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龍門的意思 一登龍門的讀音和出處
- 一
- 登
- 龍
- 門
- 成語名稱:
- 一登龍門
- 成語拼音:
- [yī dēng lóng mén]
- 成語解釋:
- 龍門:傳說鯉魚躍過龍門就變成龍。指一時間飛黃騰達
- 成語出處: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膺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
- 成語例句:
- 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
- 是否常用:
- 常用成語
- 感情褒貶:
- 中性成語
- 成語詞性:
- 作賓語、定語;指人飛黃騰達
- 結構類型:
- 偏正式成語
- 形成年代:
- 古代成語
- 標準拼音:
- 繁體字形:
- 一登龍門
- 英文翻譯:
- A visit to Longmen
- 成語故事:
- 一登龍門的成語故事
- 成語接龍:
- “一登龍門”成語接龍
- 成語分類:
- 四字成語 一的成語 偏正式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Y開頭的成語
- 成語關注:
- 傳說 鯉魚 變成 飛黃騰達
“一登龍門”的單字解釋
【一】:1.最小的正整數。見〖數字〗。2.表示同一:咱們是一家人。你們一路走。這不是一碼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紅柿。4.表示整個;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專一:一心一意。6.表示動作是一次,或表示動作是短暫的,或表示動作是試試的。a)用在重疊的動詞(多為單音)中間:歇一歇。笑一笑。讓我聞一聞。b)用在動詞之后,動量詞之前:笑一聲。看一眼。讓我們商量一下。7.用在動詞或動量詞前面,表示先做某個動作(下文說明動作結果):一跳跳了過去。一腳把它踢開。他在旁邊一站,再也不說什么。8.與“就”配合,表示兩個動作緊接著發生:一請就來。一說就明白了。9.一旦;一經: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末尾念陰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聲字前念陽平,如“一半、一共”,在陰平、陽平、上聲字前念去聲,如“一天、一年、一點”。本詞典為簡便起見,條目中的“一”字,都注陰平。11.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見〖工尺〗。
【登】:1.(人)由低處到高處(多指步行):登山。登陸。登車。一步登天。2.刊登或記載:登報。登記。他的名字登上了光榮榜。3.(谷物)成熟:五谷豐登。4.姓。5.同“蹬”(dēng)。
【龍】:1.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云降雨。2.封建時代用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使用的東西:龍顏。龍廷。龍袍。龍床。3.形狀像龍的或裝有龍的圖案的:龍舟。龍燈。龍車。龍旗。4.古生物學上指古代某些爬行動物,如恐龍、翼手龍等。5.姓。
【門】:1.房屋、車船或用圍墻、籬笆圍起來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門。屋門。送貨上門。2.裝置在上述出入口,能開關的障礙物,多用木料或金屬材料做成:鐵門。柵欄門兒。兩扇紅漆大門。3.器物可以開關的部分:柜門兒。爐門兒。4.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門。閘門。球進門了。5.門徑:竅門。打網球我也摸著點門兒了。6.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在指一般的家庭:張門王氏。長門長子。滿門。雙喜臨門。7.宗教、學術思想上的派別:儒門。佛門。左道旁門。8.傳統指稱跟師傅有關的:拜門。同門。門徒。9.一般事物的分類:分門別類。五花八門。10.姓。
“一登龍門”的近義詞
“一登龍門”的相關成語
“一登龍門”的關聯成語
一字的成語
登字的成語
龍字的成語
門字的成語
一開頭的成語
登開頭的成語
龍開頭的成語
門開頭的成語
yi的成語
deng的成語
long的成語
men的成語
ydlm的成語
一登什么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龍什么的成語
一什么什么門的成語
什么登龍什么的成語
什么登什么門的成語
什么什么龍門的成語
“一登龍門”造句
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李白
帝君的眷寵,令我們何家更是一登龍門。
而任何戲班只要來過“海珠”演出,便“一登龍門,身價十倍”。
立功的道兒上人就多,一登龍門身價千金,并非是他渾身那百十斤臭肉果真成了龍肉,實在是朕賞他的那身頂戴值價。
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等“申遺”成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刺激了地方政府,于是蜂附云集,日漸逼仄的“申遺”路上熙熙攘攘。
一登龍門醉紅綃,天庭初識鮑蕙蕎。
如果這些人都想“一登龍門則身價十倍”的話,那擁擠的成功之路將是何其漫長。
詩人詞人其實很多都來自鄉村,只不過地主出身的占絕大多數,雖然通過科舉考試一登龍門,但昔日所見所聞或多或少總能留下些深刻的烙印。
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
那么,你就注定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而只要生在城里,就“一登龍門”,無后顧之虞。
* 一登龍門的意思 一登龍門的成語解釋 一登龍門的拼音、詞性、造句、出處、近義詞、反義詞以及成語故事典故。