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之路的意思 一線之路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線
- 之
- 路
- 成語名稱:
- 一線之路
- 成語拼音:
- [yī xiàn zhī lù]
- 成語解釋:
- 謂一條活路。
- 成語出處: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若權奸之去,則正當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成語例句:
- 只見賊夫賊婦俱備跪下,說道:‘只求爺爺開一線之路,饒我二人性命。’★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四回
- 是否常用:
- 一般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賓語;用于書面語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一綫之路
- 英文翻譯:
- A one-way street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線之路”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偏正式成語 路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活路
“一線之路”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線】:1.用絲、棉、麻、金屬等制成的細長而可以任意曲折的東西:毛線。電線。一根線。一綹線。2.幾何學上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長,沒有寬和厚。分為直線和曲線兩種。3.細長像線的東西:線香。4.交通路線:航線。運輸線。京廣線。沿線各站。5.指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上綱上線。6.邊緣交界的地方:前線。火線。防線。海岸線。國境線。7.比喻所接近的某種邊際:生命線。死亡線。貧困線。8.線索:眼線。9.用于抽象事物,數詞限用“一”,表示極少:一線光明。一線希望。一線生機。10.姓。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路】:1.道路:陸路。水路。大路。同路。2.路程:八千里路。路遙知馬力。3.(路兒)途徑;門路:生路。活路兒。4.條理:理路。思路。筆路。5.地區;方面:南路貨。外路人。各路英雄。6.路線:三路進軍。七路公共汽車。7.種類;等次:這一路人。哪一路病?。頭路貨。紙有好幾路。二三路角色。8.用于隊伍的行列,相當于“排”、“行”:四路縱隊。9.姓。
“一線之路”的相關成語
“一線之路”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線字的成語
之字的成語
路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線開頭的成語
之開頭的成語
路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xian的成語
zhi的成語
lu的成語
yxzl的成語
一線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之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路的成語
什么線之什么的成語
什么線什么路的成語
什么什么之路的成語
“一線之路”造句
現在已經團團合圍,沒有一線之路可供離散的及敢于冒險的人逃脫.
我不在任何地方留下一線之路,使鳥的歌聲,葉的細語,或村鎮的喧囂得以。
我不在任何地方留下一線之路,使鳥的歌聲,葉的細語,或村鎮的喧囂得以進入。
我們父子沒有一線之路,多蒙崗山徐軍帥和魔王收我們,現在我們降崗山了。
姨父,現在是最后一次了,我們在軍師面前美言,軍師還給一線之路,你老還是歸降了吧。
你和姐姐在天上好好保佑小天這孩子吧,我這也是沒辦法了,但有一線之路,我也不會讓這孩子去城里。
* 一線之路的意思 一線之路的成語解釋 一線之路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