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不茍的意思 一絲不茍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絲
- 不
- 茍
- 成語名稱:
- 一絲不茍
- 成語拼音:
- [yī sī bù gǒu]
- 成語解釋:
- 茍:茍且。絲毫也不馬虎。形容辦事極為認真。
- 成語出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訪知,見世叔一絲不茍,升遷就在指日。”
- 成語例句:
- 我們在學習上,應有一絲不茍的精神。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褒義成語
- 成語詞性:
-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
- 結構類型:
- 主謂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茍,不能讀作“jù”。
- 繁體字形:
- 一絲不茍
- 英文翻譯:
- be strict in one 's demands
- 成語故事:
- 一絲不茍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絲不茍”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主謂式成語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小學常考易錯成語 人物品質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茍且 馬虎 形容 認真
“一絲不茍”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絲】:1.蠶吐的像線的東西,是綢緞的原料。2.像絲的東西:粉絲。尼龍絲。3.形容極小,細微:絲毫。一絲不茍。4.市制長度、質量單位。10絲為1毫。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茍】:1.姑且;暫且:茍安。2.草率;隨便:一絲不茍。3.文言連詞。如果;假使:茍不教,性乃遷。4.姓
“一絲不茍”的反義詞
“一絲不茍”的近義詞
“一絲不茍”的相關成語
一絲不茍
一絲不掛
一絲不亂
一絲不紊
一絲不線,單木不林
九鼎一絲
一絲半粟
一絲兩氣
一絲一毫
寸絲不掛
單絲不成線
風絲不透
藕斷絲不斷
紋絲不動
文絲不動
不茍言笑
方正不茍
矜持不茍
臨財不茍
臨難不茍
“一絲不茍”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絲字的成語
不字的成語
茍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絲開頭的成語
不開頭的成語
茍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si的成語
bu的成語
gou的成語
ysbg的成語
一絲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不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茍的成語
什么絲不什么的成語
什么絲什么茍的成語
什么什么不茍的成語
“一絲不茍”造句
紅綠燈先生,您那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善解人意的品質讓我敬佩!
調查研究要深入細致,一絲不茍;粗枝大葉,馬馬虎虎,是不會達到目的的。
白求恩對醫療技術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一絲不茍勤于政務,一生為民樂在其中。
學習并不是有興趣就可以的,它還需要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易事、苦事、難事、好事、窩囊事,凡事皆能裝心中,一絲不茍地去辦。易事認真辦,苦事用力辦,難事用心辦,好事朝更好的方向去辦,窩囊事要理智地去辦。
張老師對待教學工作一向嚴肅認真,一絲不茍。
假如傳統或“世代相傳”的意義僅是盲目地或一絲不茍地因循前人的風格,那么傳統就一無可取。艾略特
遵章守紀一絲不茍,落實標準一點不差。
一絲不茍的工作,熱忱周到的服務。
* 一絲不茍的意思 一絲不茍的成語解釋 一絲不茍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