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造句
“會試”的解釋
51、我不知道我是否做得來,但不管怎樣我會試一試。
52、蒂爾堡大學的尼爾斯凡德馮說:“人類學家認為,如果你受到他人嫉妒的話,你可能會表現得更和善,因為你會試圖安撫那些嫉妒你的人。”。
53、如果我喜歡這個應用,而且時間充裕,我會試試你們的測試版,然后反饋給你們。
54、歷充順天文武鄉試同考監試官、文武會試監試官、考試漢學教習官。
55、參加文科的士子無論是參加鄉試、府試、道試都有專門的考場與試院,參加會試更是有貢院。
56、當初會試時康海不服魯鐸,這次自然有人不服康海,第二名孫清便對人說他的文章比康海的強。
57、萬歷十一年(1583),焦竑會試落第,萬歷二十五年,焦竑受科場案的影響而遭貶官時,李贄均馳書并賦詩勸慰。
58、第二年,李煥章參加禮部會試,廷試為一等,簽分度支部制用司主事。
59、她想,要是眼前這位對自己女兒一往情深的年輕舉子禮部會試高中,成為天子門生,那時候皇恩浩蕩,三百貫對他來說也許根本不是什么問題。
60、下一次春闈會試在五年之后,同年四月便是殿試。
61、與末代狀元劉春霖同科的進士人數說法不一,根據清史稿的記載,1905年末代科舉共有273人中進士,但從《會試闈墨》一書中,卻只有276人。
62、由拔貢生禮部七品小京官應光緒元年順天鄉試中式,由舉人禮部額外主事考取軍機章,一應光緒六年會試,恭應殿試。
63、這種“三考修成”的辦法,成為鄉試、會試、廷試的前身。
64、順治二年,規定會試要以內閣部院、翰林院、詹事府等官員4人為讀卷官,兵部以滿、漢族的官員為提調,另有御史作為監試。
65、若是來年禮部會試五人全部蟾宮折桂,一榜五顧也是一段佳話。
66、到了乾隆九年,又有上諭明發全國:明年二月會試,天氣尚未和暖,且各省皆需復試,士子到京未免稍遲,著改期于三月舉行。
67、這個天才少年,18歲入京會試不中,回家路上,在上海買了本《瀛環志略》,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各國。
68、當是自訴有愧師門,中舉之后,未能及時會試中魁,許久以后,始得列于圭璋。
69、二月十七日會試正榜填好后,張掛與禮部,此榜叫甲榜,而鄉試中舉則叫乙榜,所謂的兩榜出身就是講的此甲乙榜。
70、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以連中鄉試、會試、殿試榜首的解元、會元、狀元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為“酒家榜首,食肆班頭”。
71、許杏林說,通過這本《會試闈墨》可以看到,當年有276人中進士,而且有名有姓,非常確切,這與《清史稿》中的記載不盡相同。
72、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發策問。
73、他此前參加鄉試、會試都是“倩人捉刀,遂魁兩榜”,不過估計他還是到場比劃一下的,倩人捉刀乃事前做了幾篇文章,正好押題給押中了。
74、李敢接著說了一大堆對秦觀欽佩秦觀才學的話,然后自謙自己才疏學淺,會試落榜,實在不容秦觀這樣牽掛,實在是慚愧羞澀又感激。
75、今年26歲的周飛從2011年開始參與試藥,兩年時間里,他幾乎每個月都會試藥一次,兩年下來一共賺了三四萬塊錢。
76、“琉璃廠書業,乾嘉以來,多系江西人經營,相傳最初有某姓者,來京會試未中,在此設肆,自撰八股文試帖鐫版刷印出售,恃以生活。
77、確確實實的獲得了大明乙丑科會試的參考資格!而且咱們的張瑞圖大主考還買一送一,指示三位副主考替張大少爺把會考的試卷都做好了。
78、對于這個偶然發現的文武全才,他是異常的上心,尤其是會試結束那天,這小子提筆在貢院門口寫下的那篇制義。
79、試聲是和試力相輔而行的一種功夫,由于力不整聲即不整,所以又是檢驗力是否整的最簡便的方法,且不會試聲就不會發力,和技擊大有關系。
80、謝晉見駱云有難言之隱,也不追問,便轉口道:在名劍會試之前,青蓮派的弟子也會和我們一起在沖霄殿聽謝夫子說劍。
81、由拔貢生禮部七品小京官應光緒元年順天鄉試中試,由舉人禮部額外主事考取軍機章,一應光緒六年會試,恭應殿試。
82、次年,庚戌科會試聯捷進士,時年29歲,少年得志,名動京城,更震動老家高密縣。
83、岳正是明正統十三年會試第一名,其文章自然文采四溢。
84、在科舉時代,經過鄉試、會試、殿試,得第一名者,稱“三元及第”。
85、“琉璃廠書業,乾嘉以來,多系江西人經營,相傳最初有某姓者,來京會試未中,在此設肆,自撰八股文試帖鐫版刷引出售,恃以生活。
86、我已經賭上了一切,連會試的浮票都質押給了八位里長,我不圖財,也不圖這八里三十二村對我有所回報。
87、轉眼慶元五年秋試,曾、謝二人相約同行赴京會試,兩個都金榜題名。
88、在下姓陳字清揚,是北方人士,家中世代經商略有薄產,今年到順天府參加會試落榜了,所以就來南京游玩散心。
89、崇禎七年的會試中,項煜擔任房官參與閱卷,看到當時文名傳遍天下的艾南英的首篇制義,他僅僅批閱了四行就丟在一邊,導致艾南英落榜。
90、和哥哥同樣熱愛音樂的楊宇,如今工作中最愛為哥哥楊坤的演唱會試麥,也是他自認與音樂最接近的時間。
91、現在要入京會試,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宏大抱負了,不禁有攬轡澄清之想,豪氣如云,著述之類暫且放下了。
92、嘉靖八年會試第一,與那王鏊王守溪并稱唐王,乃是時文界的泰山北斗。
93、科舉制度在明清時代趨于成熟,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三場考試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94、三天前二人進了錦官城,先是覓了一處下榻,舟車勞頓,略作休整,合計了一下盤纏,省吃儉用也不能夠熬到三個月后的會試,先不管那么多,美美的睡了一個覺。

關于會試的詩句
關于會試的成語
其它詞語造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