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怎么讀 髡的意思

漢字 | 髡 |
---|---|
讀音 |
|
注音 | ㄎㄨㄣ |
部首 | [髟] 鬢字頭 |
筆畫 | 總筆畫:13 部外:3 |
異體字 | ? 髠 髨 ?? ?? ?? ??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9AE1 |
其它編碼 | 五筆:degq 倉頡:shmu 鄭碼:chgr 四角:72212 |
筆順編碼 | 1211154333135 |
筆順筆畫 | 一丨一一一フ丶ノノノ一ノフ |
筆順名稱 | 橫 豎 橫 橫 橫 撇折 點 撇 撇 撇 橫 撇 豎彎鉤 |
髡字的意思
古代一種把頭發剃光的刑罰。
髡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髡
kūn ㄎㄨㄣˉ
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髡首(剃去頭發,光頭)。髡鉗(剃去頭發,并用鐵圈束頸)。古代指和尚。古代稱修剪樹枝。英語 to shear tree; ancient punishment
法語 tondu
髡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髡
髨、髠 kūn
〈動〉
(1) (形聲 。( kūn )從髟( biāo),與毛發有關,兀( wù)聲。本義: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
(2) 同本義 [ancient 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
髡,剃發也。——《說文》
髡者,使守積。——《周禮·掌戮》
辯通鑿顛者髡。——劉向《列女傳》
接輿髡兮。——《楚辭·屈原·涉江》
乃髡鉗季布。——《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3) 又如:髡刖(古代刑罰,去發稱髡,斷足稱刖);髡鉗(古代刑罰,去發為髡,用鐵束頸為鉗);髡發(剃去頭發);髡首(剃光頭發,光頭);髡人(被剃去頭發的罪人);髡頭(光頭。同髡首)
(4) 剪去樹枝 [lop off tree branches]
十年以后,髡一樹,得一載,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齊民要術》
詞性變化
◎ 髡 kūn
〈名〉
僧尼 [monk]。如:髡緇(道士,代指道教);髡人(僧侶,僧人);髡首(指僧尼)
髡字的辭典解釋
剃發。多用于刑罰。《說文解字·髟部》:「髡,??發也。」《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因直言觸忤劉璋,被璋髡鉗為徒隸,因此短發。」
剪去樹木的枝葉,使之光禿。《齊民要術·卷五·種槐柳楸梓梧柞》:「十年之后,髡一樹,得一載,歲髡二百樹,五年一周。」
名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刑罰。始于秦代,隋唐后漸廢。
康熙字典解釋
髡【亥集上】【髟部】 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3畫
《唐韻》苦昆切《集韻》《韻會》《正韻》枯昆切,??音坤。《說文》??髮也。從髟,兀聲。或從元。《周禮·秋官·掌戮》髡者使守積。《註》王之同族不宮之者,髡頭而已。《前漢·??法志》當黥者,髡鉗爲城旦舂。
又人名。《孟子註》淳于髡,齊之辨士。
又樹禿曰髡。《齊民要術》種柳千樹足柴,歲可髡二百樹。
又《集韻》去骨切,音窟。
又五忽切,音兀。義??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髡【卷九】【髟部】
??髮也。從髟兀聲。髨,或從元。苦昆切
說文解字注
(髡)??髮也。楚辭涉江。接輿髡首。王注云。髡、剔也。剔者、俗??字。周禮。髡者使守積。注云。此必王之同族不宮者。宮之爲翦其類。髡之而巳。而部曰。罪不至髡。完其而鬢曰耏。從髟。兀聲。苦昆切。十三部。
(髨)或從元。元亦兀聲也。故亦從元聲。古或假完爲髡。如漢?法志。完者使守積。王制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