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怎么讀 七的意思

漢字 | 七 |
---|---|
讀音 |
|
注音 | ㄑㄧ |
部首 | [一] 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2 部外:1 |
異體字 | 柒 ?? |
字形結構 | 獨體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4E03 |
其它編碼 | 五筆:agn 倉頡:ju 鄭碼:hd 四角:40710 |
筆順編碼 | 15 |
筆順筆畫 | 一フ |
筆順名稱 | 橫 豎彎鉤 |
七字的意思
1.六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
2.舊時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為止,共分七個“七”。
3.姓。
七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七
qī ㄑㄧˉ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舊時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英語 seven
德語 sieben (7)? (Num)
法語 sept,7
七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七 qī
〈數〉
(1) (指事。從一ㄣ。畫以紀數。本義:六加一的和)
(2) 同本義 [seven]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斜出也。——《說文》
其數七。——《禮記·月令》
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漢書·律歷志》
七主星。——《大戴禮記·易本命》
七日得。——《易·既濟》。虞注:“震為七。”
凡攻木之工七。——《周禮·考工記》
有子七人。——《詩·邶風·凱風》
(3) 又如:七寶(佛經上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璃、珍珠、玫瑰);七出(舊指休妻的七種理由:無子,淫泆報會,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七年;七秩(七十大壽);七雄(指戰國時秦、韓、魏、楚、燕、齊、趙七國)
(4) 七次 [seven times]。如:諸葛亮七擒孟獲
詞性變化
◎ 七 qī
〈名〉
(1) 文體名。亦稱七體,騷體的一種 [a kind of literary form]。如:七體(沿襲漢·枚乘《七發》而成的一種文體;漢·傅毅有《七激》,劉廣有《七興》,曹植有《七啟》,張協有《七命》)
(2) 舊時人死后每七天為一祭,直到四十九天為止 [seventh]。如:頭七,二七,…
(3) 姓(明代有七希賢)
常用詞組
七…八…七八成七八成七病八痛七長八短七尺之軀七大八小七大洲七高八低七絕七拉八扯七老八十七零八落七律七略七廟七拼八湊七平八穩七七七七事變七巧板七竅七竅生煙七情七擒七縱七色板七上八下七聲七十二變七十二行七手八腳七夕七弦琴七言詩七曜七一七折八扣七嘴八舌
七字的辭典解釋
介于六與八之間的自然數。大寫作「柒」,阿拉伯數字作「7」。
文體名。參見「七體 」條。
民俗稱喪事每七日設奠一次為「作七」,由頭七到尾七共需進行七次,稱為「七七」。《北史·卷八一·儒林傳上·孫惠蔚傳》:「從綽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恒為綽請僧設齋行道。」《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善繼只是點名應客,全無哀痛之意,七中便擇日安葬。」
(「七」字通常讀為陰平,惟口語中連用在去聲字及輕聲字之前時讀為陽平,如:「七月」、「七個」。)?
康熙字典解釋
七【子集上】【一部】 康熙筆畫:2畫,部外筆畫:1畫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從一,微隂從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桼漆。柒。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七【卷十四】【七部】
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衺出也。凡七之屬皆從七。親吉切文一
說文解字注
(七)昜之正也。易用九不用七。亦用變不用正也。然則凡筮陽不變者當爲七。但左傳、國語未之見。從一。微侌從中衺出也。謂?。親吉切。十二部。凡七之屬皆從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