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怎么讀 改的意思

漢字 | 改 |
---|---|
讀音 |
|
注音 | ㄍㄞˇ |
部首 | [攵] 反文旁 |
筆畫 | 總筆畫:7 部外:3 |
異體字 | 攺 ? ??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6539 |
其它編碼 | 五筆:nty 倉頡:suok 鄭碼:yymo 四角:18740 |
筆順編碼 | 5153134 |
筆順筆畫 | フ一フノ一ノ丶 |
筆順名稱 | 橫折 橫 豎提 撇 橫 撇 捺 |
改字的意思
1.改變;更改:改口。改名。改朝換代。幾年之間,家鄉完全改了樣子了。
2.修改:改文章。這扇門太大,得往小里改一改。
3.改正:改邪歸正。有錯誤一定要改。
4.姓。
改字的基本解釋
● 改
gǎi ㄍㄞˇ
變更,更換:改變。更(gēng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英語 change, alter; improve, remodel
德語 ?ndern, korrigieren (V)
法語 changer,transformer,modifier,retoucher,corriger
改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改 gǎi
〈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象一個跪著的小孩子;右邊是“攴”( 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本義: 改變)
(2) 同本義 [change]
改,更也。——《說文》
敝予又改為兮。——《詩·鄭風·緇文》
蓋改葬也。——《公羊傳·莊公三年》
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改取一個挾之。——《儀禮·鄉射禮》。注:“更也。”
改居則請退可也。——《儀禮·士相見禮》
執政未改。——《國語·魯語下》
前圖未改。——《楚辭·九章·懷沙》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又如:改容加飾(改變神氣而加以獎飾);改適(改嫁);改教(改任執教);改律(改變法規);改視(改變看法;另眼相看);改節(改變節操)
(3) 改正;糾正 [correct]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說新語·自新》
又如:改勵(改過自勉);改悟(醒悟改過);改悛(改悔)
(4) 修改;修訂 [revise]。
如:衣服太大,往小里改一改;改作文;改文章;改纂(改寫);改筆(指修改后的文字)
詞性變化
◎ 改 gǎi
〈副〉
(1) 重新;再 [again;anew]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詩·鄭風 ·緇衣》
又如:改卜(重新占卜;另行選擇);改口沓舌(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改作(重制;另制);改析(重新劃分);改撰(重新撰寫)
(2) 另行;改任 [separately]
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道改 南吏部右侍郎。——《明史·海瑞傳》
又如:改聚(另行增加民眾);改置(另行設置);改授(另行授予官職);改除(另行授官);改取(另行采擇)
◎ 改 Gǎi
〈名〉
姓
改字的辭典解釋
修改、修正錯誤。如:「批改」、「改衣服」、「朝令夕改」、「知錯能改,善莫大 焉。」
名姓。如秦代有改產。
康熙字典解釋
改【卯集下】【攴部】 康熙筆畫:7畫,部外筆畫:3畫
《唐韻》古亥切《集韻》《韻會》已亥切《正韻》居亥切,??音輆。《說文》更也。《註》李陽冰曰:已有過,攴之卽??。《五經文字》??從戊己之已。《易·益卦》有過則改。
又《井卦》改邑不改井。
又姓。《廣韻》秦有大夫攺產。
又《韻補》葉荀起切。《張衡·思??賦》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說文》從攴作??。攺、??。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改【卷三】【攴部】
更也。從攴己。李陽冰曰:“已有過,攴之卽改。”古亥切
說文解字注
(改)更也。雙聲。從攴。已聲。或無聲。誤。古亥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