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道德品行的詩句

    道德品行的詩句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心,就等于從圣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品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治的人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志行為缺少羞恥。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提高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t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格,要有獨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云亦云。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白貧窮,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講解】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養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來怨恨。意謂為官者

      要樹德,不要積怨。

      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

      【出處】晉·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講解】濟:(對事情)有益。意思是:寧愿固守窮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聲下氣去勞累自己。

      不自信而人孰信之?不自度而安度人?

      【出處】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九

      【講解】度(duó):揣度,認識。如果不相信自己,那么別人誰能相信你?如果不能認識自己,那么怎能認識別人?意謂人既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講解】蘭摧玉折:喻有節操才能的人死亡。蕭、艾:古人以為惡草,比喻奸邪小人。敷、榮:指花葉繁盛。意思是:寧可做蘭草美玉被摧殘,也不做蕭艾之類惡草而繁茂。 丈夫貴不撓,成敗何足論?

      【出處】宋·陸游《入瞿唐登白帝》

      【講解】丈夫:指有才能有抱負的人。意思是:大丈夫貴在不屈不撓,成功與失敗有什么值得顧慮的!

      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出處】三國魏·阮籍《詠懷》

      【講解】布衣:平民。寵祿;因恩寵而得到的爵祿。意思是:富貴無常,不足羨慕,不如召平(原為秦東陵侯,后淪為平民)東門種瓜,可以安享天年。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處】《國語·周語》

      【講解】學習美好的東西,就象登山一樣不容易;學習不好的行為,就象山崩一樣迅速。

      卑而不失義,瘁而不失廉。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

      【講解】卑:謙恭。瘁:這里指貧困。意謂謙恭而不失于禮義,貧困而不失廉潔。也可理解為謙恭而有分寸,貧困而不志短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出處】《禮記·大學》

      【講解】廣:開闊,坦率。胖(pán):安泰舒適。意思是;擁有財富能裝飾房屋,具備良好的品德能有益身心,心地坦然就會顯得安泰舒適。

      勉力勤事以致富,砥才明操以取。

      【出處】漢·王充《論衡·命祿篇》

      【講解】奮發努力,勤懇工作,從而達到富有;磨煉才能并使情操光明,從而求得高貴。意謂富貴要憑實干和德才換取。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出處】唐·柳宗元《江雪》

      【講解】通過冒雪"獨釣"于寒江的漁翁形象,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后始終不屈的精神面貌。

      多見者博,多聞者知;距諫者塞,專己者孤。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刺議》

      【講解】知:同"智"。距:同"拒"。專己:剛愎自用。意謂多看的人知識廣博,多聽的人聰明;拒絕別人意見的人閉塞,剛愎自用的人孤立無助。意謂人要多見、多聽;接受意見而不自以為是。

      以天下之功為功,而不功其功,此之謂大公。

      【出處】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

      【講解】把天下人的功績作為功績,但不把那功績認作自己的功績,這就叫做最大的公心。"功其功"的第一個"功",意動用法,把……認作自己的功績,此句話勸戒不要貪天之功以為已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

      【講解】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地位不高,而擔心道德修養不高。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出處】《莊子·田子方》

      【講解】對于人來說,沒有比思想頹廢、精神萎靡更可悲的了,至于軀體的死亡,那倒是次要的。

      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

      【出處】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講解】釋:解除,免除。這句話的意思是:不以自己的利益為利益,而讓全天下的人們得到利益;不以自己的禍害為禍害,而要讓全天下的人們免除禍害。此為作者對理想政治的贊美。

      天下自有公論,非愛憎異同能奪也。

      【出處】宋·陸游《跋東坡諫疏草》

      【講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某人某事,天下的眾人自然有公正的評論,不是哪個人的愛憎和看法的不一能夠改變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處】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講解】不清心寡欲就無法使志向明確,不平心靜氣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貴不凌賤,富不傲貧。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下》

      【講解】意思是:地位高了不要欺凌地位低微的人,富有了不要瞧不起貧窮的人。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

      【出處】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講解】丹青:繪畫用的紅綠顏料,這里指繪畫。意思是:酷愛繪畫竟不知道已近年老,視富貴榮華引如過眼浮云。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

      【出處】清·石達開《入川題壁》

      【講解】肝膽:喻勇氣、血性。意思是:我視黃金如糞土,剛強正直的氣質如鐵一般堅硬。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出處】《老子》三十九章

      【講解】意思是:果真尊貴了,就要以卑賤為根本,果真高高在上了,就要以卑下為基礎。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出處】《老子》

      【講解】不拘泥已見,所以能看得清楚;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名聲遠揚;不自夸,所以有功勞;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久不衰。

      集眾思,廣公益。

      【出處】《三國志·蜀志·董和傳》

      【講解】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對大家有益的意見。意同成語"集思廣益"。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

      【出處】明·夏完淳《獄中上母書》

      【講解】得死所:得到死得合適的地方,形容死得有價值。意思是:哪個人不會死?可貴的是死得要有價值。

      士皆知有恥,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

      【出處】清·龔自珍《明良論二》

      【講解】士:讀書人。恥:羞愧,羞辱。這句話指出了士人有無羞恥之心與國家有無羞辱的直接關系,說明知識分子立身要先知恥的重要性。

      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出處】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

      【講解】孤:孤寒。直:剛直。意思是:自古以來圣賢之人都是貧困而不得意,何況我們這樣身世微寒而又剛直不阿的人呢!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

      【講解】本心:根與心,喻堅貞操守。美人:喻君王。意思是:以美德貞操自勵,不求聞達于朝廷。

      見善若驚,疾惡如仇。

      【出處】漢·孔融《薦禰衡表》

      【講解】驚:驚喜。疾:憎恨。意思是:見到好人好事如同遇到驚喜的事一般,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

      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

      【講解】疾:恨。章:同"彰",顯著。君子在社會上活動、跟人交往,最痛恨的是名望品德不顯著。意謂人的交往,要以好的名聲和德行為基礎。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講解】激:沖擊。濁:臟水。沖去污水,揚起清水;憎恨壞的,喜歡好的。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出處】晉·陶淵明《擬古》

      【講解】既沒:已經死了。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在世上享有很高的聲望;死了以后他的名望還留傳百世。

      身修然后可以治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論誹》

      【講解】然后:這樣以后。意思是:自身修養好了,就可以把家治理好;家治好了,就可以把官府治理好。

      勤能補拙,儉以養廉。

      【出處】《格言聯璧·從政》

      【講解】勤奮能夠彌補天資的不足,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美德。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

      【講解】看見賢人就應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則應在內心自我反省有無類似缺點。意謂勸人學習別人優點,改正自己身上與別人相同的缺點。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饑渴。

      【出處】唐·韓愈《舉張甫自代狀》

      【講解】嫉:同"疾",憎恨。惡:壞人壞事。讎:同"仇"。憎恨壞人壞事如同仇恨仇敵一樣,看見好人好事如同饑渴求取食物與水那樣。

      勇不虛死,節不茍立。

      【出處】三國魏·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

      【講解】虛:白白地。不茍:不隨便。意思是:真正勇敢的人不會去白白送死,美德節操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成就的。

      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棱棱還自持。

    *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