,或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遠走異域而別離親人、戀人、友人。而這時,別離無論作為人生遭際還是作為創作題材,都會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深刻,更為壯烈,更為精彩。古時沒有火車飛機,沒有隧道輕軌,沒有手機電腦,在交通通訊落后、路途艱險的情況下,只能“一別心知兩地秋”“中間消息兩茫然”。
就反映的別離形式來看,有送別、留別、贈別、酬別、話別、宴別、餞別、寄別諸多種類。而別離主題賴以生發的意象則更多,可以數出來的有楊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淚、殘陽、孤云、遠帆、歧路等。我們用近代藝術大師也就是后來出家當了和尚,法號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別》開篇,來講解別離詩的意象問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首詩總結了古代經典離別詩所用的種種意象,“柳”、“長亭”、“芳草”、“夕陽”、“濁酒”等等意象概括了離別詩的“離愁別緒”。
一、 折柳贈別
古典文學別離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于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
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此習俗產生的原因大體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
2、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征著綿綿的情意,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隨地而生的習性,折柳相贈還有祝愿友人在異地他鄉生活順利、欣欣向榮之意。 《詩經〃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王之渙有名氣的《送別》是這樣的: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二、芳草惜別
古典文學別離(來自:WWw.SmhaiDa.com :表達離別之情的詩句,葉葉聲聲是別離)意象之:芳草 還有一種植物,也是別離詩中常常出現的意象。
在唐宋詩詞中,漫漫無邊際的離離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詩歌: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一年一度春草綠”,草隨時序而流轉,最易于觸動久別的憂思。
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喻離別的愁緒,讓人看到離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間的分布上,碧草連天,好像在將人的思念引向遠方,遙無涯際。
古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芳草像纖柔的柳絲一樣,纏纏綿綿,給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長亭餞別
古典文學別離意象之:長亭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地方表示送別,此后就成為專有的送別之地。
古時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除“長亭”之外,還有南浦也是離別詩中常常出現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濱,是著名的水濱送別地。當然,古人水邊送別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長亭一樣已成為送別之地的一個專有名詞了。
同學們試著想一下,能夠想出哪些關于“長亭”的詩句呢?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李白《菩薩蠻》
四、 飲酒泣別
古典文學別離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別外,把酒壯行也是一種源遠流長的送別形式。辛棄疾《滿江紅》:“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許是因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盡抒胸臆,因此就數量而言,以酒送別的詩在別離詩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達意而言,那種悲壯激烈之情,恰好與以柳送別的纏綿悱惻形成鮮明對照。“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這種情況下,送者或被送者,誰也很難生出什么興致來,真是“愁顏”難慰,別恨又添所謂“借酒澆愁愁更愁。”
除了壯行之外,借酒還可以表達當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種企盼和祝愿。溫庭筠《送人南游》所謂“唯以一杯酒,相思隔遠天”。這就是“酒”這個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內涵。
五、日暮傷別
古典文學別離意象之:夕陽 。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日暮 送別詩中常出現“日暮”、“斜陽”、“夕陽”、“暮雪”、“暮鐘”等表
明傍晚時分的詞語。
送別詩中常出現傍晚月夜等時間意象。是古人喜歡在傍晚時分送別嗎?
并非詩人喜歡傍晚時分送別,而是別離這種憂傷的情感與暮色朦朧中的蒼茫感相協調。并且,傍晚時分會伴隨著飛鳥歸林、魚沉潭底,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征夫來說,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離情別緒。李白寫了很多關于別離的詩,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一個落日便給我們描繪出一副夕陽西下,詩人與友人執手不忍分離的圖畫。
除了這些意象之外,還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經典別離詩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在《別賦》中如是說。“別”愁、“別”思、“別”戀在眾意象中被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們在鑒賞古詩的時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義和功能,還要從意象中分析出詩人的感情和詩詞的思想。
附:《長亭送別》讀后感
崔鶯鶯并不叛逆
華德陽
《長亭送別》是《西廂記》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說在這一折戲里突出刻畫了崔鶯鶯的叛逆性格,描寫了她對功名利祿視如糞土和對愛情的大膽執著的追求。其實,崔鶯鶯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個自然人的本能反應,還談不上反抗封建禮教。
有人說,崔鶯鶯的唱詞里有句“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等表明了她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顯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類推,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難道也是寫了一個輕視功名利祿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顯然牽強附會。
那么,此時此刻崔鶯鶯是怎樣一種心情呢?
首先,崔鶯鶯之所以不讓張生赴京趕考,不是輕視功名利祿,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個正常的熱戀中的女子都會這樣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一朝擁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個熱戀中的男女都會視功名如糞土的,都會有叛逆精神的。現在的一些中學生早戀,在我們成人看來是浪費青春,耽誤前程;但熱戀中的學生們毅然、決然地投入,寧愿不考大學,也要卿卿我我。難道他們也如崔鶯鶯般偉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禮教”?
其次,崔鶯鶯不舍得張生去取功名,是因為“夜長夢多”。崔鶯鶯有深深的憂慮,明確地說就是怕張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張生金榜題名,他將成為高門望族的擇婿對象,這個巨大的陰影折磨著崔鶯鶯。并且,戀愛中的人兒宜小別忌久別,張生這一走,回來的可能性就小了,因為外界的誘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綠楊堪系馬”。也很難說張生不是陳世美,說不定又多了一個張世美,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不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所以,崔鶯鶯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熱戀中的女子,在送別的時候所表現出的只是離愁別恨,只是對愛情潛在的危機的一種無奈和擔憂,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禮教的斗士”,只是一個真實人性的本能反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