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來的意思 信手拈來的讀音和出處
- 信
- 手
- 拈
- 來
- 成語名稱:
- 信手拈來
- 成語拼音:
- [xìn shǒu niān lái]
- 成語解釋:
- 隨手拿來。多形容說話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例證豐富;選用時顯得輕松自如;不必費心尋找。信手:隨手;拈:用指頭夾取東西。
- 成語出處:
- 宋 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 成語例句:
- 惹一番信手拈來斧痕。(元 無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寫作等
- 結構類型:
- 連動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拈,不能讀作“zhān”。
- 繁體字形:
- 信手拈來
- 英文翻譯:
- have one's words at hand
- 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信手拈來”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連動式成語 X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拿來 形容 說話 文章 詞匯 材料 例證 豐富 選用 顯得 費心 尋找 信手 指頭 東西
“信手拈來”的單字解釋
【信】:[xìn]1.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2.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3.崇奉:信仰。信徒。4.消息:信息。杳無音信。5.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6.隨便,放任:信手(隨手)。信步(隨意走動,散步)。信筆。信意。7.同“芯2”。8.姓。 。[shēn]1.古同“伸”,舒展開。2.古同“伸”,表白。
【手】:1.人體上肢前端能拿東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冊。手槍。3.拿著:人手一冊。4.做某種工作或有某種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機手。能手。選手。5.親手:手植。手書。6.指本領、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拈】:用手指頭夾;捏:信手拈來。注:拈,舊又讀niǎn,同“撚”“捻”,義為“用手指搓”。《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據此將“撚”處理為“拈”的異體字。但今天“用手指搓”的意義多使用“捻”,而在“拈”字下只注niān音,義為“用手指夾取”。因此,今天“拈”(niān,用手指夾取)與“撚”(niǎn,用手指搓)音義都不同,二者已不存在異體關系,不再將“撚”作為“拈”的異體字。
【來】:1.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對):來往。來賓。來信。從縣里來了幾個干部。2.(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問題來了。開春以后,農忙來了。3.做某個動作(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胡來。來一盤棋。來一場籃球比賽。你歇歇,讓我來。何必來這一套?4.趨向動詞。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們倆很談得來。這個歌我唱不來。5.用在另一動詞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來念一遍。大家來想辦法。6.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來做某件事:我們賀喜來了。他回家探親來了。7.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個荷葉來當雨傘。你又能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呢?8.來著:這話我多會兒說來?9.未來的:來年。來日方長。10.姓。11.詩歌、熟語、叫賣聲里用作襯字:正月里來是新春。不愁吃來不愁穿。黑白桑葚來大櫻桃。12.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的地方:把鋤頭拿來。各條戰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13.用在動詞后,表示結果:信筆寫來。一覺醒來。說來話長。看來今年超產沒有問題。想來你是早有準備的了。
“信手拈來”的反義詞
“信手拈來”的近義詞
“信手拈來”的相關成語
“信手拈來”的關聯成語
信字的成語
手字的成語
拈字的成語
來字的成語
信開頭的成語
手開頭的成語
拈開頭的成語
來開頭的成語
xin的成語
shou的成語
nian的成語
lai的成語
xsnl的成語
信手什么什么的成語
信什么拈什么的成語
信什么什么來的成語
什么手拈什么的成語
什么手什么來的成語
什么什么拈來的成語
“信手拈來”造句
音樂信手拈來,不帶走一絲云彩。巴赫。
信手拈來的素材使他寫作文時如魚得水。
愛情是一本永恒的書,有人只是信手拈來瀏覽過幾個片斷。有人卻流連忘返,為它灑下熱淚斑斑。施企巴喬夫
如果你對你需要的詞語了如指掌,你就能將它們信手拈來。
他信手拈來的打油詩經常為白宮的節日聚會增添不少歡樂氣氛。
本羅塞利逝世的噩耗轟動國際報界,有些記者信手拈來陳腐的套語,稱班老頭之死標志著"一個時代就此告終"。
政府可以信手拈來一公民,沒有指控卻無限期地拘留他。這一想法讓一些人吃驚,也摸不著頭腦,這甚至是違憲的。
他對文史典故非常熟悉,遇到寫作需要時,便可信手拈來。
此人談吐不俗,引文用典,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這篇作品平實生動,彷彿是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
* 信手拈來的意思 信手拈來的成語解釋 信手拈來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